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錦濤為代表的黨中央,不僅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而且為實現社會和諧發展指明了途徑。科學發展觀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指針。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它繼承了我們黨發展觀的合理內核,又順應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發展趨勢,從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出發,進行大膽創新。尤其是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需要和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起點和歸宿,這是我黨對人類發展規律認識的一次飛躍,是一個嶄新的發展理念。
1.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的歷史起點和時代特征決定的,中國所有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展。鄧小平強調,發展是硬道理,江澤民說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貫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題。發展問題既是經濟問題,又是政治問題,離開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主義制度和黨執政地位的鞏固,就難以實現,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科學發展觀。發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又不是經濟的單項突進,必須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的關系,做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整體推進,協調發展。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條基本經驗。我們必須始終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只有堅持發展的觀點,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實現,才能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2.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這個“人”,是人民群眾,這個“本”,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謂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以人為本,一要重視人的素質的提高。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民群眾既是自身利益的實現者,又是推動生產力發展和先進文化前進的重要力量。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人力資源,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必須下大力氣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高素質的國民對建設和諧社會意義重大,這是人們的共識。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方略,就強調了人的重要性。因為再好的法律、法規,最終也得靠人來落實,否則就會成一紙空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途徑,又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舉措,是改變城鄉差距和地區差別擴大的治本之策,是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必要條件。二要正確處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人為本的關系。以人為本是發展的目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以人為本的發展目的,要求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的成果,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群眾基礎。在協調各種利益關系方面,既要注重機會和起點的公平,又相對注重財富分配的公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物質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妥善處理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使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越來越充分地享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果。
3.堅持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五個統籌”,是對我國發展中出現的不和諧問題的提示;它為建立和諧社會指明了方向。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我們面對的社會利益主體更多,領域更廣,利益關系也更復雜。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不夠全面,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局面亟待改變,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經濟的快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日益加大,這就要求我們的發展要更加注重統籌兼顧,做到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五個統籌”,體現了社會和諧的要求。構建和諧和社會,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統籌兼顧。中央強調要兼顧國家、集體與個人的利益,兼顧發展能力強群體與發展能力弱的群體的利益,兼顧改革中受益多的群體與改革中受益少群體的利益,兼顧先富群體與后富群體的利益,兼顧不同行業群體之間的利益,統籌社會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的不同利益。只有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和社會奠定群眾基礎。
4.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是科學發展觀題中應有之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社會人均收入由1000到3000美元的情況下,社會秩序穩定面臨挑戰,加強政府的職能作用,發揮管理國家和社會的職能作用,有著重大的意義。(1)發揮政府的政治職能,加強民主政治建設,能為建設和諧社會奠定制度基礎。(2)發揮政府的經濟職能,能為社會公平、公正奠定物質基礎。調整利益關系,解決貧富差距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之一。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有政府的參與。要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促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環節。只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發揮出來。要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保護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一切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當得到承認和尊重。海內外各類投資者在我國建設中的創業活動應受到鼓勵。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得到保護。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進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3)發揮政府的文化職能,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要充分發揮政府發展科學技術、發展教育、發展文化事業、發展衛生體育的作用,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人力資源優勢。(4)充分發揮政府的社會職能,即經濟文化職能以外的政府必須承擔的其他職能。這些職能作用無法由市場解決,應當由政府從全社會的角度加以引導、調節和管理。通過發揮政府的社會職能,來調整社會分配和組織社會保障的職能、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職能、促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的職能、提高人口質量、實行計劃生育的職能。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調整利益關系、加強社會保障作用的發揮,對于整合社會關系,協調利益關系、有著重要作用。
總之,科學發展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指針,是處理發展與穩定關系的有效途徑。發展是第一位的,只有靠發展,才能解決前進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當然,發展應是全面的發展,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才能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
(作者單位:貴州省警官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張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