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股票、債券、基金、期貨、保險……各類個人理財工具層出不窮。那么,職場人士對個人理財抱有什么樣的心態?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如何?還未進行個人理財的你,是否也應該搭上這趟“財富快車”呢?
自由職業者購買個人理財產品最多
在北京市的繁華地區,北京正略鈞策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隨機抽取500 人,進行了“北京銀行個人理財市場發展狀況”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個人理財”對眾多職場人士來說,還是一種奢侈品。月收入水平越高的群體,個人理財的需求也就越強烈,越愿意接受個人理財服務。在月收入20000 元以上的被調查者中,就有50%選擇了各類個人理財產品。而不少尚未接受個人理財產品的被調查者,最主要的原因是暫時沒有閑置資金,其中65%的人收入在3000 元以下。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盡管了解個人理財服務,但是因為收入水平不高而沒有購買。
調查同樣顯示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客戶,越愿意接受個人理財服務,擁有博士學歷的客戶對個人理財的現實需求較大。在初中及以上學歷中,購買個人理財產品的客戶所占比例則基本穩定在20%左右。
不同的職業背景,也對個人理財服務的需求產生影響。也許是因為自由職業者的收入時多時少,為了有更可靠的保障,他們對財富的增值有著濃厚的興趣,有40%購買了個人理財產品。而個體私營者和在公司等商業機構就職的人員也對個人理財給予了一定關注,有70%的人都聽說過個人理財服務。
個人理財謹慎先行
正略鈞策此次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現有個人理財產品購買者是風險規避者,在全部的投資中個人理財所占的最高投資比重不會高于50%。而現有購買者的預期收益率也比較理性,80%的現有購買者預期的收益率集中在3%~8%,有67%的人會首先關注風險,另有33%的人會首先關注收益。目前個人理財的風險承受能力也比較強,有88%的人能夠承擔5%以下的損失。
在選擇服務提供者和產品方面,大多數人優先選擇中資銀行為其提供個人理財服務,尤其偏愛“利用銀行提供的渠道或平臺去購買理財產品(例如基金、保險或證券)”和“代客理財服務(例如人民幣理財、外匯理財)”這兩項服務,只有11.2%的人選擇了理財計劃。看來,畢竟不是專業的風險投資家,保本且收益穩健的個人理財產品更受職場人士青睞。
而不同收入水平的職場人士,對個人理財產品品種的要求也略有差別。月收入3000 元以下的購買者,則較多地認可了現有的理財產品。月收入在5000 ~10000 元的客戶,對個人理財產品的豐富有更迫切的要求。
2006 年個人理財產品預測
那么,在2006 年,整個經濟運行將給個人理財帶來怎樣的影響?又會有哪些新的個人理財產品出現呢?
股市 2005 年股改速度加快,多數股票的市盈率降低,投資價值凸現,為2006 年的股市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基金 2006 年賺錢范圍更廣,會出現開放式基金與封閉式基金比翼齊飛的局面。
銀行理財產品 從去年11 月1 日起,各家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起點變為5 萬元。很多銀行2006 年將推出針對大客戶的“差別化收益”,因此個人可以和親朋好友以聯合賬戶的形式購買理財產品。同時,外資銀行的大量涌入,與外匯掛鉤型的理財產品相繼推出,有的預期年收益將高達10%以上。
信托產品 2006 年信托產品的發行將進入高峰期。信托公司更加規范,多數信托產品由上市公司、大型集團等信用等級較高的單位提供擔保,某些重點工程建設方面的信托還有地方財政部門提供擔保,風險相對較小。
黃金 今年國際金價的上漲局面還會持續。目前,各家銀行正在大力推介黃金業務,比如建行的“賬戶金”、工行的“金行家”和中國銀行的“黃金寶”,都可以用人民幣進行投資。多數銀行還開展了24 小時網上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