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A8000的內容
2001年12月SAI(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發布了一項標準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該認證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工人結社自由和集體談判權:企業尊重全體人員組成和參加所選工會并集體談判的權利;工作時間:不能經常要求員工一周工作超過48小時,且每7天至少應有一天休假,每周加班時間不超過12小時,保證加班能獲得額外津貼等;工資:支付給員工工資不應低于法律或行業最低標準,并且必須以滿足員工的基本需求,并以員工方便的形式如現金或支票支付;對工資的扣除不能是懲罰性的,等等。
二、SA8000的本質
1、SA8000不能完全等同于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是企業在創造利潤和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要承擔對員工、對消費者、對社會以及環境的責任。而SA8000是企業社會責任體系中的一個以勞工問題為主要內容的標準。SA8000體系中的各個內容都是關系到勞工保護的。到目前為止,國際上并沒有一個關于企業的社會責任的統一定義,包括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解析也不能被大家一致認可。回顧世界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歷史,企業的內涵和外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著,所以企業的社會責任所包含的內容也在變化,而絕不僅僅是指勞工保護,SA8000不能涵蓋其所包含的所有內容。
2、SA8000在實際中效果并不佳。根據調研,不是所有大客戶都完全按照SA8000的有關規定來要求采購商或產品供應商的,其中有部分公司制定了自身的驗廠標準,如GE、銳步。盲目通過SA8000驗證的企業并沒有減少進口商驗廠的要求次數,反而會加重企業的負擔。導致有些企業使用造假手段通過認證,應付了事。這使得SA8000看上去就像是一個明碼標價的標簽,正在以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被推廣,因此我國企業,尤其是出口加工企業應該敢于揭開SA8000的面紗,認清它的本質。
3、從SA8000的制定來源來看,它是一項民間組織制定的標準。在國際上有兩類標準,一類是國際標準組織制定的,具有權威性,在世界范圍內很容易被接受和推廣的標準,如:眾所周知的ISO9000,企業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良好的控制標志;ISO14000,企業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認證,尤其是食品類加工企業,不走ISO14000的認證不行,以及國際勞工組織公約。另一類是由民間組織制定的可選擇性的標準,它們沒有權威性,但具有濃重的商業色彩,如:SA8000標準。
4、SA8000具有濃厚的商業性質。SA8000認證費用多達幾十萬,少則幾萬,對于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說是個負擔,這正是企業不敢或不愿進行SA8000認證的最根本的原因。SAI授權的認證公司數量很少,中國境內更是一家沒有。而且如此高昂的代價換來僅僅是證明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達到了SA8000標準的要求(超過時限必須重新接受認證機構的考察評定,以確保企業對SA8000的執行水平沒有下降)。
5、SA8000不是一項國際貿易壁壘。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我國的出口企業受到SA8000認證的阻礙,但是SA8000不能被稱為一項國際貿易壁壘。成為國際貿易壁壘的條件是由一國政府設置的,旨在提高出口貿易國的特定產品在其國內的銷售量,從而保護其國內產業。然而SA8000是由第三方組織制定的、非官方的認證,國際上不承認它的法律地位。因此,它算不上是一項國際貿易壁壘,更像是發達國家對待發展中國家出口企業的歧視性貿易政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勞工成本低是最大的比較優勢。以中國紡織業為例:中國紡織工人工資水平約是泰國的1/2、日本的l/40、美國的1/20。而SA8000將改變中國企業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需要企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申請與維護這一認證體系,這無疑會大大增加直接顯性成本。我國出口企業應慎重對待,不必恐慌,也不必盲目通過認證,真正改變企業對待勞工的現狀,提高我國企業的整體執行企業社會責任水平才是當務之急。
三、SA8000給我國出口企業的啟發
1、我國企業應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我國經濟是出口導向型,以勞動密集型出口居多,因此注重勞工保護是應有之義。然而大部分出口加工企業只是利用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參與市場競爭,低價銷售獲利,沒有給予勞工保護足夠的重視。我國的勞動者的低工資、勞動環境差,事實上正是他們的這種損失承擔了國外消費者低價購買我國出口商品所獲得的額外福利。在注重勞動者勞動環境,福利待遇的今天,我國企業應及早主動改善勞動者的勞動環境和福利待遇。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需要SA8000,但是所有的企業家都需要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應在中國得到推廣。一方面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從基層抓起,切實改善我國勞動者的勞動環境,提高工資等待遇以體現我國以人為本的原則;另一方面企業達到了“社會責任”的要求是通過進口國的有意設限的一種長久而經濟的渠道,是有效率的做法。與我國具有相似優勢的印度已經開始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執行,印度的出口商品已經成為我國出口商品的潛在競爭威脅,容易產生貿易轉移效應。因此,從宏觀上看,我國企業也應立即重視企業社會責任。
2、我國企業應該從戰略角度思考,積極改善勞工標準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根本出路。除了傳統的成本節約戰略外,更應以社會責任為企業宗旨與遠景的組成部分,把企業在社會責任的投入視做企業基本運作的一種必要支出,把社會責任的投入轉化為市場競爭力,變被動為主動,努力實現企業經濟利益、員工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多贏,才能真正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充分認識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積極遵守勞動法的條例,我國企業的整體形象才能在國際市場中得以改善,我國企業理所當然不需通過SA8000來表明企業社會責任的執行度就足以讓進口商、采購商,乃至消費者相信我國企業在這方面是合格的。這的確是一種既經濟有可持續的戰略。
3、我國的企業必須要履行社會責任,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過程。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不能要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和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履行同等的企業社會責任,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平等的。SA8000對我國貿易發展的負面影響較大,然而通過認證的高額費用以及短期效應不得不引起重視。與其在沒有任何改善的前提下支出了費用,不如將那筆費用直接轉化為改善企業自身素質的經費,達到治標又治本的效果。只要我國企業真正完成了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所謂的通過驗廠才下訂單將會成為一只紙老虎,我國出口企業完全可以坦然面對。
4、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監督機制,嚴格執法。企業如果不履行這些社會責任和義務,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SA8000標準遵循的首要法律依據是所在國的法律法規。如關于工作時間、女工和未成年工勞動保護等規定都與我國的《勞動法》不謀而合,而且我國《勞動法》一些方面的規定還高于此標準。因此,只要企業平時嚴格遵守《勞動法》等法律法規,會較容易通過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審查。目前我國沿海地域相關部門已經著手協助解決SA8000給企業帶來的困難,如:福建省勞動保障部門提出了細化《勞動法》相關規定,制定福建本土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建立和諧勞動關系工業園區的設想,要求入園企業必須勞動關系明晰、勞資關系和諧、勞動爭議案件少。和諧勞動關系工業園區試點,已在南安等7個縣市區率先展開。為園區內的達標企業爭取驗廠減免權。此舉不僅真真切切的解決了SA8000帶來的頻頻驗廠問題,而且從整體上提高了產業的勞工保護水平,應大力推廣。
總之,我國出口企業應該慎重衡量通過SA8000認證的得與失,計算支出的費用和賺取的利潤孰多孰少,不要被SA8000莊嚴的外衣迷惑,不加思考就盲目加入認證的隊伍。SA8000的非國際性、非國際貿易壁壘性質,都證明了它并不能成為我國出口企業硬性障礙。而且由于SA8000的條例制定存在主觀性,使其不能廣泛運用,并且由于其制定基于發達國家生產狀況,更符合發達國家的生產條件和水平,發展中國家在執行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要求SA8000在世界范圍內同時使用,生搬硬套的執行并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反而會事倍功半。因此,如果企業有足夠的理由認為SA8000認證不能增加利潤,反而是一項負擔,其負效應大于正效應,那么該企業應該堅決的拒絕參加認證。當然,不參加認證不代表放棄實施企業社會責任,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是必需的。其改善我國企業整體國際形象方面的作用是長遠的。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