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6年開始,江西省上饒縣就被國家列為貧困縣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給予扶持。縣委縣政府把扶貧工作當作第一要務,經過這些年來特別是“十五”期間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奮斗,貧窮落后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4年,全縣GDP總值21,31億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758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1249元。全縣“十五”期間37個扶貧開發重點村面貌一新,建成公路380公里,不僅村村通公路,而且60%路面進行了水泥硬化。修建水利設施44處、河堤水渠24049米;1101戶4954人深山移民喜遷新居,安居樂業。
瞄準目標,分類扶持
找準扶貧對象是做好扶貧工作的前提。確定貧困對象,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對扶貧辦來說則關系到能否把國家政策落到實處;對貧困鄉村和農民來說,關系到能否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給他們帶來的利益。對于這樣政策性很強;而百姓和鄉村又十分敏感的問題,我們采用了鋼性和柔情并用的做法。所謂鋼性,就是國家的要求和標準鐵定不變,必須嚴格執行,不能因為上訪或者說情就丟掉原則。使“帽子”錯位。只要符合條件的不走不鬧照樣給予確認;不符合要求的即使再跑再找關系也不予考慮。并且做到確定對象,公開公平公正。貧困戶、低收入戶和移民扶貧對象,均要在行政村張榜公布;擬扶持的扶貧開發重點村和列為扶持的扶貧龍頭企業,要在縣報和縣電視臺公示,半個月后無異議才給予確定和扶持。
貧困村和貧困群眾所在的地方不同,需要扶持的方式和項目也不同,如何讓黨和政府的扶持政策更好地發揮作用,我們在調查的基礎上,將要扶持的對象進行分類,根據他們各自不同的貧困原因進行不同的扶持:對那些地處惡劣環境的貧困戶,實行異地移民扶貧,去年和今年我縣共為1000多戶近5000人實行了移民安置,使他們徹底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享受到了與其他人一樣的社會資源。對那些基礎條件薄弱、生產生活條件差,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扶貧開發重點村,我們采取整村推進的扶持辦法,積極改善他們硬件、軟件的條件,扶持他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而對那些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的貧困人更多的是通過能人和扶貧企業幫帶的辦法給予惠及。
創新思路,用活政策
在扶貧的實踐中,我們不拘形式勇于探索,在充分地用足用好扶貧政策的同時;積極地將扶貧政策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挖掘整合扶貧資源,創造性地開展扶貧。
為了使有限的扶貧資金發揮更大效益,我們部分項目采用市場運作的新方法,吸引社會資金融入到扶貧開發中來。五府山甘溪村雖是庫區,但因為長期飲水、用水均在庫尾一處死角,水質很差,致使許多村民患有因水而致的疾病,安裝自來水是村民強烈的呼聲,但自來水工程投資需要40萬元,我們采取市場運作與扶貧項目開發相結合的形式,由返鄉創業的當地村民羅建華個人投資興建自來水廠,這個項目扶貧辦投入7萬元;主要用于解決全村貧困戶。低收入戶進戶水管、水表等初裝費用,項目建成后,羅建華按照市場經營,村民喝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十五”期間,我們用這種市場運作的方法先后建成小水電、自來水、有線電視等方面的項目共21個,吸納社會資金1200余萬元。實踐證明,扶貧項目完全可以做到扶貧政策和市場機制相結合,是一條降低扶貧成本,提高扶貧資金效益的有效新路子。
我們在實施移民扶貧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移民鄉鎮的閑置房安置移民。高洲鄉2004年是個移民任務較重的鄉鎮。這個鄉山多田少,移民集中安置宅基地很難找到,而且價格昂貴,但是這個鄉原來有一所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現在房子還閑著,房產權歸鄉政府。于是我們對原共大的5300多平方米的教室宿舍進行維修改造后。以每平方米60元的低廉價格賣給貧困戶,鄉政府則負責小區綠化、公路路面硬化、興建自來水以及建學習宣傳欄等公益事業建設。這些移民戶不僅用低廉的價格買到了住房,而且居住的環境優美。我們還把一些可利用的移民舊房變賣給企業使用,增加移民建房的資金來源。大地鄉有一座大水庫,在庫區周圍居住著22戶貧困農民。去年這些農戶作為移民對象已集中安置到移民小區,22棟4500平方米移民舊房,經過與開發水庫的公司協商,以平均每平方米160元的價格全部賣給了公司用于生產,為這些貧困一移民建造新房減輕了經濟壓力。
讓企業幫村帶戶這是我縣扶貧的一個創舉。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堅持這一做法,使之制度化和規范化,并有了突破性的發展,有了新的更廣泛的內容。貧困戶和企業合成了互為依存互為作用的利益共同體。現在,我們用扶貧資金扶持起來的遠泉實業集團、金標集團公司、盛水種養公司、田生養殖、三鼎蔬菜加工廠、府山實業、茗龍茶葉、農業科技示范園、恩泉油脂化工廠這些農業企業,不但解決了千家萬戶農產品的銷售問題,而且為貧困農民提供資金、種苗和技術服務,帶動農民發展生產。從1996年扶貧企業帶動3000戶農民,到2004年,這些企業共帶動了2.8萬戶農民從事苗木、果業、毛竹、油茶、蔬菜等產業開發。為農民增收9200萬元,吸收貧困戶、低收入戶就業1.6萬人,年人均工資4800元,這些扶貧龍頭企業還幫助扶貧開發重點村建設公路、水利等生產生活項目53個,捐獻資金370萬元。遠泉實業集團是我縣較早實行扶貧帶村幫戶的企業,現在成了全省苗木生產最大的農業企業。該公司利用資金、技術、信息、市場等優勢和自身的示范作用,“十五”期間共輻射帶動了周邊鄉鎮的18600余戶農民發展苗木生產,發展的苗木面積30000多畝。扶持了600余戶貧困戶自建苗木基地。同時,公司還直接吸收了2800多名農民做工,其中60%是貧困戶,全年支付務工人員工資450多萬元。
根據各地的資源地理等條件。依托扶貧龍頭企業,大力培植一村一品,是我們產業扶貧的一個重頭戲。有大面積水面的村種草養魚;毛竹資源豐富的發展竹業;靠近市縣的種植蔬菜。通過“十五”期間的大力扶持,現在,不僅我們縣形成了苗木、毛竹、茶葉、蔬菜、油茶、水產養殖六大農業產業,而且各鄉村也都有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半數以上的村具有各自特色的一村一品,甚至是一鄉一品幾鄉一品,“十五”扶貧開發重點村90%形成了一村一品,70%以上的農戶從事這一產業,收入也有四成來自該產業。
作風過硬 有為有位
創造性地做好扶貧工作,要求我們要有一支既能奮斗拼搏,又善于謀事干事的隊伍。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提高扶貧干部的思想業務素質。為提高扶貧干部的思想業務素質,我們除了認真、反復學習黨和國家、省委、省政府扶貧政策和工作要求外,更多地是組織了全辦干部學習新知識、新理念。提高思想業務水平。從領導開始做起,主任、副主任每半個月參加一次縣委縣政府舉辦的新知識、新理念講座;扶貧辦每周都要結合扶貧政策精神和扶貧業務進行學習、討論和總結。
二是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在實踐中,我們建立健全了扶貧工作責任制,扶貧辦不僅對勤政廉政具有明確的規定,在具體的業務工作上更有細化的要求和目標。比如對重點村的整村推進和移民扶貧幾項重要的工作,股級以上的干部都有明確的分工,包干到村,責任到人。這種工作責任制,受到了市扶貧辦和縣委、縣政府的重視,縣委、縣政府將我們的扶貧責任制推廣到全縣,要求不僅扶貧辦的同志要這樣做,全縣定點幫村扶的縣直單位和部門也實行這樣的做法,“十五”期間全縣重點討和移民安置點都立有工作責任單位、工作目標要求和負責人的責任牌。并且年度進行評比總結,實行獎懲。
三是發揚吃苦耐勞精神。扶貧工作對象大多在貧困山區,條件很差,但是,我們扶貧辦的同志長年奔跑在這些地方,從不叫苦喊累,而是以飽滿的熱情,強烈的責任感,艱苦地工作著。工作雖然艱苦,但卻磨煉了我們的意志,更堅定了我們做好扶貧上作的奮斗精神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