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都昌縣有16個鄉鎮的40個村委會被列為扶貧開發重點村。2002年以來,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克服各種困難,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在加強重點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業扶貧步伐,促進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
四年來,共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200萬元,先后為16個鄉鎮的40個重點村修建公路131條,總里程380多公里,直接受益人口13萬人。都昌縣的水利設施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興建的,由于年久失修,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益。4年來,共安排300多萬資金用于小(二)型水庫閘門維修、渠道防滲和新建排灌站,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600多畝。還安排2l萬多元,改造冷漿低產田1500多畝,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增添了后勁。
為了改善重點村的辦學條件,全縣四年來共安排200多萬元財政扶貧資金,幫助重點村改造校舍和添置配套設施。截止2005年底,全縣已新建教學樓40幢,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使8000多名學生告別了過去的低矮、陰暗、潮濕的危房。
產業扶貧邁出堅實步伐
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該縣產業扶貧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實現了由“救濟型”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根本性轉變。四年來,每年安排180萬元資金用于果業、水產、藥材和蔬菜等產業開發。現在全縣的大白桃、黃花梨、柑桔等水果面積發展到3萬多畝。果樹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以菊三七系列產品為龍頭的中藥材加工企業,帶動了多寶、土塘、獅山等鄉鎮的2000多個農戶的藥材種植。近年來,該縣又加大了特種水產的投入,一個以青蝦、河蟹、銀魚等為主要品種的特種水產開發熱潮在沿湖30多個重點村快速形成?,F在該縣生產的青蝦、河蟹等源源不斷地銷往上海、廣州深圳等沿海城市,都昌已經成為全國的水產強縣。
產業扶貧為全縣培育了一批種植業,壯大了一批養殖業,還帶動了一批加工業,搞活了一批流通業,引導了一批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科技扶貧取得豐碩成果
2002年以來,都昌不斷加大科技扶貧投入,先后通過舉辦電腦培訓班、裁剪縫紉班??茖W養殖學習班和送科技下鄉等多種形式,幫助農民掌握科技知識,學會掙錢的本領。全縣有12萬身懷一技之長的農民工前往沿海地區務工經商。
社會扶貧呈現良好局面
扶貧開發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社會工程??h委、縣政府動員社會各界都來關心和支持扶貧事業,縣里安排了46個具有一定實力的單位到40個重點村,開展“定點扶貧”,規定群眾不脫貧,單位不脫鉤。這些單位以扶貧為己任,以脫貧為目標,幫助跑項目、籌資金、修公路、搞水利、建學校。全縣興起了“電力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衛生貧扶”等各種幫扶活動。四年來,這個縣還主動與香港世界宣明會聯系,爭取到2000多萬元的境外民間資金參與扶貧開發。據統計,四年來共幫助修村組公路5條,維修水利設施18處,援建小學11所,打水井50多口,建沼氣池100多座,捐獻各種物資折合人民幣140多萬元,深受群眾歡迎。
村容村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改善生活條件,美化生活環境,是該縣“十五”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2年開始共計投入300多萬元,在全縣開展了“三清三改一創建”(即清路障、清污溝、清垃圾,改水、改路、改廁,創建文明村落社區)活動。通過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全縣共計改水、改廁500多處,修路改路180多條,總長250多公里,完成土石方2萬多立方米,新建各類活動室(中心)50多個。為了解決群眾吃水困難,都昌縣還把改善群眾飲用水與“送瘟神”相結合,先后扶持和合鄉濱湖村,大沙鄉沿湖村、大樹鄉羅嶺村、左里鎮清輝村等4個村打水井建水塔,安裝自來水管網,不僅解決了5600多人的飲用水困難,還有效地預防湖區血吸蟲病的傳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