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創業是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包場鎮浜北村在全民創業的浪潮中,村黨支部一班人帶領村民勇立潮頭,敢于創業,善于創業,精于創業,勇于致富,掀起了一個持續發展的全民創業熱潮。他們圍繞電碳、建筑、海洋漁業三大板塊經濟,為村民搭建致富平臺。全村創辦了220個企業,100多個建筑裝磺隊伍和建材商店,3300畝灘涂養殖基地,吸納農村勞動力3440人,其中本村勞動力2140人,占總勞力的83.6%,推進了全村經濟飛速發展,村民收入快速增長,把一個原是地咸田瘦、民窮村貧、交通閉塞、位置偏僻、海濱的經濟薄弱村,迅速轉變成一個“海門市雙帶五星村”、“南通市民營經濟明星村”。2005年總收入和純收入比2004年增長10%左右。全村1729戶,戶均財產10~100萬元的有1344戶,100~1000萬元的150戶,千萬元以上的有10戶,合計1504戶,占總戶數的87%。這些村民都住上了一座座嶄新的樓房,并擁有轎車110輛。這個村正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邁開了大步。
一、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培育發展優勢產業
包場鎮浜北村黨支部一班人在推進全民創業的過程中,從本村實際出發,依托資源優勢,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大力培育發展優勢產業,打造在全省、全國叫得響的優勢產品。
一是依托傳統產業資源優勢,做大做強電碳產業,搭建村民的工業經濟致富平臺。包場鎮浜北村的電碳產業自從1978年創辦至今已有28個年頭,造就了一批善經營、懂技術,能在競爭激烈的電碳“商海”中游刃有余的專業人才資源,創造了基礎較好的產業經濟資源。村黨支部一班人,充分利用這個資源優勢,抓住全民創業的機遇,鼓勵他們在電碳“商海”中去拼,在電碳行業市場中去爭,堅持科學發展觀,穩而有序創辦了電碳產業與之相配套的企業220家,吸納勞動力1400人,其中本村1000人,工資收入800萬元,打造了在全省、全國叫得響的電碳優勢產品,為村民搭建了工業經濟致富平臺。
二是依托人力資源優勢,大力培育發展建筑產業經濟,搭建勞動力轉移轉業的致富平臺。包場鎮浜北村耕地面積3931畝,人均耕地只有0.7畝,實際勞動力2560人,人勞資源豐富,能工巧匠多;村里又出了一個建筑業領軍人物南通市三建集團董事長徐竹林。村黨支部一班人在全民創業過程中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借勢而上,滾動發展,組織了800多勞力在三建集團等從事建筑勞務。通過幾年摸爬打滾,培養了一批建筑裝璜家里手,活躍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大中城市,辦起了80多個建筑裝璜專業隊、20多個建材商店;搶占建筑裝磺、建材商機,吸納1600多個勞動力(其中外地800多個),全村建筑產業人均純收入為6553元,為村民搭建了建筑產業經濟致富平臺。
三是依托面臨黃海的區位優勢,培育發展海洋捕撈、灘涂養殖產業;搭建村民海洋經濟致富平臺。包場鎮浜北村面臨茫茫黃海,村民們都熟悉海洋漁業生產,了解豐富的灘涂漁業資源及其生長規律,村黨支部一班人在全民創業過程中,因勢利導,鼓勵村民繼續發揮下海捕撈的優勢,同時,由靠跑灘涂采挖野生漁類資源逐步培育發展灘涂人工養殖海洋漁類。這個村現有機動漁船13艘,800噸位,從事海洋捕撈50戶、150人,年收入1300萬元.全村灘涂養殖面積3300畝,從事養殖的32戶、70人,年總產量1500噸以上,總收入132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3119元,為村民搭建了海洋經濟致富平臺。
二、優化村級班子組合。引導村民共同致富
包場鎮黨委、政府引導浜北村黨員和村民按照“自己不會富不能當干部,只顧自己富不是好干部”的要求,選出了一個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創業精神足、善于體察民情、會辦實事、為民解憂的村級領導班子和一個好的當家人,這是引領村民共同致富的決定因素。這個班子中六位干部有五位是大專學歷,一位是中專畢業生,而且各有特長,優化了村級班子組合。
在村級班子的引領下,全村掀起了持續的全民創業熱潮。鎮村領導動員全村人先造廠房后建樓房、先買機器后買家具,把銀行存款以及閑散資金集中起來投入到創業項目中。在電碳產業方面購買了萬元左右的機器2500臺,30萬元左右的電腦操作機器20多臺,建造廠房10萬多平方米,設備生產能力達10億產值。以建筑裝磺為主的專業工場如雨后春筍,灘涂養殖及海產品加工基地越做越大。村民陸振達一家三個兒子組建了三個裝璜工場,每個工場有30~50個專業人員,年獲純利30萬元左右;村民孫金平、陸廟田、何茂先三戶辦起了鮮貝加工廠,把鮮貝肉烘干后銷往浙江、福建等地,年加工鮮貝800噸,獲純利100萬元左右,并為100個老年人剝鮮貝肉支付工資32萬元。
在全民創業中154名共產黨員始終站在創業的前沿,尤其其中50多名黨員能人成了一面面鮮艷奪目的創業旗幟,充分體現了共產黨員的“三個代表”作用。共產黨員葛進芳、周建兵、楊錦堂、陸進榮等人都投入500萬元;辦起了年銷售額千萬元以上;利稅200萬元左右的電碳廠。這些黨員能人還幫助30多戶黨員、群眾貧困戶辦起了庭院加工配件工場,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為浜北村的貧困戶脫貧致富辦了許多實事好事,受到了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三、建立多元營銷機制,拓寬產品銷售空間
建立多元營銷機制,拓寬以電碳產品、海水漁類產品為主體的銷售空間,是浜北村企業賴于生存發展、產品不斷創新拓展的基礎。他們經多年的實踐,建立了多元的營銷機制。一是產銷對接型。全村200多個企業,營銷人員250多人,實行以銷定產,產銷對接,暢通銷售渠道,確保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二是專業推銷型。全村有30多個專業推銷員,通過親帶親、友幫友、老客戶推介推銷產品,人均年銷售額50萬元以上,共獲利120多萬元,其中葛振江等3人人均年獲利10萬元左右。三是網上產銷型。全村有40家企業,投入120多萬元,建立了企業網站,通過網上洽談,確定生產和銷售,占全村產銷額的30%。四是市場展銷推介型。每年有30多家企業通過廣交會以及各類展銷會,設攤推介產品,年成交額5000萬元左右。五是生產基地與銷售市場結合型。主要通過做大做強生產基地,提高生產基地的知名度,吸引廣大客商上門求購。這個村的部分電碳產品、3300畝灘涂養殖產品1500多噸、800噸的海鮮加工產品吸引了200多個客商上門采購。這個村通過多層次、多類型、多渠道的多元營銷機制,把電碳、五金及農副產品銷售到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全國各地,其中有15%的電碳產品通過外貿系統出口到國外。
四、營造優越的全民創業環境,為企業提供“保姆式”的服務
在全民創業過程中,村級班子強化服務意識,把工作重心放在為創業者服務上,提供“保姆式”的服務,營造優越的創業環境。
一是建立服務責任制,把為創業者服務擺在村工作主要位置上。他們明確分工,任務量化到人,把優化服務作為年終干部工作實績的主要考核指標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成效的重要標尺。
二是急創業者之急,解創業者之憂。如村幫助企業及時做好協調工作,搞好集資籌款,結合農電網改造,全部換上三相線路,擴大變壓器容量,解決企業用電問題,確保年用電300多萬度的供給,保證企業生產正常運轉。又如協調解決臨時廠房用地問題,幾年來村幫助辦理臨時廠房用地8.6萬平方米和電碳工業園區用地。
三是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創業硬環境。村班子組織發動企業、村民集資籌款410萬元,建造村級水泥路8公里、黑色路面4公里、沙石路6公里,造橋4座,其中在村經濟中投入30萬元。尤其在百戶電碳企業集群區域,由企業集資170萬元,建造了環區域水泥路5公里,改善了交通環境,為企業發展創造了優越的硬環境,為村民解決了行路難的問題,同時改變了村容村貌。
四是搞好部門協調,方便村民創業。村與工商部門、稅務部門、金融系統搞好協調協作,幫助創業者迅速及時辦證辦照,協助做好稅征工作,幫助解決年信貸資金100多萬元,同時做好外來打工者的暫住戶口登記、計生及治安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