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懷宏先生在倫理學領域頗有建樹。他在本期《書屋》發表的一篇讀書筆記,對《戰爭與和平》作了深層次的解讀,還涉及手段與目的、動機與效果等經久不衰的倫理學話題。筆者不揣谫陋,且借“絮語”一角談點感想。
手段與目的引申出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關系。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學者馬基雅維里撰寫的《君王論》一書,以誠實的態度直面當時政治人物相當忌諱的手段問題,被后人稱為權術的百寶箱。在書中,他同時表達了對手腕技巧的愛好與對意大利統一所懷有的愛國者的愿望,但卻絲毫未將二者結合起來。換句話說,他不曾回答這樣的疑問,即用卑劣的手段能夠達到崇高的目的嗎?質言之,利用人性之惡構建理想社會是可能的嗎?
倫理學的研究表明,沒有程序正義,所謂的實體正義便難以保證。那些經常使用卑劣手段并從中獲得過快感的人,就很難指望他們會為了崇高的目的而奮斗,這正如某些習慣了委曲求全的人,安知大任到手而不輕易放過呢?
從古至今,都有人對手腕技巧持有類似藝術品的鑒賞態度,如發現深心辣手,還不禁擊節贊嘆,反復玩味。這些人評價歷史人物,不問手段是否正當,目的是否正義,而是以成王敗寇的邏輯裁斷一切。抱有這種心態的人在文明社會大多奉行叢林法則,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當然也就不會有任何道德底線可言。
動機與效果則引申出意圖倫理和責任倫理的關系。我們不能不講意圖倫理,但責任倫理更帶有根本性的意義。一個人不管做事的動機如何,他都要有為其行為的后果承擔責任的心理準備。如果我們借口某人的動機是好的,就為他開脫責任,洗刷罪過,那就是可怕的放縱,其示范作用更是貽害無窮。有時一個人的動機如何,真是只有天知道。
雖然知人知面不知心,但一個人行為的后果卻是可以看到的。如果造成了不好的后果,他就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在人類生活中,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固然不少,但壞心辦壞事恐怕才更為習見吧。強調責任倫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鼓勵人們以好心辦好事,同時也使居心不良者在行為上有所忌憚。
要建設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有兩種人最為礙手礙腳,一種是崇拜卑劣手段的人,一種則是輕信善良意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