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安慧林
政治理論觀點的重要變遷
俞可平在2005年第3期的《馬克思主義與現實》上撰文指出:經過長期的思想碰撞,一些政治理論觀點逐步轉變成黨和政府的政策,從而影響現實政治的進程。“以人為本”。1949年后,“以人為本”便被當作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基本觀點而遭到批判。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以人為本”再次成為中國思想界的強大聲音,并且日益深刻地影響到黨內大批年輕一代的官員。到了21世紀,“以人為本”的觀念終于融入中國共產黨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黨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人的全面發展”和“以人為本”正式被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宣布成為中國政府的重要政治發展目標,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出發點。政治文明。20世紀80年代初,黨和政府提出了建設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經濟的發展)與精神文明(文化教育的發展)這兩大基本目標。一些知識分子當時就發現,這兩大基本目標沒有包括政治民主,因而是不全面的。其中的少數人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就提出,應當在兩個文明之外,加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90年代末,政治文明的話語開始進入黨和政府的主流話語體系,1997年黨的最高領導人首次使用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概念。到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兩個文明”被擴充為“三個文明”,加進了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一種思想觀念要最終轉變為政治實踐,至少應當具備四個要素。第一,這些思想觀念必須反映社會發展的要求,代表人類社會政治進步的方向。第二,這些思想觀念一方面必須體現人類普遍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又必須具備實現這些思想觀念的可行條件。第三,在理論界必須擁有一些既有思想又有勇氣的知識分子。第四,必須通過有效的途徑,將新的思想觀念影響有遠見的政治決策者。
從英國工業革命看“自主創新”的社會條件
范良藻在12月13日的《科學時報》上撰文指出:一個具有相對寬松的民主氛圍的公民社會,是孕育出英國第一個大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的必要條件。培根的自然哲學、崇尚以事實為依據的經驗、反對先驗、力主歸納,和伽利略主張的通過科學實驗發現自然規律一起,奠定了近代科學方法論的基礎。從開普勒三定律的觀察結果到萬有引力的發現,在牛頓的經典著作中不難看到培根自然哲學的影子。工業革傘的核心人物是工匠的兒子瓦特、鐵匠的兒子法拉第、農夫的兒子焦耳……他們不是大學教授,也不是接受了完備數理化教育的博士生。但他們“自主創新”的精神贏得了全社會的普遍尊敬,少見他們由于學歷不高而遭歧視,這真正體現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從16世紀到19世紀,從培根、牛頓到瓦特、法拉第、焦耳、麥克斯威爾,為什么這些杰出人物都出現在英國?回顧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我們也許可以看出“自主創新”需要具備的社會條件:強大的市場需求和資本的自我擴張驅動了技術革命與“自主創新”,而“自主創新”的主體是發明家;通過“法制與民主”,造就一個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公民社會;工業革命的實質是技術革命,技術革命的實質是“自主創新”,“自主創新”的實質是關鍵技術與核心技術的突破;要建立一個“人生而平等”的和諧社會,而不是建立一個“口頭民主、法制虛設、等級森嚴的特權社會”。所謂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受教育的平等和創業的平等,是每個人都能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科學必須和技術接軌,只有“格物致知”不行,還得“學以致用”。科學家和技術家分工不分家,科學才能有生氣。
領導干部更應學習與思考
林治波在12月5日的《人民日報》上撰文指出:學習和思考的重要性,對所有人而言都是毋庸置疑的,而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則尤為重要,更加緊迫。這首先和我們所處的時代有關。21世紀的前進步伐快到了變動不居、日新月異的程度。新事物、新知識、新技術、新觀念、新方法、新問題、新矛盾,不斷涌現。由于事物變化速度的加快,僅僅依靠經驗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只有與時俱進地學習和思考,才能夠不斷地對新的事物加以了解和掌握,從而找到新的更加科學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這還與領導干部的職責有關。領導干部無疑承擔著更大、更重、更多的責任,需要更多的知識、更高的素質、更強的能力。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去努力學習,去深入思考,堅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如此,方能在工作實踐中言之成理、論之有據、思之有成、破壁有時,方能取群書之精華、集眾家之所長、定科學之決策;不如此,則很可能在不學無術、渾渾噩噩中淪為只會阿諛鉆營的庸官俗吏。
我國經濟總量世界第六
雷敏在12月21日的《北京青年報》上報道: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日前根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結果公布,中國GDP總量折算成美元已經超過意大利,排名世界第六位。據介紹,利用這次經濟普查資料初步測算,我國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現價總量為159878億元,修正后的數據較原有數據增多2.3萬億元,增加16.8%。這意味著此前中國GDP被低估了16.8%。“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常規統計中第三產業存在明顯的漏統問題。”李德水解釋說,在GDP總量多出的2.3萬億元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加2.13萬億元,占93%。盡管中國的GDP總量增加,但李德水還是冷靜地提醒,對此應有一個正確的看法,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從根本上說它是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統計信息,通過普查得到了改善,要這樣來認識它,而并不是中國的經濟社會本身發生了什么重大變化。”而且,我國GDP人均水平仍在世界第100位之后。
中國社會科學院欲設“院士”
趙蕾、徐友漁等在12月22日的《南方周末》上撰文介紹:2005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在向中央領導匯報工作時,提出了組建學部工作的具體建議,希望通過建立學部委員制度逐步向院士制度過渡。陳奎元的建議迅速得到了回復。12月6日,推選首批學部委員,建立學部制度進入實行階段。首批學部委員,將從在職的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優秀專家學者中產生,這些候選人一旦通過了學部大會的最終認可,就將分別成為人文、馬列主義、經濟、國際問題、法學與民族學這五個學部的學部委員。對于此舉,社科界人士大多認為,學術界確實需要向心力,需要樹立榜樣,不斷激勵后輩前進。但在學者丁東看來,就社會科學的自身規律而言,很難用某種標準去評價。你可能有很高的學術成就,但可能對你的評價卻有差別。不少資深學者則持反對態度,其理由主要有二,一是總體水平不夠,擔心貽笑大方,二是標準難于掌握,方方面面的關系擺不平。建議暫緩考慮,從長計議為好。
“引稅”黑洞
劉非小等在2005年第50期的《瞭望》上撰文披露:“引稅”,就是將不屬于自己區域內的稅收,通過各種非正規途徑“拉”到、“借”到或“買”到自己轄區,以獲得超過實際的稅收返還或政績回報。引發人們關注這一荒唐現象的,是湖南省近期通報時的“長沙1·13”特大制售販假發票案,與鄉鎮引稅有直接的關系。在一些省市區,鄉鎮引稅早已是公開的秘密,而且花樣翻新。一是拉稅,鄉鎮采用給納稅人回扣的辦法吸引本鎮以外的納稅人、或應在外地納稅卻在本鎮注冊的企業來交稅承包;二是借稅,由于天災人禍或企業倒閉等原因,不能完成基數,就向其它鎮借稅,財政部門付給稅務機關一定比例的手續費;三是買稅,為完成年年攀升的稅收任務,讓稅務所去外地與對口部門商談,將別人的稅收“買”回來;四是混稅,故意混淆稅收級次,原本為省、市收取的稅收,由鄉鎮收取入縣庫,以取得縣財政對超任務稅款的全額返還。有些地方,特別是經濟落后的鄉鎮,通過降低稅率或財政返還一定比例等變相降低稅率手段“吸稅、引稅”。1994年實施分稅制以后,地方各級政府實行分灶吃飯,即一級政府一級財政的財稅收支體制。為了政績,大部分鄉鎮在稅源缺乏的情況下,采取空轉墊資等各種措施增加年度財稅收入,形成虛假的財稅收入基數,使得財稅計劃連年大幅攀升,并與實有稅源狀況嚴重背離。在自身無稅可收,財政收支差距逐漸拉大的情況下,一些鄉鎮又將目光轉向稅源相對充裕的周邊區域,采取各種手段爭引區域外稅源。而一些稅源充足的發達鄉鎮,為增加鄉鎮可用財力,也積極參與引稅以求取超征返還,大撈“好處費”。鄉鎮為爭域外稅款,競相降低稅款征收比率,使得部分納稅人的實繳稅收大幅減少,造成納稅人之間稅負不公,形成了“誠信守法者多納稅、投機鉆營者好賺錢”的極不正常的社會現象。實行分稅制后,好收的稅源屬于國家財政。有些鄉鎮從事建筑安裝的企業很多,現在建筑安裝企業改到經營地納稅,對鎮財力打擊很大;另外,縣(市)對鄉鎮下達的稅收任務根本不是依據“應收盡收”的原則,而是定基數、超收分成、短收扣經費,并列入業績考核指標。如此,地方經濟基礎較差的鄉鎮為了完成任務,好的鄉鎮為了分成,都會想方設法去引稅。鄉鎮引稅問題固然存在利益驅動等種種原因,但不良行為能夠蔓延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就不能不讓人重視其所暴露出的管理體制與相關約束機制的漏洞。
當下文學作品缺失什么
海博在12月30日的《北京日報》上報道:在日前召開的“2005年中篇小說年會”上,就“當下文學作品的缺失在哪里”這一問題,與會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飛天》雜志主編陳德宏認為:當下的文學第一缺乏人文關懷,缺乏深刻的人道主義。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批判人道主義,現在又提倡“以人為本”,但是沒有人反思我們當年真正錯在什么地方。第二,缺乏直面現實的批判精神,文學失去了批判精神,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清明》雜志副主編潘小平更為尖銳地指出:小說的核心元素是敘事,小說敘事的最高境界是有個性的敘事。小說的文學品質的高低體現在它是否更有個性。現在令人憂慮的事情是小說敘事越來越趨同,缺乏個性。文學是隱喻,是幻想,是彼岸,此岸是生活,泥濘的生活。如果文學在此岸,那么文學也就消失了。我們的文學只有當下,而沒有深度的痛苦和歡樂。現在的作品多是沒有個性的敘事,小說被欲望化和產業化的時代所同構,處于“失語”狀態,復制化的大眾文學越來越多,孤本意義的文學難以出現了。作家曹征路說:當下的文學似乎更加純粹,而所謂純粹是指完全從現實中逃離出去,完全變成技術性的操作。寫得越來越精致,卻離中國社會、離老百姓越來越遠,文學呈現邊緣化。現在的作品在整體上很少能與這個時代對話。當下文學已經成為自己和自己玩的東西。
規劃亟待改變思路
李健在12月13日的《中國青年報》上撰文介紹: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說,到現在為止,各個地區做的十一五規劃基本上還是增長的規劃,不是發展的規劃。腦子里想的還是經濟增長、GDP排序。提高所謂競爭力,就是和各個兄弟省、兄弟市縣打擂臺。社科院原常務院長王洛林說,不少地方講到十一五規劃,想的就是搞幾個項目,怎樣能爭取到項目。我們到一些省市參加十一五規劃研討,他們就提出來,回到北京替我們跟發改委講,能不能把我們的項目寫進十一五規劃,他們說寫進去就有錢。可見不少地方的思路沒有根本改變。靠爭取項目搞投資,靠跑北京到有關部門爭取項目。這是整個體制造成的,背后有深刻的原因,要改變這個狀況,不是個簡單的事情。
重大安全事故為何盯上煤礦
王炤坤在12月13日的《經濟參考報》上撰文指出:為什么越是在國家“嚴管”期間,反而安全事故越是頻發不斷?為什么幾個行業管理部門反而管不住煤炭安全生產一項工作?價格是引導生產最重要的杠桿。漲時逐利,利好驅動,瘋狂超產。目前,超能力生產成為煤礦的一個“通病”。國有重點煤礦、鄉鎮煤礦超生產能力生產現象十分嚴重。據有關數字,國有重點煤礦平均超能力生產30%,鄉鎮煤礦超產一般在50%以上。安全生產許可,在我國中小煤礦占煤礦總數90%的國情下,面臨著推行中的困境。在一些只能開采“邊角料”和資源條件不好的小煤礦,讓礦主拿出上百萬元、千萬元搞安全技改,實際上是不現實的。所以在推進安全生產許可的同時,必須加快礦產資源整合,關小上大,并小為大,打造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的大型煤礦。山西省煤礦安全監察局有關人士分析說,今年以來,煤炭價格下降,尤其是焦煤需求大幅削減,庫存加大,煤炭市場風險驟增。同時國家又提高了煤礦安全生產的門檻,中小礦主會采取更加隱蔽、更加多樣的手法逃避監管,甚至采取賄賂手段與監管人“沆瀣一氣”。原有煤炭工業部撤銷后,煤炭行業管理的權力分散到七八個部門中。煤炭行業是一個高危險性行業。目前,山西省煤礦安全監察及其辦事機構的工作人員只有520名,面對4000多個煤礦,監督監察力不從心。只能以發放安全生產許可證為主要手段進行監管,煤礦生產中大量違法違章行為不可能得到及時制止和處罰,大量事故隱患也不可能得到及時監察和整改。
中央地方職能權限將規范
據2005年第49期《瞭望》報道:隨著地方經濟自主權的擴大,在財稅體制改革背景下,地方有著強烈要求擴大財源的動機,一些舉動已經損害了中央權威。一方面表現在征地、拆遷等過程中關心群眾利益不夠,影響到中央政府的整體形象。另一方面則表現在面對宏觀調控等大的經濟調節動作時,依然有地方試圖“暗渡陳倉”。尤為令人擔心的是,改革開放后歷經幾次宏觀經濟調整后,一些地方官員出現這樣一種“誤讀”:只有打中央政策的擦邊球,才能在發展中贏得先機。還有一種損害中央權威的行為,就是一些地方出現政商勾結,掏空中央政策,其典型就是在打擊官煤勾結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如何維護中央政令統一,進而維護國家發展大局?來自高層的信息表明,在“十一五”期間,堅持統籌區域發展的方針,維護中央權威與調動地方發展積極性不可偏廢。在經濟規劃上,中央政府將根據優勢互補、整體協調的原則,對各個區域經濟進行規劃、指導和管理。在區域經濟管理體制上,將調整中央與地方的管理職能,協調中央與地方的利益關系。在確認地方利益的前提下,適當加強中央政府的財力、物力,明確劃分和嚴格界定中央和地方的權力,逐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分級管理體制。
建設新農村 錢從哪里來
李健在12月12日的《中國青年報》上撰文指出: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了一調查結果,“當前開展新農村建設,扣除掉已經建設完成的投資項目,全國平均每位農民需要投資大概1700元到4900元。”貧困山區、丘陵和一般地區投資需求較大,中西部地區平均每戶8265元。這些投資經費將用于農村的道路、安全飲水、沼氣(燃氣)、用電、通訊、廣播電視等,并對農村廁所、廚房、圈舍、中小學校舍和衛生所進行改造。此外,農村還要建設必要的公共活動場所和垃圾處理場所。新農村建設的首要問題是錢從哪里來。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通過調研提出的政策建議是,東部地區新農村建設,應該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中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要承擔相應責任,對于新農村建設中外部性非常強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央要承擔更多責任,對于社區性很強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政府要承擔更大責任。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綜合工程,必須制定我國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做到“規劃先行、科學指導”,而不是不顧各地實際和農民承受能力,一哄而上,搞“一刀切”,把新農村建設搞成一項勞民傷財、千篇一律的形象工程。
不會再有國學大師
黃波在11月30日的《中華新聞報》上撰文指出:在傳統文化被冷落的當下,整個社會都表現出一種焦躁的情緒,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大家都渴望擁有登高一呼應者云集的“國學大師”,渴望有這么幾位標志性人物引領潮流,使傳統文化不致淪落。這也許是最近幾年文化圈熱衷贈送“國學大師”、“當代大儒”等帽子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愿望是極好的,可惜現實是冷冰冰的。如果我們肯于直面現實,就不得不承認,在“古史辨”派大師顧頡剛先生之后,不會再有國學大師了。不會再有國學大師了,是由主客觀條件決定的。有人說國學大師不是書櫥,這固然不錯,但要成為國學大師,成為書櫥則是一個必要的前提條件:你要在傳統中國學問研究方面取得第一流的成就,就必須對浩如煙海的傳統典籍了如指掌,占有豐富的資料。試問前輩國學大師中,梁啟超、陳寅恪、錢穆、顧頡剛等等,哪一個不是如此?這并不是說其資質非后人可比,而是他們從小就在傳統典籍中浸淫,靠一種日積月累的功夫有以致之。關于國學大師的傳記中,說某人“二十四史讀過多少多少遍”云云,這并非神話,而當代人中,即使有這種資質和愿望,也很難有那種與傳統典籍朝夕相伴、隨手取而誦之的條件。更重要的,對前輩學人來說,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他們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傳統文化的點點滴滴已經自然融入了他們的血液,這種人與文化的親和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終生的趣向、選擇乃至研究的高度的。一個當代人,可以為了某種功利目的刻苦背誦經籍,鉆研傳統學問,但卻很難自然生出那種對傳統文化的親和力。這可以說是當代難以產生國學大師的最重要的原因。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因素,如私家藏書傳統的斷裂、前輩大師的凋謝等等,都在制約著當代產生國學大師。“不會再有國學大師了”,這只是一個事實判斷而非價值判斷,我沒有為此惋嘆的意思。畢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
國外經濟學家為誰說話
唐勇等在11月25日的《環球時報》上撰文介紹:美國經濟學家把學術獨立性看得非常重。美國最好的經濟學家都在大學里。第一,有終身教授制度。作為學校的終身教授,經濟學家享有工作上的絕對安全感,不會因為與校方持不同意見而受到報復和解雇的威脅。第二,相對豐厚的報酬。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家年薪普遍能夠達到20萬美元,一些特別優秀的能夠達到40萬到50萬美元甚至更多。這也使得他們不必為一點蠅頭小利降低身價去做一些損害自身學術威望的事情。美國經濟學家沒有兼職,沒有一個人去做公司的獨立董事,也就不存在本職與兼職之間發生利益沖突的問題。在英國學術界,學術聲譽成為一種職業規范與準則。一個教授無論因為什么原因喪失了自己在學術方面的聲譽,他的事業很快就會因此而終結,這是因為有強大的系統制度做保障。英國學術職位的晉升、學術人物工資的增加和社會地位的提高都是靠其他學者來評定的。學術界有一套由英國研究評測中心保護和強制執行的完善的獎勵制度。日本從事經濟研究的學者分為兩類:一類主要從事經濟理論和宏觀經濟方面的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主流媒體很少報道,不會對產業和普通投資者產生直接影響。另一類主要以微觀經濟以及經濟實體為對象進行研究。這部分研究人員必須保持中立立場,提供符合客觀事實的研究報告,如果為了某個集團的利益而不顧事實顛倒黑白,誤導公眾甚至政府決策,將被視為一種犯罪。
國外重視患者知情權
梁靜在12月3日的《北京青年報》上撰文介紹:美國在1914年最先提出了患者自己決定權這一概念:“所有具有健全精神狀態的成年人,都有決定對自己身體作何處置的權利,醫生如不經患者同意而對其進行手術,則構成傷害罪,應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如今,盡管在具體法律規定上各國有所差異,但以患者知情權為核心的主要內容是大致相同的:有決定能力的患者在被告知有關自己病情、治療的足夠信息的前提下,有權自己決定是否接受治療、在哪里治療、選擇治療方案、拒絕治療等。為真正落實患者知情權,很多國家嚴格推行患者“知情同意制度”,它包含了知情和同意兩部分內容。知情,主要是由醫務人員尤其是醫生向患者提供與患者疾病有關的醫療信息和資料,并幫助患者真正理解這些信息;同意,意味著治療、檢查須獲得患者的準許,甚至在所有患者身上進行的醫療措施都須經患者同意。
有感俄羅斯的黑手紙
百合在12月5日的《人民日報》上撰文指出;前不久,筆者隨團出訪俄羅斯。在莫斯科的行程中,無論是賓館、機場、餐館還是景點的洗手間,里面提供的統統是顏色黑乎乎的手紙。忍不住去問開車的小伙子伊萬,手紙為什么都這么黑?伊萬解釋說,這是紙漿的本色。為了環保,在生產時沒有加入漂白劑、熒光劑,所以顯得不那么潔白。顏色雖黑,但質地卻不差。頓時,我對俄羅斯人務實、質樸的生活態度肅然起敬。相形之下,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到城市建設、小到個人消費,有不少行為偏離了生活本色。比如,兩廂轎車因空間緊湊、靈活省油等優點在西歐很流行,但國內卻沒市場。不少購車者覺得兩廂車太“小氣”,不如三廂車開著有“面子”。無奈之下,一些汽車生產廠家不得不更改設計,在二廂車的后面再生硬地加出一截。這樣一來,不但破壞了原來的流線美,生產時還要多用鋼材,消費者要多花錢財,上路后要多耗汽油。這些年國家經濟增長了,但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今天,財政支出、企業支出和個人消費也都還要精打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