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先進意識是共產黨員獨特的社會身份、社會地位和社會作用在觀念上的反映,是廣大黨員獨特的實踐行為的產物,是每個黨員的精神標志。黨員先進意識強不強,是黨員能否始終保持先進性的關鍵所在。面對改革發(fā)展的新形勢,加強黨的先進性敦育,喚醒和增強黨員先進意識,是黨的各級組織和每位黨員都必須認真對待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黨員先進意識缺失的種種表現(xiàn)
當前,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發(fā)生了“兩個轉變”,已經從領導人民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zhí)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員隊伍的主流是好的,但在一些黨員身上,黨員先進意識缺失的問題也比較嚴重。
1、缺失堅定的方向意識。我國正處在社會深刻變革的時期,社會經濟成份、社會組織、社會生活方式日趨多樣化,受其影響,一些黨員的方向意識出現(xiàn)偏差或模糊:有的理想信念不堅定,甚至存在信仰危機;有的對國家發(fā)展大勢看不清,將腐敗、下崗失業(yè)、貧富懸殊、社會風氣敗壞等個別社會問題歸罪于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不足。
2、缺失正確的學習意識。在實踐中加強學習,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是新時期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黨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應有之義,但有少數(shù)黨員對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理論及基本綱領缺乏學習興趣,對黨作出的重大決策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對建設學習型政黨的要求不以為然。相反,對一些不健康、不科學的書刊和貶損黨的形象的傳言、“政治笑話”津津樂道,學習傳播的興趣很大;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自由評論”的勁頭很足;對卜卦、相面、風水等封建迷信的東西學習熱情很高。
3、缺失強烈的責任意識。作為黨的一分子,按照黨的章程正確履行權利和義務,是黨員不可推卸的政治責任。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黨員把光榮感異化為“面子”和“身價”,異化為一種索取的權力和要價的“砝碼”;也有的黨員對身為黨員毫無光榮感、自豪感可言,甚至為之嘆息、為之后悔。與之相伴的是,有的黨員忘卻了對黨組織應負的責任,不愿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黨的文件,不肯積極參加黨的活動;對黨組織的決議、決定,合意的就執(zhí)行、不合意的就敷衍執(zhí)行,甚至拒不執(zhí)行;對黨交給的工作任務,有“好處”就去做,沒有“好處”就推諉或者應付;只想要個人的自由,不想受黨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組織制度的約束;遇到影響黨的團結和形象、違背黨的原則的言行,不愿挺身而出,采取能回避就回避的態(tài)度。
4、缺失鮮明的群眾意識。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宗旨。在一些黨員的意識深處,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要求看作一種“不合時宜的宣傳濫調”,有的高高在上、盛氣凌人,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有的不深人基層、不深入實際、不深人群眾,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和困難置若罔聞;有的甚至打著“為人民服務”的幌子,行徇私舞弊、中飽私囊之實。
5、缺失自覺的服務意識。加入共產黨,意味著應當在黨的組織和引領下,更好地為人民的利益服務、為社會的進步奉獻。有的黨員在工作中拈輕怕重,只想別人多為自己服務,不想多為他人服務;取得一些成績,就想得到組織的“回報”,遇到一點困難,就回避退縮,或者怨天尤人;在個人的名與利上,斤斤計較;即使屬于正常的政策執(zhí)行,只要覺得與自己的利益愿望有距離,就會以各種理由規(guī)避或“變通”。在這些黨員頭腦里,“為人民服務”已是“過時”的口號。
6、缺失牢固的自律意識。黨的紀律是全黨意志的體現(xiàn),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但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黨員自律意識淡薄或喪失:有的組織紀律觀念淡化,目無組織,長期脫離組織,成了名符其實的“掛名黨員”;有的個人主義思想抬頭,把自己凌駕于黨組織之上,把黨組織當成個人謀私的工具;有的精神空虛,貪圖享樂,經受不住權利、金錢、美色的誘惑,干出了違紀違法的事情。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黨員先進意識不同程度缺失的具體表現(xiàn)。雖然只發(fā)生在一些黨員身上,但卻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和威信,妨礙黨的方針政策、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損害黨和人民的血肉關系,嚴重影響黨的先進性。
二、增強黨員先進意識的對策建議
增強黨員先進意識,是一個永恒課題、長久任務,要靠教育管理,靠自身修養(yǎng)和自省,更要靠制度和機制尤其是長效機制的保證。就黨的基層組織而言,應當從以下六個方面狠下功夫:
1、建立健全學習教育機制。實踐表明,擁有科學的理論武裝和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是增強黨員先進意識、保持黨員先進性的重要前提。要以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認真總結學習時間、內容、人員、效果“四落實”和領導干部帶頭學習的有效經驗,建立健全黨員長期受教育的學習機制。一方面,應堅持和完善“三會一課”制度、中心組學習制度、干部培訓和輪訓制度、黨員電化教育制度、學歷教育制度、專題培訓制度、專業(yè)技術培訓制度、掛職鍛煉制度、外派學習交流制度等有關學習制度,健全學習體系,落實學習計劃,提高學習質量,注重學習實效。另一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和方式,在黨內營造全員學習、終身學習、自主學習、善于學習的良好環(huán)境,使各級黨組織成為學習型組織。通過建立健全學習機制,使廣大黨員形成學習、思考、工作和提高的良性循環(huán),為黨員在思想、政治、工作和作風等方面始終保持先進性提供內在的精神動力保證。
2、建立健全組織生活機制。嚴格的組織生活,是搞好黨員經常性教育管理的重要措施。要健全黨員組織生活會制度,豐富組織生活會內容,改進組織生活會方式,促進組織生活會的落實。要完善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制度,明確會議議題,規(guī)范會議程序,提高會議質量。要堅持民主評議黨員制度,根據(jù)黨章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要求,結合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采取黨內黨外相結合的方法,定期組織對黨員進行評議,不斷加強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要落實黨員目標管理制度,實行黨委委員(黨組成員)聯(lián)系支部、支委和黨小組長聯(lián)系黨員的做法,及時了解黨員的思想、工作、作風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使每個黨員經常置于黨組織的教育管理之中,通過政治上重視、生活上關心和工作上幫助,切實增強黨組織對黨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3、建立健全監(jiān)督制約機制。監(jiān)督制約機制是保持黨員先進性的重要保證。只有對黨員進行嚴格監(jiān)督,才能防止和減少各種錯誤行為的發(fā)生。一是嚴格黨內監(jiān)督。堅持以《黨章》、《黨員權利保障條例》、《黨內監(jiān)督條例(試行)》、《紀律處分條例》、《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等黨內重要法規(guī)來激勵和約束每一個黨員,加大監(jiān)督檢查力度,切實增強每個黨員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履行黨員義務、行使黨員權利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二是拓展監(jiān)督渠道。把黨內監(jiān)督和黨外監(jiān)督、專門機關監(jiān)督和群眾監(jiān)督、自下而上監(jiān)督和自上而下監(jiān)督結合起來,加大監(jiān)督力度,提高監(jiān)督效能。三是強化廉潔自律。把強化監(jiān)督與廉潔自律結合起來,要求黨員自重、自省、自警、自勵,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4、建立健全激勵進步機制。激勵進步機制,是充分調動廣大黨員保持先進性和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重要動力。要結合落實黨員先進性的具體要求,切實建立健全激勵進步機制。一是實行責任目標激勵。結合本單位的工作實際,結合黨員的具體崗位、職務,責任目標落實到人,建立合理可行的具體目標,通過創(chuàng)造條件、定期檢查、民主評議督促黨員積極履行義務。二是要建立完善“黨員示范崗”、“黨員責任區(qū)”、“黨員設崗定責”等責任制,同時把“爭當人民滿意公務員”、“爭當創(chuàng)業(yè)先鋒”等主題實踐活動經常化、制度化,為黨員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搭建平臺、創(chuàng)造條件。三是以黨員先進性具體要求為參照標準,定期開展優(yōu)秀黨員評比活動,堅持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并重的原則,積極為黨員干事創(chuàng)業(yè)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
5、建立健全聯(lián)系群眾機制。為了有效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必須建立健全黨員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機制:一要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教育,使廣大黨員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二是要建立健全通暢有效的群眾利益表達和政治參與渠道,充分尊重群眾表達意愿、反映意見、參與決策的民主權利;三是要創(chuàng)新載體,不斷使聯(lián)系和服務群眾的實踐活動制度化,為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6、建立健全擇優(yōu)汰劣機制。擇優(yōu)汰劣機制,是增強黨員先進意識、保持黨員先進性的前提和基礎。首先要嚴把“進口”關。進一步規(guī)范入黨積極分子推薦程序和發(fā)展對象的確定程序,認真把好政治審查、入黨手續(xù)、上報審批等重要關口,進一步規(guī)范“黨員公示”制度。其次,要疏通黨員“出口”關。對那些對黨喪失信心的黨員,允許其自愿退黨;對不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黨員實行勸誡退黨;對落后黨員實行警示制度;對那些蛻化變質的黨員要堅決清除出黨。
總之,增強黨員先進意識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是一個塑造黨員靈魂的艱苦過程。只有把這一基礎的黨建工作做好了,我們的黨才能模范地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永葆先進性。
(作者單位:中共畢節(jié)市委)
責任編輯:宋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