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行業協會
行業協會是指經濟組織、行業組織及少量相關單位與個人自愿組成的,以發展經濟產業、增進行業或整體共同經濟利益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行業協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是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紐帶,承擔了政府不該做的、單靠市場企業也做不了的許多工作。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干預范圍的退縮和市場價值、社會本位的回歸,行業協會在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一位西方學者曾做過這樣頗有風趣的比喻:行業協會好比一個有一定身份的“侍女”,最初是以服務于實體經濟即主要是企業作為自己神圣使命的;后來身價提高了,逐漸成了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穿針引線的“交際花”,有時又很像個能指揮千軍萬馬(指所屬會員企業)的“司令員”。
當產業結構運行失衡或結構演進背離其成長規律時,產業結構就需要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經濟系統的自我校正,通過價格機制調節資源的短期流向,使市場保持大體平衡。另一種是政府通過政策手段進行調解。但實際上,由于存在著“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所以單通過市場調節或政府政策手段是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的。因此,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行業協會就顯示出了其獨特作用。
具體說來,行業協會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務,協調,溝通,而這種作用是雙向的:一是面向政府,二是面向企業。
二、面向政府的行業協會
在面向政府時,行業協會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職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政府決策提供各種服務;二是代替政府進行行業管理。
(一)行業協會可以為政府制定產業政策和進行行業規劃提供研究性的建議和報告。
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帶來的問題,政府要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進行宏觀調控。但由于政府職能轉變,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業,由于信息不對稱,難以制定出針對行業結構調整有效的規劃和政策。然而行業協會可以深入企業,收集到第一手資料,了解到企業的呼聲和行業發展的整體運行狀況,根據國內、國際形勢,做出一定的分析,然后將這些資料匯總、整理、分析,寫出調研報告遞交給政府。在與政府進行溝通時,為政府制定產業政策提供依據和參考意見。
(二)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行業協會代替政府,起到監督、指導企業落實產業政策的作用,代替政府對行業進行管理。
由于交易成本過高和官僚機構本身的僵化和程序化所產生的障礙,政府在制定、頒布了產業政策之后,不能夠也沒有能力親自的去監督每一個企業的落實情況。相比之下,行業協會在落實產業政策方面具有更多優勢:1、由于與行會成員的切身利益有關系,協會能和行業緊密聯系,有更敏銳的嗅覺,能迅速地回應變化的情況;2、行業協會通常不必像政府部門那樣直接對國家行政管理上級負責,這意味著這種組織有更多的運作自由和靈活性。3、政府部門在行業管理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費用。如果通過行業協會進行監督活動,政府可以減小公務部門的規模。
在貫徹中央有關紡織行業限制重復建設和毛紡壓錠的政策中,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做出了積極的響應。紡織工業協會監督各地認真貫徹中央精神,加大了督查力度,嚴格控制棉紡生產能力,嚴肅查處了各類違規生產、銷售、購買棉紡細紗機的行為,堅決制止新的重復建設。協會對棉紡業較為集中的地區進行了重點檢查。河南、山東、湖南、四川、浙江、江蘇等地對出現的違規情況進行了處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不斷研究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防止新的重復建設的有效方式。總結出:從源頭抓起,分期分批制定鼓勵發展和淘汰落后目錄,嚴格控制二手設備進口;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引導化纖企業自主限產,通過企業兼并重組,提高化纖工業的集中度;把制止新的重復建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進一步鞏固紡織突破口工作成果的主導思想。
三、面向企業的行業協會
在面對企業時,行業協會除了可以向政府和有關部門反映企業的利益要求,政策建議,呼聲之外。還可以為企業的發展、經營和正常運營提供相應的服務。
(一)行業協會作為企業的代言人,可以向政府反映企業的需求和呼聲。
由于可以和企業進行深入接觸,行業協會可以真正了解到企業的生產和運營情況??梢粤私獾狡髽I的需求。通過對具體企業需求信息的匯總整理,行業協會還可以知道整個行業的需求和發展趨勢。然后作為企業的代言人,將這些聲音反映給政府,供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參考。
(二)行業協會可以為企業提供多項服務包括:
1、可以提供咨詢、培訓服務。由于公共服務的結構,在政府部門很少有具有現成商業經驗的人。因而,在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存在一條“很深的理解的鴻溝”。依靠行業協會是一個可以用來解決專業知識缺乏問題的策略。從理論上講,行業協會的工作人員擁有專業化的知識結構,能夠接受吸收更多的信息,工作務實并且能夠不斷更新,而政府管理則達不到相應的程度。
2001年10月,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牽頭在京成立宇綸咨詢有限公司,旨在為地區紡織經濟及紡織企業的發展做出戰略咨詢。協會將咨詢服務作為一項主要工作。為了使咨詢服務進入市場化軌道,通過公司化的運作機制把咨詢業規范化。
2002年7月6日,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掛帥,赴河北石家莊,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宏觀研究院院長白和金等30多名專家一起對石家莊市紡織基地發展規劃綱要進行了國家級論證。
2、提供信息化服務。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我國目前的產業信息化的發展狀況,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巨大的差距。市場經濟強烈要求產業信息化,這是一股自上而下的力量;企業本身也感受到了信息化帶來的壓力和必然性,這又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需求。行業協會能將自上而下的要求和自下而上的需求結合起來,推動了整個行業信息化進程。
在談到信息化服務問題時,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副主任孫淮濱先生說道:“現在都在強調是信息化推動工業化。紡織這一傳統產業也要通過網絡技術加以改造、推進。協會根據企業不同需要,提供各種信息資源,建立一個服務平臺,包括一些媒體,例如報刊、雜志。信息服務不僅是讓企業等到數據,更重要的是幫企業分析、處理數據?!?/p>
3、穩住國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市場是企業的生存環境。生存環境的條件直接影響著企業甚至是行業的發展。市場經濟大環境是殘酷的,“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規則一直發揮著作用。行業協會通過舉辦一些國內的,國外的行業性展覽。依靠協會的號召力,舉辦一些有規模的、有品牌的、能達到一定國際化水準的行業展覽,交流會。以方便企業間的交流、協商、合作。
2002年6月5日,第三屆紐約——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覽在紐約開幕。中國18個省市170多家企業前往參展,集中展示了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的競爭力。三天時間成交額達1.2億美元,4700余家國際專業買手登陸展會咨詢平臺。
2003年2月,中國紡織工業行業協會承擔了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我國紡織工業競爭力狀況進行332調查的接待工作。行業協會走上了雙邊貿易交鋒的第一線。通過接待,調查方對紡織工業以內需為重要動力、市場化發展和進出口互補為國外同行提供巨大商機等觀點和事實給與認同。
2004年3月29日,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組織召開的全球紡織經濟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這次論壇以“后配額時代:創造共贏的未來”為主題。來自十幾個國家的40個行業組織及近百家企業代表參加了此次論壇。通過這次交流,對我國紡織業今后與其它國家開展貿易合作,加強優勢互補,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