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科學發展觀,幫助廣大農村貧困地區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是構建農村特別是革命老區農村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任務。
一、科學發展觀是構建井岡老區農村和諧社會的法寶
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具體要求。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先進生產力的要求。因此,科學發展觀的各項具體要求與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目標與要求也是一致的。
(一)始終用科學發展觀作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加快老區農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社會經濟的落后狀況,解決好農村小康問題,才能更好地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
(二)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構建老區農村和諧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農村經濟要迅速發展,農民要盡快富裕起來。
(三)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社會經濟、民主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同時還要堅持“五統籌”,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指導好農村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積極謀求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民收入得到真實有效的增加。
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老區農村和諧社會要解決的幾個突出問題
(一)少數農村地區基層組織乏力,干群關系比較緊張。農村基層組織難以挑選能人擔綱,缺少有能力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村民自治組織。有少數農民經濟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積壓的問題難于解決,而且有些基層干部失信于農民,造成干群矛盾日趨激化、關系緊張,影響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二)部分農村地區經濟脆弱,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主要原因有:1、自然環境惡劣。老區大部分鄉鎮地處偏遠山區,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緩慢,返貧現象嚴重,貧困狀況仍然堪憂。2、基礎設施落后。老區多在偏遠山區,受自然條件制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是平原地區的數倍,而老區地方財力又極為困難,無法安排資金改造,3、農民林業收入下降,出現返貧。4、連年的自然災害嚴重阻礙了老區經濟發展,造成貧困人口有增無減。5、農業產業化還須進一步強化。老區農業開發建設資金長期不足,一批具有較好發展潛力的項目得不到及時開發建設,難以形成規模和產業,不能充分發揮引導農民脫貧致富的作用。6、近年來,中央大力扶持農業,提高糧食價格,但農業生產資料也相應地大大漲價,種糧的效益仍然偏低,農民得益不多。
(三)農村社會不穩定因素多。我國正處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時期,各種思想相互激蕩,不可避免也會給農民造成很大影響。農村封建迷信根深蒂固、同時農村有少數基層干部工作方式方法比較簡單,作風粗暴,得不到農民的擁護,嚴重影響基層組織的執政能力。
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為動力,克服“重經濟增長,輕社會發展”和“經濟指標硬,社會指標軟”片面的錯誤的觀念,艱苦奮斗,確保經濟與社會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構建老區農村和諧社會奠定物質與精神基礎。
三、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老區農村和諧社會的舉措
構建老區農村和諧社會既要有雄厚的物質財富作基礎,又要有可靠的政治作保障,還要有先進的文化作支撐,就需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
(一)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切入點,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構建老區農村和諧社會奠定物質財富基礎。
發展農村經濟必須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切入點。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必然會打擊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影響農民奔小康,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對和諧社會構成威協。構建老區農村和諧社會必須有雄厚的物質財富基礎保障,這就要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農村經濟,確保農民收入長期穩定增長。切實發展農業生產。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催生農業新科技新品種,普及應用良種良法;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發展旅游生態農業,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有關扶持農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嚴格控制農業生產資料漲價和坑農害農行為;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確保在農田水利、農業用水用電、農民子女教育、農村醫療衛生、計劃生育和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給予支持幫助。切實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要充分抓住“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機遇,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有利資源,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發展生產,保障農產品銷售,增加收入。拓展農民就業渠道,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拓展就業領域,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多渠道增加經濟收入。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大力實施整村推進計劃,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改善貧困鄉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繼續實施移民工程。以實施移民扶貧工程為切入點,為貧困群眾改善創業條件、提高創業能力。積極開展社會扶貧工作。切實做好黨政機關掛點幫扶的服務協調及黨員干部與貧困戶“l+1”結對幫扶工作。形成社會扶貧開發整體合力,有力地推動扶貧開發工作順利進行。
(二)以解決農村突出問題為切入點,加強農村民主法治建設,為構建老區農村和諧社會提供政治保障。
當前老區農村民主法治建設仍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和不足,也引發出許多難于解決的問題。以解決農村突出問題為切入點,積極化解各種矛盾糾紛,消除各種不穩定因素,是加強農村民主法治建設,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便捷之路,增強民主意識。進一步擴大農民自治,健全和規范各種管理制度,實行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議事,政務村務公開,切實轉變農村干部的工作作風,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為農民群眾謀利益,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為此,要進一步加強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配齊配強村級領導班子。并對重點鄉村的干部進行辦班培訓,著力提高村級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扶貧開發工作提供有利的組織保證。
(三)以農村“五改”和解決“五難”為切入點,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為構建老區農村和諧社會提供先進文化支撐。構建老區農村和諧社會要認真落實貫徹科學發展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發展先進文化,以先進文化作精神思想支撐,指導農村改變落后面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一是建設生態家園。以推廣沼氣為重點,進行改水、改廁、改灶、改路、改房等“五改”,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通過沼氣將農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緊密聯系在一起,建成集種植業、養殖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建設美好家園,促進農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二是解決突出困難。以解決農村飲水難、行路難、看病難、讀書難、住房難等“五難”為切入點,解決農村普遍存在的突出困難,做好做實,廣大農民得到實惠,增加農村和諧因素。三是提高思想素質。結合農村生產生活實際,廣泛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的現代公民道德教育,提高農民熱愛國家、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知書達禮的思想道德素質。大力繁榮和發展農村健康向上的先進群眾文化,弘揚科學精神。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打好思想基礎,調動生產生活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