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保靖縣發展縣域經濟著力實施民營主體戰略,民營經濟實現快速增長。到2004年,民營經濟總產值突破7億元,年均增長18%,占縣域經濟總量的87%,創稅7600萬元,占全縣財稅收入的80%以上,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調查表明,民族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必須牢固樹立四種理念。
一、必須提高認識,牢固樹立民營主體、發展民營經濟就是發展縣域經濟的理念。
發展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必然選擇,思想要蛻變。保靖縣實施“兩抓”掃清思想障礙。一抓宣傳.提高群眾認識。循環宣講民營經濟戰略思想、發展規劃、優惠政策等鼓勵干部職工、廣大群眾積極投身民營經濟。全縣通過組織專題會、研討會、制作縣長電視講話、印發資料、組織文藝隊伍深入城鄉演出等形式,奠定了廣泛的思想基礎,營造了濃厚的發展氛圍。二手抓培訓,提高干部認識。一是辦班培訓。舉辦領導干部培訓班,系統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民營經濟知識、上級政策文件。先后培訓干部1500余人次,提高了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民營經濟知識,增強了維護和發展民營經濟意識,形成了各部門支持合力。二是考察培訓。先后組織鄉鎮、縣直部門負責人五次到福建、浙江、江蘇等民營經濟發達地區考察,學習經驗,開闊眼界,增強了發展民營經濟的信心。三是干部帶動。鼓勵在崗干部職工帶頭投身民營經濟。目前全縣已有200多名機關干部創辦民營實體,僅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就有57人,種植長線椒、烤煙等2000多畝。領導重視,部門齊抓,干部帶頭,全民參與,營造了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良好的人文環境。
二、必須優化環境,牢固樹立環境優先、沒有寬松環境就沒有民營經濟發展的理念
環境是民營經濟能否加快發展的關鍵。保靖縣狠抓“三個到位”,創優良環境促民營發展。一是組織領導到位。-成立民營經濟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和民營經濟權益保護委員會。負責民營經濟日常事務和協調工作;縣委縣政府常委每年召開二次專題會議,解決問題,研究對策。全縣每年召開一次民營經濟工作總結表彰、部署大會。縣人大定期聽取政府關于民營經濟建設情況匯報,督促“兩院”辦理相關案件,維護民營業主合法權益。縣政協每年組織委員進行民營經濟大調查,獻計獻策。二是政策制定到位。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決定》、《保靖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若干規定》、《關于在魏竹路民營經濟區實行優惠政策的決定》等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文件和稅費減免、土地使用、遷居就業、子女入學等多項優惠政策,扶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三是政策落實到位。凡涉及民營經濟問題,縣級領導出面限時解決,重大問題由主要領導解決。縣委縣政府每年召開民營業主座談會,解決困難,研究和采納好的建議;全縣33個相關部門聯合設立政務中心;對民營業主“一個窗口辦理、一站式審批、一次性收費,一條龍服務”。接受民營業主投訴,2004年共投訴22件,挽回業主經濟損失120萬元。對35家民營骨干企業掛牌保護,凡檢查,須得到協調領導小組的同意,凡滋事者,從快從重打擊;對相關部門進行評比,獎勵先進鞭策后進。對遵紀守法、公平競爭、貢獻突出的民營業主重獎,到目前,已重獎納稅民營大戶280人次300多萬元。
三、必須精心規劃,牢固樹立全面推進、沒有多點突破就沒有民營經濟大發展的理念
立足縣情,保靖縣發展民營經濟做到“五個結合”,全面推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一是與城鎮建設相結合。把縣城建設推向市場,通過公開拍賣、租賃、買斷、入股等手段吸納民營資本建設經營城市,改造舊城面積3萬多平方米,新增商業門面5300平方米,走民營之路加快城鎮建設,通過城鎮建設加快民營經濟發展。鄉村集鎮建設,注重規劃民營區,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足夠超前的空間。二是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利用土家人公司、秦簡實業公司等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培植農民產業專業戶,現已培植各類種養民營大戶2132戶,少數已成為百萬大戶。這些民營大戶成為推動民營經濟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三是與工業小區建設相結合。全縣重點建設遷陵、毛溝、復興、鐘靈山、碗米坡庫區五大民營工業小區,實現民營規模經營。同時,在發展上突出各自特色,遷陵突出無公害食品工業和第三產業,毛溝突出冶金工業,復興突出電力產業,龍溪突出陶瓷產業,庫區突出建材運輸業。目前,這些小區已肩挑縣域經濟大梁;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0%。四是與企業改革改制相結合。鼓勵民營經濟采取承包、租賃、買斷、入股等形式,積極參與國營集體企業改革改制。全縣48家國有企業已改制40家,改制面達83%;92家集體企業已改制9l家,改制面達98.9%,全縣工業民營化達93.6%。通過民營化改制,工業效益大幅提高。去年實現增加值3.62億元;增長76.8%,規模工業增加值3.08億元,增長101%。五是與再就業工程相結合。隨著下崗職員的增多,保靖縣大力興建民營商業小區,為下崗職工再就業提供空間。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下崗職工自主創業,走民營之路實現再就業。同時,積極鼓勵下崗職工自主創業,走民營之路實現再就業。同時,積極鼓勵民營企業吸納下崗職工。全縣民營從業人員1.6萬人,其中下崗職工達1860人,成為民營大軍一支主要力量。
四、必須提升質量,牢固樹立科技優先、沒有先進技術就沒有民營經濟大發展的理念
實現民營經濟大發展,必須提升民營經濟質量;提升民營經濟質量,必須進行技術革新。我們大力支持、鼓勵企業研究、引進與先進技術、優秀人才。湖南金石集團成立“湖南金石礦冶研究所”,研究開發出精細鋅粉,每噸產品加工增值4000余元。土家人等公司開發有市場前景、附加值高的日用陶瓷、工藝陶瓷、鎂質瓷產品,開發高純度電解錳、納米級氧化鋅等產品,提高企業和產品科技水平,提高市場競爭力。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引進人才,優化企業人才結構。一些企業定期送科技骨干去專業院校培訓深造或到先進企業學習,培養不走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并先后采取高薪、設置職務股份等方式,從長沙、廣東、山東等地引進高級工程師、經濟師、會計師等20多人,分配到重要崗位主持工作,提高了企業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