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列國國情習俗叢書》是一批有益于廣大讀者的好書。第一批著作共十一冊,包括《美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埃及》《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越南》《南非》《以色列國》等。此后還將陸續出版多冊。
《叢書》各冊的作者或主編是對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文教、科學藝術、風俗、宗教、民族等多方面的情況進行了多年研究的專家。他們有些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的學者,例如《美國》的主編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梅仁毅教授;《法國》的第一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兼法國研究會副會長楊祖功教授;《埃及》的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教授吳寶國、陳冬云、王嵐等。他們不僅長期從事有關國家的研究,而且都曾在有關國家進修、研究或講學,對這些國家有親身的經歷;還有些作者是我國的新聞工作者,例如《加拿大》的作者鄒德浩先生,擔任《人民日報》駐加拿大首席記者八年多,曾駕車縱橫加拿大十個省和三個地區,行程三十多萬公里;《越南》的作者張加祥先生,曾作為新華社記者常駐越南十八年;《巴基斯坦》的作者陸水林先生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烏爾都語譯審,數十年來從事對外廣播的翻譯和編輯工作,多次到巴基斯坦進行研究或訪問。他們對于有關國家不僅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有極為豐富的感性知識和生活體會。作者的學養和經歷使他們談到自己熟悉的問題時“如數家珍”,同時也非常自然親切。
《叢書》的編寫方針,是集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和學術性為一體。筆者在閱讀后感到,最根本的還在于知識性。這些書厚者達三十萬字以上,薄者也有二十三萬字,內容涵蓋既廣,每一項目的敘述也力求周全,重要的材料都不遺漏。以國家政治體制為例,世界各國的制度沒有完全相同的,其憲法、議會、國家元首、政府、司法機構、行政區劃、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系、乃至選舉的方法、制度的沿革等,都必須逐一講清楚,避免含混或誤會。其他如經濟、宗教、民族等項目也是如此。在這個意義上說,《叢書》類似有關世界各國的百科全書,要能夠使查閱某項知識的讀者得到滿足,獲取比較完整的基本概念,又不能過于繁瑣,枯燥死板,必須以比較精煉的文字、活潑生動的敘述來達到目的。要做到這一點,就有賴于各書作者對材料的充分掌握、深入淺出的講解。在我看來,本套《叢書》比較好的把握住了這些要點,并不是一大堆資料的匯編,而是大眾化的知識源泉。
從知識性講不免要談到學術性。《叢書》各冊并不是學術專著或論文集,但是在豐富的知識性中自然會顯露相當的學術性。舉一個很小的例子:《巴基斯坦》一書中介紹茉莉花為巴基斯坦的國花,不但詳細介紹茉莉花為什么在該國盛開、受到人民的喜愛,而且對它的原產地以及各種語言(波斯語、阿拉伯語、梵語)的稱呼,乃至在中國古籍中從梵語譯作“沒利”、“抹厲”、“末麗”傳播到中國后歷代的使用與愛好等,都作了簡要的探討。像這樣一些文字,沒有深厚的學術功底是寫不出來的。《叢書》各冊多數都附錄主要參考書達二三十種,由此也可見作者所下的學術功夫。
《叢書》的知識性自然決定了它的實用性。不同行業的人,為了不同的目的,都能在《叢書》中找到他們需要的東西,有利于他們從事的工作或事業。這里就要首先提到我國加入WTO的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先生,他在《叢書》的總序(二)中就說過:“有時出國也帶上幾本。覺得該書資料翔實,頗有用場;走筆生動,有味可嚼……”筆者相信,無論從事外交、外貿、對外文化交流,還是出國參加體育競賽、藝術表演的人員以及新聞記者,只要希望對所去的國家有比較完整的知識,都能從《叢書》的某冊中獲益;如果進一步想和這個國家的人交朋友,做生意,建立工作聯系,就更能從《叢書》有關風俗習慣、衣食住行的具體描述與建議中得到幫助。即使是單純的旅游者,閱讀《叢書》也能夠對所游的國家有較多了解,從充分理解達到充分的欣賞,乘興來游,盡興而返。
最后談到趣味性。筆者是外語教師,不常去國外訪問,閱讀這套叢書沒有很明確的實用目的。但是叢書的趣味性卻吸引著我一本接一本看下去。這是因為不同的讀者也許有不同的愛好和趣味,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有趣味的書總是能夠“開眼界”。這里舉兩個例子。關心時事的人都知道法國喜歡在外交上獨立自主,不跟隨在超級大國后面當小伙計,但對這種事的來龍去脈也許不知其詳。《法國》一書的第五章就介紹了法國自戴高樂的時代開始直到現在,歷屆法國總統的外交政策。他們為了維護法國的大國地位,與美國和前蘇聯不斷進行抗爭。文字敘述詳實生動,讀起來一點不枯燥,而是感到大開眼界。又如越南是我國的近鄰,某些文化風俗方面似乎和我們很接近,《越南》一書給我介紹了許多新鮮的東西。越南的人口七千多萬,比中國人口少得多,但越南的民族卻多達五十四個,主要民族越族占90%,其他少數民族包括傣族、苗族、瑤族、高棉族等。越南的宗教信仰與風俗民情也是五花八門。諸如此類新穎的敘述,都饒有趣味。
《叢書》的趣味性還表現在作者對有關國家的國情有非常豐富的感性知識,和當地人民有過親切的交往和情誼。例如,介紹一個國家的行政區劃和地理本來可能是很單調的,但是《加拿大》一書中卻完全不一樣。由于此書的作者曾駕車縱橫加拿大十個省和三個地區,書中談及每一個省或地區的時候,作者幾乎都融進了自己親身感受的印象,尤其是加拿大北邊靠近北極的幾個荒涼地區,許多在該國住了幾十年的居民也未必去過。又如《埃及》一書的幾位作者都在埃及學習或講學若干年,對埃及的社會以及風土人情有深切的體會。書中有兩章談到埃及人的性格和社交禮儀以及埃及的社會習俗,使讀者感到好像身臨其境,興味盎然。
《叢書》作者的經歷各自不同,各冊也會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有的書詳于此而略于彼,有的書內容詳實而文字生動不足,也存在一些項目在某冊書講得不夠周全等問題。筆者在此提出兩點希望:第一,希望重慶出版社能繼續出版更多的《叢書》新著,讓讀者見到更多的國情與習俗的生動介紹;第二,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必然也有不斷地變化。所以,誠摯希望各書的作者能夠每隔若干年對《叢書》有所補充,更新和修訂。
(《世界列國國情習俗叢書》,孫正達主編,重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