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對傳統工業化“大量開采、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發展模式的根本變革,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稅收作為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一種重要經濟手段,具有優化資源配置、鼓勵與限制產業發展等功能。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決定了稅收在發展循環經濟、科學利用資源、環境保護方面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根據我國利用自然資源現狀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急需研究制定一套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以促進循環經濟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一、完善主體稅種,加強對循環經濟的引導和鼓勵
鑒于我國風險投資體系的滯后,嚴重影響了高新技術產業化進而影響了循環經濟的發展,因此亟待建立一套鼓勵發展循環經濟的稅收體系,引導各行各業增加科技投入,有效利用資源。
1.進一步完善增值稅。應盡快將現行增值稅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允許企業購進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進入抵扣環節,避免重復征稅,減輕企業稅負,并擴大增值稅的征收范圍并最終實行全面征收。對技術轉讓費、研究開發費、新產品試制費和宣傳廣告費等按10%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以鼓勵企業技術進步。取消對農藥、農膜低稅率的規定,凡列入《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范圍內的產品,按照資源循環利用的程度給予一定時期的減免稅優惠。對部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的增值稅實行即征即返等政策。對回收利用的資源如廢舊輪胎綜合利用等,允許按10%抵扣進項稅,企業利用廢橡膠作原材料生產的產品,可按照17%抵扣。
2.增強消費稅的環境保護功能。擴大消費稅的課征范圍,將無法回收利用或難以降解的材料制造的產品、對資源消耗量大的消費品與消費行為,如一次性木筷、飲料容器、一次性紙尿布、高檔建筑裝飾材料、大排量的小汽車、越野車、摩托車、摩托艇、煤炭、汽油、電池、柴油、鞭炮、焰火、一次性塑料包裝物、氟利昂產品以及高爾夫球消費等,列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征收較高的消費稅。對資源消耗量小、循環利用資源生產的產品和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綠色產品、清潔產品以及達到高排放指標的小汽車等,征收較低的消費稅,以鼓勵消費者健康消費和保護資源環境的綠色消費。
3.保留對新產品和確需國家扶持產品的稅收優惠。減免稅是稅收制度的構成要素,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意圖的具體表現,它體現國家在產業政策上的限制或鼓勵。稅制改革后一刀切的取消減免稅,不利于新產品的研制開發和重要產品的生產。因此,對技術含量達到同家一定標準的新產品和利用廢舊資源生產的產品,在稅收上應繼續鼓勵,適當降低其實際稅負,促進企業盡快將高新技術、新產品投入批量生產,形成規模效益。為加強對稅收優惠的管理,應認真抓好《稅收減免管理辦法》的落實工作,切實保障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4.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建立鼓勵發展循環經濟的稅收優惠體系。一是強化政策導向。建立以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的優惠體系,按國家產業政策的序列要求,在《資源綜合利用目錄》范圍內的產品免征5年以上企業所得稅。對基礎設施項目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大優惠力度,以真正體現國民待遇原則。對其技術、產品、成果不再屬于高新技術的,及時取消優惠待遇。二是轉變優惠形式。以間接優惠為主,直接減免稅為輔。采取降低稅率、減免稅額、延期納稅等直接優惠和加速折舊、稅前列支、科技投資抵免和再投資退稅、專利免稅等間接優惠相結合的優惠形式,以更好地發揮稅收激勵科技進步的作用。三是將稅收優惠納入預算控制,實行稅式支出管理制度。四是保持稅收優惠政策的相對穩定,國家根據政治經濟形勢需要,適時對稅收優惠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
5.完善資源稅功能。設立統一的資源稅,一是擴大征收范圍,在現行資源稅的基礎上,將如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灘涂、地熱、淡水和名貴中藥材等需要保護性開發的資源列入征收范圍。二是將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以及使用資源的有關的收費如礦產資源管理費、林業補償費、育林基金、林政保護費、電力基金、水資源費、漁業資源費等并人資源稅。三是調整計稅依據,由現行從量征收改為從價征收,適當提高單位計稅額,對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資源課以重稅,以此限制掠奪性開采與開發。四是鼓勵循環利用資源,對利用資源科技含量高或開發替代資源生產的產品予以稅收鼓勵。
二、深化稅費改革,開征環境保護稅
面對日益嚴重的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狀況,世界各國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開征了環境稅收,開征環境保護稅的實質是結合稅費改革,規范政府收費行為。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將現行的各項排污收費、資源補償費等收費制度合并為環境保護稅,建立起獨立的環境保護稅種。根據“污染者負擔”原則,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應為在我國境內從事有害環境應稅產品生產和有排污行為的單位和個人。環境保護稅的具體稅種包括一般環境稅、直接污染稅、污染產品稅、稀缺可再生資源環境稅。一般環境稅是基于收入的環境稅種,其目的是籌集保護和改善環境所需要的資金;直接污染稅是屬于目前征收“三廢”排污費范圍,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等項目;污染產品稅的征稅對象是高污染產品及一次性使用產品,如煤炭、汽油、含磷洗衣粉、含氟紙制品等;稀缺可再生資源環境稅的征稅對象是使用或利用森林、草場、水等稀缺可再生資源的行為。
環境保護稅總體稅負大體上與交納排污費和生態環境保護費平衡,根據污染物的特點與程度實行差別稅率。對有利于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綠色產業”和替代資源的產業,如太陽能、風能、潮汐和水能資源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產品實行零稅率,以體現對這類產業的鼓勵;對環境保護無利,又無明顯不利影響的納稅人,實行基本稅率;對于造成環境污染,但又不致于形成環境危害的納稅人,如資源開發、某些制造業形成的空氣、水資源、噪聲污染等,則實行懲罰性稅率。
三、建立“綠色關稅”體系,嚴防跨國污染進入我國
綠色關稅包括進口稅和出口稅,旨在解決國際貿易中跨國污染轉移向我國的問題。進口稅收方面,對影響生態環境的進口產品課以重稅,限制其進入國內。對國內不能生產而直接用于清潔生產的進口設備、儀器和技術資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鼓勵我國企業到國外建原料供應基地、合作開發及進口國內急需的產品,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出口稅收方面,對國內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資源產品和初級產品,提高出口關稅稅率,取消部分資源型產品的出口退稅,如煤及焦炭、電解鋁、磷礦等國內緊缺且污染環境的產品。建立綠色關稅體系,可以有效保護國內資源,鼓勵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改善我國產品的出口結構,提高進口的質量,減少污染品進入我國。
四、盡快開征社會保障稅以減輕企業負擔
由于我國保障制度不完善,科技開發力量較強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包袱沉重的問題成為制約企業科技投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非生產性支出過大,企業不堪重負。開征社會保障稅是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的重要手段,通過開征社會保障稅,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使企業放下包袱,輕裝上陣,集中財力進行科技投入,從而達到科學開發利用資源,實現循環生產,取得高質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的。
五、完善財稅分配體制以促進資源富集地區發展循環經濟
將資源稅、環境保護稅收列為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地方掌握40%左右,其余60%上交中央財政,由中央在各地區之間調劑使用,以利于全國范圍內的環保事業協調一致發展。對于自然資源豐富而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背景下,必須加快對資源的科學開發與綜合利用步伐,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鑒于這些地方的經濟力量較弱,在規范、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基礎上,應加大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在項目布局、基礎設施配套、技術引進等方面給以政策、資金、技術支持,并運用補貼、貼息貸款等較為直接的手段扶持循環經濟發展,加快中西部地區由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步伐。
(作者單位:貴州省國家稅務局)
責任編輯:何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