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政府、英國國際發展部和世界銀行聯合貸款的“中國農村貧困社區發展項目”近日已在云南昆明啟動。中國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扶貧辦的高級官員,廣西、四川、云南等省的政府代表及世界銀行、國際發展部的代表出席了啟動儀式。
這個項目旨在提高廣西、四川、云南三省區140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英國國際發展部4000萬美元贈款,加上世界銀行和中國政府的貸款,將在五年半的時間內,為該項目提供總計1億40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用于在中國少數民族聚居的一些最貧困地區進行農業、基礎設施、農村信貸、衛生、教育、社區建設等方面的投資。
中國貧困農村社區發展項目主要目標之一是讓項目試點村寨的貧困居民充分參與到該項目的設計、實施、監測、評估中來。這些工作以前都是由政府部門負責完成。這次重點強調社區參與整個項目過程的做法打破了以往的傳統模式,有利于增強項目實施的可信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確定扶貧對象。(祥輯)
國務院扶貧辦國際合作與社會扶貧司司長吳忠到贛縣檢查指導扶貧工作
2005年12月4日,國務院扶貧辦國際合作與社會扶貧司司長吳忠到贛縣檢查指導扶貧工作。省扶貧辦副主任饒耀明,贛縣縣委副書記羅訊陪同檢查。
吳忠一行先后深入吉埠鎮水南村和江口鎮移民新村,認真察看貧困村的變化,詳細了解贛縣近年來的扶貧開發工作情況。.在檢查中,吳忠對贛縣近年來扶貧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扶貧開發是黨和國家幫助貧困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舉措。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扶貧工作。贛縣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自然條件較差,農村貧困面集中,扶貧開發工作尤為重要。
吳忠要求,要緊緊圍繞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經濟發展和貧困戶穩定脫貧,堅持以人為本,實行整村推進,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培育特色產業,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要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努力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為全面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打下堅定的基礎。(徐玉仁)
湖北省紀委等21個單位對口幫扶通山縣力度大、效果好
由湖北省紀委牽頭,帶領省直部門、大型企業、大專院校共21個單位,對口幫扶通山縣,累計幫助通山縣落實扶貧項目34個,幫扶資金2.84億元,截止2005年11月,已到位資金19564萬元(其中扶貧貼息貸款8102萬元);先后籌集扶貧資金、物資折款近800萬元;幫助銷售地方農特產品達120余萬元。
各對口幫扶單位注重貧困人口在幫扶工作中直接受益。三年來,為通山縣新修維修公路157公里,橋梁8座,建設水歇飲水工程13處,通訊設施27處,新建苗木、養殖基地14個、興建希望小學2所,直接受益群眾達55個村、12萬人。全縣貧困人口年均減少l萬人,人平純收入年均增加180元。(洪紹華 蔡黨明)
“十五”幫扶 惠澤老區
目前,會昌縣委、縣政府組織召開省直4個定點扶貧單位領導座談會。會上縣委副書記、縣政府黨組書記鄺光華高度評價省直4個單位“早五”期間在該縣的定點幫扶工作,并代表縣委、縣政府向他們帶進了“十五幫扶、惠澤老區”的旌旗,以示感謝他們在“十五”朝問對該縣定點扶貧取得的顯著成效。出席會議的還有省市定點扶貧檢查組領導、會昌縣委副書記益顯賓、縣在對口單位和縣扶貧辦負責人。
按照省“十五”扶貧開發的要求,省政法委、地礦局、信訪局和江西有色地質勘查局分別定點扶貧會昌縣西江鎮餅丘村、珠蘭鄉杉坑村、站塘鄉南坑村和白鵝鄉良屋村。4年來,上述4個省直定點扶貧單位。共派出干部259人次;春節慰問貧困戶131戶3.62萬元;捐款捐物折款11.26萬元;扶持資金121萬元;聯系爭取資金178萬元,實施生產生活項目56個;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16期,培訓人員935人次,組織勞務輸出905人次;修建完善了鄉村公路39.7公里,各類水利設施10處,學校、村委會辦公樓3490平方米;協助培植了烤煙、臍橙、扁蘿卜和生豬等種養產業。受扶村大部分貧困戶解決了溫飽,擺脫了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顯著改善,順利通過了全省定點扶貧工作的檢查驗收。(許遠昌)
新疆加大部門包村定點幫扶工作力度
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部門包村定點幫扶工作動員大會上了解到:今年起。全疆又有660個扶貧開發重點村得到自治區部門、駐疆中央單位及部隊的幫扶。此前已完成1008個村的幫扶任務。
據了解,新疆扶貧工作方式將由定點到鄉,幫扶到村改變為定點到村,幫扶到戶。今后,部門包村定點幫扶的重點是加強村黨支部的建設,加強資金管理,使村集體經濟年收益能夠達到5萬元。“十一五”期間,自治區每年將拿出1000萬元財政扶貧專項資金用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通過兩年的包村定點幫扶,我區力爭使貧困戶能夠用上安全飲用水、用上電,能有一項以上有穩定收入來源的生產項目,能有經濟適用房居住、能夠及時得到培訓和獲得信息。(永祥)
福建整村推進見成效
福建省在208個省級重點村扶貧工作中,采取單位掛鉤、捆綁資金、下派專職干部的辦法,實施攜手幫扶、整體推進,加快了整村扶貧步伐。208個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已從2002年的1432元上升到去年的2034元;村集體平均收入從0.79萬地元提高到1.83萬元。
208個重點扶貧村多數位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西部山區。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等因素,這些村基礎設施十分薄弱,電不通、路難行,村民喝水靠肩挑。2002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實施整村推進計劃,將這208個村確定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統一安排省直113個部門開展一對一掛鉤幫扶。其中,15個省直部門每年籌集資金3700多萬元,專項用于為208個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安排中長期致富項目。
整村推進給貧困村面貌帶來明顯變化。目前,這208個村累計新修道路1100公里、水壩109個,改造農田7200多畝,新增經濟作物4萬多畝、水產養殖4000多畝,新增畜禽24萬頭(只),開發竹山3萬多畝。(揚依)
溫州市衛生局重視搞好衛生扶貧
市衛生局把“加快欠發達地區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加大城市醫師到農村基層扶貧力度、加速欠發達地區鄉鎮衛生院建設”三項工作,作為貫徹落實“139富民攻堅計劃”的重點任務來抓,領導重視,措施有力,取得了預期成果。
全市欠發達鄉鎮共139個,農業總人口117.1910萬,今年參加合作醫療的欠發達鄉鎮已有47個,占33.81%,參合農民23.7853萬,占20.29%。安排11所省市級醫療機構215名中級職稱以上醫生分期、分批到基層工作。其中省級綜合醫院2所,市級綜合醫院2所;各類各級專科醫院3所,縣(市)屬三級醫院2所,民營醫院2所。受益基層醫療機構18所,其中縣級醫院6所,中心衛生院(鄉鎮衛生院)12所。目前已陸續到達基層,反映良好。
為加快欠發達地區鄉鎮衛生院發展,該局把文成縣南田鎮、珊溪鎮等鎮列入了全市50強中心衛生院進行建設,力爭通過設備補助、人員培訓、提供進修等形式促進這些衛生院發展,以帶動其覆蓋139個欠發達鄉鎮中的18個衛生院的發展,不斷滿足欠發達鄉鎮群眾醫療保健需求。(溫州市扶貧辦)
定南縣召開“十五”期間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檢查驗收工作會議
為做好迎接省、市對定南縣“十五”期間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檢查驗收的準備,進一步做好“十一五”期間整村推進工作,定南縣在收到省、市扶貧辦的相關文件后,抓緊部署,于2005年11月22日召開了全縣各鄉鎮分管扶貧工作領導、扶貧專干、各重點村村支書或主任參加的“十五”期間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檢查驗收工作會議。
會上認真學習了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于全省“十五”期間扶貧開發重點村檢查驗收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重點村要依據各自整村推進扶貧規劃首先認真開展自查,全面收集整理好“十五”扶貧開發以來的各種資料,填寫好相關表格,寫出整村推進檢查驗收報告,會上還就縣扶貧辦對重點村的檢查驗收、整改作出了具體部署。(李文淵)
國防科工委情系貧困山區教育事業
國防科工委在寧強縣開展定點扶貧工作,非常重視通過教育扶貧來改變山區的落后面貌。自2001年以來,先后捐資79萬元,新建黃壩驛鄉科航希望小學教學樓3層27間、捐贈課桌400套、電腦15臺,電視機、VCD各一臺,今年署期對該校12名教師進行了一周新教材教學方法培訓。援建陽平關鎮三道河中心小學、捐贈價值2萬元課桌200套、價值0.5萬元的教學用品。救助貧困學生30名。學校的建成極大的改善了教學環境和條件,同時贏得了廣大干部群眾的高度贊譽。
今年國防科工委領導還多次深入寧強縣實地考察、研究,決定對縣上經濟建設發揮重要作用的縣職業中學進行援助。學校教學樓建設計劃投資180萬元,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可容納800學生就讀。(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