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堅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把握縣情,科學確定思路,突出發展重點,遵循發展規律,努力實現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005年,廣昌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現,實現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全縣生產總值6.23億元,比2000年的4.06億元增加2.17億元,增長53.4%,三大產業比例由2000年的42:22:36調整為2005年的34:28:38;財政收入7461萬元,比2000年的4219萬元增加3242萬元,增長76.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億元,比2000年的1.3億元增加1.9億元,增長14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億元,比2000年的1.94億元增加0.66億元,增長34%。
一、全面把握縣情,科學謀劃發展思路。
發展縣域經濟,科學謀劃是龍頭。我縣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現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打選全國物流第一縣,建設和諧進步新廣昌”為目標,堅持“一招三化”主戰略,堅持“農業穩縣、工業強縣、三產富縣、科教興縣”的發展思路,務實創新,團結拼搏,銳意進取,不斷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經濟國際化和市場化。
二、突出工作重點,著力培育發展優勢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兼顧發展的各個方面,必須正確決定每一時期的工作重心,抓住主要矛盾,突出發展重點,著力培育發展新優勢。
1、堅持多予少取,扶持農村經濟。當前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農業發展。我縣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農村經濟長效發展。2005年,全縣發放糧食直補資金199.42萬元,早稻良種補貼81.1萬元。做好了農業稅免征工作,實現了農民合同內零負擔,僅此一項,全縣農民人平減負67.8元。堅持以效益為中心,大力培植富民產業,重點抓好特色產業的優化升級。2005年,全縣新增白蓮種植面積5100畝,廣昌白蓮“地理標志”產品國家標準已通過評審;烤煙種植面積增加4900畝,增創煙葉特產稅200萬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06元,比2000年的1177元增加229元,增長19.5%。
2、堅持加大投入,增強發展后勁。一是大力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堅持以招商引資為總抓手,致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注重轉變招商方式,著重抓好小分隊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抓好工業園區基礎設施的完善,實施了園區主干道硬化工程。2005年,全縣引進合同資金13.23億元,實際進資7.73億元,實際引進外資535萬美元。二是大力實施爭資金爭項目戰略。制定和完善激勵機制,出臺了《爭資金爭項目考評辦法》實行凈增部分獎勵制度,有效激發了全縣爭資金爭項目的積極性,2005年共爭取上級項目資金1.5億元。在大投入的有力拉動下,城鄉基礎設施面貌有了顯著改善。
3、堅持扶持服務,引導三產發展。進一步加大對貨運業的鼓勵和扶持力度,積極促進貨運業向現伐物流業的轉變。通過政策扶持和大力引導,新組建了蓮鄉、昌順、鑫馬通三家大型物流企業。積極促進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廣昌大酒店、怡和大酒店兩家三星級酒店正式開張營業,極大地改善了我縣的接待條件。充分發掘資源,積極揚優成勢,著力打選“紅色、古色、綠色”旅游,驛前明清古建筑群保護與旅游開發工作正式啟動,2006中國廣昌首屆國際蓮花節正在積極籌備。積極促進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2005年,全縣個私企業達到4614戶,從業人員16343人,注冊資金3.77億元。
三、著眼可持續發展,夯實經濟發展基礎
正確處理當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的關系,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著眼可持續發展,多做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著力務實經濟發展基礎。
1、正確處理經濟發展速度與質量效益的關系,切實注重經濟質效。堅持以經濟建設中心、以提高經濟質效為重心不動搖,把加快發展與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機結合來。堅持不懈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培育農業精品名牌,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認真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規范用地管理,積極抓好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切實加強環境保護,關停了一家污染嚴重的造紙企業,撫河源頭保護工作得到省人大、省林業廳的充分肯定。全縣深入開展了“綠色旋風行動”,關閉和取締了非法木材加工企業37家,嚴厲打擊了破壞森林資源、非法經營木材的違法犯罪行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被評為全省“綠色旋風行動”先進縣。
2、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深入推進各項改革。一是全面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我縣作為全市試點縣,率先進行了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鄉鎮事業單位設置由14個統一精簡為5個,事業人員由原來的564人減少到338人,精減比例達40%。我縣做法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贊揚,并在廣昌召開了現場會,推廣了“廣昌經驗”。二是穩妥推進國企改革。國有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經貿委系統、供銷系統國企改革正順利推進。三是扎實推進林權制度改革。按照“歸屬清晰、責權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林業產權制度要求,堅持高位推動,強化措施,落實責任,林改工作發展迅速,2005年,減免林農稅費502.1萬元,林農人均增收30元,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贊揚,并在全省調度會上介紹了經驗。
3、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的關系,切實注重環境創新。努力營造良好環境,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感召力。一是著眼于親商安商。在服務內涵上拓展與延伸。做到發展無“禁區”,只要國家沒有明令禁止,只要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就允許發展、一路綠燈。二是著眼于制度建設,在服務機制上拓展與延伸。清理各類收費文件,制定統一收費標準,對外來企業實行扎口收費制度。對固投1000萬元以上項目實行先辦理后審批、先發證后規范制度,建立和完善“審批時一條龍服務,建設中全方位服務,投產后定期服務”的服務體系,對重點企業落實做大做強跟蹤服務,實行“一個企業一個縣級領導掛點,一個部門對口服務,一家銀行信貸支撐,一個干部現場蹲點,一套企業振興發展計劃,一個考核獎懲辦法”的幫扶制。
四、立足以人為本,和諧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科學發展現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當前實踐以人為本理念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以人為本,是指要以全體人民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要堅持以人為本,謀劃縣域經濟的發展。
1、根立正確的群眾觀,大力推進就業再就業。做好群眾工作,是保證縣域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功。通過發展新的產業、發展縣域經濟,來增加就業崗位,以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2005年,全縣發放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150萬元,城鎮新增就業2013人,下崗人員再就業612人。養老保險社會發效率和社會化管理率均達100%,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比上年增長13.9%和38.5%。
2、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更加關注弱勢群體。沒有弱勢群體的小康,就沒有全縣的小康。我縣高度關注困難群眾,切實提高低保對象保障標準,2005年共發放保障金314.5萬元。繼續實施移民扶貧,共落實投資450萬元,搬遷1500人。大力推進社會福利中心建設,主體工程已竣工,殯儀館建設正式啟動。不斷發展殘疾人事業,全省在我縣召開了殘疾人康復工作會議,高度評價了我縣殘疾人康復工作。
3、樹立正確的發展現,科學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重點建立了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以提高各鄉(鎮)發展縣域經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責任感、使命感。增強對縣域經濟的科學考核,制定科學、合理的考評體系和辦法,選擇可行的考核指標,使之真正成為能夠真實反映縣域經濟發展現狀、科學衡量縣域經濟發展效果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