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類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作為市場經濟交易主體的企業形式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出現如網絡企業、虛擬企業、戰略聯盟等多種組織形式,而其它理論如價值鏈理論、供應鏈理論、核心能力的提出又為無邊界企業理論的提出奠定了理論基礎。
概念界定
企業規模和企業邊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企業規模是物質概念,是指企業擁有有形資源的多少;企業邊界是指能力邊界,是指企業對整個市場支配和控制的能力。而無邊界企業指的是能將自身打造成能力模塊,并且能在價值網絡中進行動態配置的企業形式。之所以在知識經濟下會出現無邊界企業,是因為知識交易效率的低下,導致了越來越多具有知識經驗倉庫經濟的現代企業擴大了邊界。而且在供應鏈中占據優勢地位的市場主體能夠超越自己的“本分”,超越市場關系,與交易對手不僅在市場界面上交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交易對方內部生產管理過程,發揮原來在實體企業中才存在的“干預”、“指揮”和“協調”作用。最為核心企業的公司甚至可以出于對供應鏈總體協調、高效的要求,對加工企業提出改進管理的建議,影響加工企業的決策。
無邊界企業有兩種趨勢,一是企業規模變大,邊界變大。例如,美國沃爾瑪公司通過收購英國的ADSA公司,使自身的規模得到擴大,并且能力邊界也得到了擴展。二是規模變小,邊界變大。例如,IBM將自身的PC業務進行了剝離,把獲得的資金用于其它業務發展。使自身的規模變小,但是能力邊界擴大。
無邊界企業的基本形式
1.有實體的無邊界企業。有實體的無邊界企業是指那些具有一定規模有形資本,并將自身的生產能力打造成能力模塊,然后在價值網絡里進行動態配置的企業。在價值網絡里,這類企業往往屬于“軀體型”企業,從事一種或者幾種部件的生產,通過將自身的能力模塊不斷地融入不同的價值網絡里,參與全球化分工,實現自身能力模塊價值最大化。
2.無實體的無邊界企業。無實體的無邊界企業是指那些幾乎沒有有形資產,實現了“零物質”的企業。這種企業雖然不再擁有有形資產,但有著雄厚的無形資產,從而擁有更強的核心能力。無實體的無邊界企業的核心能力往往是一種營運整合能力,或者是為價值網絡里其他成員提供一個頗具實力和規模的平臺等。無實體的無邊界企業在價值網絡中往往屬于“腦袋型”企業,這種企業的主要功能是對整個價值體系、價值鏈條、價值模塊進行整合,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價值網絡,為最終消費者提供一個“總體解決方案”。國美集團是無實體的無邊界企業中的典型代表,幾乎沒有任何的有形資本。銷售場地是租來的,銷售人員都是供應商提供的,國美僅僅是為供應商和顧客提供了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
無實體的無邊界企業的最高形式就是“皮包公司”。從具體形式上看,可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媒介型“皮包公司”,如第四方物流,沒有任何倉儲設施和運輸能力,僅僅通過信息平臺將供方和需方匹配起來,賺取利潤。二是接單型“皮包公司”,通常在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與若干同類公司合租一套公寓,專門從事接單、轉包業務。一張桌子就是一個公司,牌子都大得很,實際上只有一兩個人。三是集成型“皮包公司”,這類公司不是制造商品而是制造網絡,通過整合各種支離破碎的資源,最終為客戶集成一個“總體解決方案”,亦稱“系統集成”。如波音公司,已由過去的產品制造商演變成一個“系統集成商”,即經營企業的企業,集成企業的企業,或曰價值鏈的整合、供應鏈的整合。四是營商型“皮包公司”,這類公司全球運作,全球銷售網絡比總部員工還要多,而在下面銷售網絡中,沒有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員工,即無員工的銷售商。對總部企業來講,越空越好,如果能夠擺脫有形資產的束縛,實現了“零物質”的境界,公司就會進入利潤快速增長的階段。
無邊界企業的層級分析
1.價值模塊型企業。企業本身就是一個價值模塊,通過將自身融入價值鏈或價值網中,實現能力邊界的擴張。由于價值模塊能夠通過不同的界面聯系規則組合出不同類型的產品,所以價值模塊型企業可以通過融入更大網絡、融入更多網絡等方式參與全球化分工,從而實現邊界的無限擴展。中國許多加工企業就屬于這種類型企業,作為價值網絡中的一個很小的模塊,參與許多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性價值網絡。
2.價值鏈條型企業。企業成了一種價值鏈條,而這又包含兩方面的含義:從企業內部看,價值鏈條是由許多不同的價值模塊組成的,這些價值模塊按照不同的界面聯系規則,可以組合出不同的產品;從企業外部看,價值鏈條本身又是一個價值模塊,企業通過將自身融入價值體系和價值網絡中,實現能力邊界的擴張。日本輪胎業巨擎普利司通輪胎公司將自身的核心能力打造成一個模塊,專門從事汽車輪胎的生產。從企業內部看,普利司通公司將輪胎的生產能力劃分成了許多模塊,通過不同的界面聯系規則的組合可以生產出不同型號的輪胎;從企業外部看,普利司通公司本身也是一個價值模塊,在全球汽車生產的價值網絡里進行動態配置。
3.價值體系型企業。企業成了一個由許多相互關聯業務組成的價值體系,成了一個許多企業共同參與的企業合作體。此時,企業只專注于自身最擅長的業務,而將非核心業務或核心業務中的某些環節實行外包,強調不同企業基于核心能力基礎上的合作。在這種類型的企業中,各業務單元服務于相同的最終顧客,最大化地利用企業的無形資產,追求收益最大化。例如,華為公司只從事研發和營銷兩項核心業務,而將制造、物流等非核心業務進行外包,是價值體系型企業的典型代表。
4.價值網絡型企業。企業本身已成為一種價值網絡。企業將自身的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全部外包,而致力于網絡的整合,通過網絡本身的增值來獲得利潤。對于價值網絡型企業來講,其核心能力就是能夠提供一個頗具規模和實力的平臺,其根本業務就是打造一個以網絡化為基礎的世界:各個企業在同一平臺上操作,采用通用或兼容的標準和協議,剔除組織中不必要的成本因素,將客戶訂單沿著行業價值鏈一直傳到原料供應商(李雪等,2005)。國美之所以能以年均50%的成長速度創造了中國連鎖經營的神話。深究其成功秘訣,除了眾所周知的價格和服務雙引擎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國美創造了一個超級的網絡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由眾多的核心能力形成了一個超強規模的價值網絡。在這個平臺上,國美僅從事網絡的整合,而將銷售等其他業務全部外包給供應商。
現代企業不是制造產品,而是制造網絡,通過網絡把各種支離破碎的資源整合起來最終為客戶提供一個“總體解決方案”。這里,企業出現了兩極分化:一極是節點企業,一極是網主企業;或者一極是軀體企業,一極是腦袋企業,由此構成了一個網絡——“獨立聯合體”。絕大部分企業從事價值網絡中的節點業務,成為節點企業。例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全部價值模塊型企業、價值鏈條型企業,以及大部分價值體系型企業都屬于節點企業。少數個別企業從事節點企業集成業務,起著“系統集成商”的功能,成為網主企業。例如,我們上面提到的一小部分價值體系型企業和全部的價值網絡型企業都屬于網主企業。節點企業和網主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自身有著超級的核心能力,網絡實際上是一種精英集合、精英結構,這是因為,“只有第一,才能入圍”。
構建無邊界企業
無邊界企業的產生是在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之間核心能力相互滲透的結果。任何企業都可以做成無邊界企業,無邊界企業是基于核心能力的基礎上進行運作的。企業要想成為無邊界企業,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將自身打造成為一個能力模塊,然后融入價值網絡當中,作為節點企業成為無邊界企業;另一種是對能力模塊進行整合,構建一個價值網絡,作為網主企業成為無邊界企業。
對節點企業來講,不是做大企業,而是做強能力;不是做大企業,而是融入更大的價值網絡、融入更多價值的網絡。做強能力是融入更大網絡、更多網絡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核心能力作為保障,就必然會被價值網絡所淘汰。中國企業目前的總體水平不高,在絕大部分行業里還無法跟一些大的跨國公司相比,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要想成為無邊界企業,融入全球化分工當中,就必須在核心能力的基礎上,將自身打造成一個能力模塊,作為一個節點企業融入全球價值網絡當中。具體做法包括:加強R&D,獲得核心技術,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虛擬運作,戰略聯盟融入模塊化的企業集群或者只偏重于業務的某一個方面,獲得核心能力,在縱向分解的價值鏈中獲得競爭優勢。
對網主企業來講,不是制造產品,而是制造網絡;不是做大企業,而是做大網絡。網主企業的核心能力體現為一種構建網絡平臺的能力,而這種網絡平臺的構建能力必須有雄厚的無形資源作為保障。在價值網絡當中,與其他企業相比,網主企業往往具有更大的話語權和標準制定權,亦即界面聯系規則能力,并且通常也能獲得更多的利潤。無邊界企業要想成為網主企業,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無形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重,并對無形資產進行管理;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構建一個可供市場主體相互交流的平臺,并對這個平臺進行管理。具體來說,網主企業必須加強自身品牌建設及知識管理,成為“知識經驗的倉庫”,并能從供應鏈的角度進行有效管理,具有極強的框架協議或行業標準的制定能力。
傳統經濟學認為企業邊界是由有形資源決定的,并且采用了邊際分析的方法進行了探討,而作者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知識交易的難度加大,從而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能)經驗倉庫性質的企業對整個市場支配和控制的能力增強,從而成為無邊界企業。企業要想成為無邊界企業,一方面要加強知識管理,創建學習型組織,構建核心能力。另一方面必須具有較強的網絡管理能力,能夠成為價值鏈條或價值網絡的一部分。無論節點企業還是網主企業,都是企業的邊界不斷擴展,都必須加強核心能力建設,融入更大的網絡,甚至能夠在網絡的運行中發揮主導作用。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