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戶一策一干部”模式,發源于浙江泰順縣泗溪鎮。即把全鎮人均純收入低于1500元、且有勞動能力與發展意愿的貧困戶列為幫扶對象,以戶為單位,建檔立卡,并選準一個幫扶項目,落實一名幫扶聯系干部,提供一筆扶持資金,幫助他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此后,泰順縣委、縣政府不斷總結提高,提出“強化培養扶貧誠信意識,變輸血扶貧為造血扶貧,走良性循環的扶貧發展道路”,迅速將該做法推向全縣。在2004年,已使2120戶貧困戶6750人實現脫貧。今年,已在1776戶貧困戶中實施了幫扶項目,預計80%的貧困戶可在今年實現脫貧。
一、“一戶一策一干部”模式的具體做法
1、摸清發展需求,制定工作計劃。在總結借鑒泗溪鎮貧困戶幫扶“一戶一策一干部”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全縣2005—2007年幫扶工作計劃,每年計劃幫扶2000戶左右。各鄉鎮成立了“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活動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實施該項工作。
2、確定幫扶對象,落實幫扶措施。以一戶一表、一戶一卡的形式,做好建檔立卡工作,將全部幫扶對象基本情況登記人冊,形成“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有庫”完整檔案。各鄉鎮本著應扶盡扶的原則,對幫扶對象進行逐戶分析,在尊重農戶意愿的前提下,為列入年度幫扶計劃的每戶貧困戶落實一名聯系干部,確定一個發展項目。
3、多方籌集資金,擴大信貸規模。通過縣財政安排一塊,鄉鎮政府自籌一塊,上級政府扶持一塊,掛鉤單位幫扶一塊等多渠道籌資方式,籌集“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基金。各鄉鎮在當地農村信用社設立“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基金專戶,為貧困戶貸款提供擔保。當地信用社以存入幫扶基金總額的2—5倍提供小額信貸資金并設立專戶管理。小額信貸資金一般以每戶1000元—5000元為限,期限一般為一年,利息由政府貼息,從幫扶基金中支出。
4、發放幫扶貸款,實施發展項目。各鄉鎮根據貧困戶發展項目的內容、規模等情況,具體確定貸款額度。當地鄉鎮政府和信用社,共同建立扶貧信用檔案,加強資金的放貸、監督使用以及回收工作,在幫扶對象、鄉鎮村幫扶擔保干部、鄉鎮信用社之間建立起一個誠信擔保信貸網絡。
5、全程跟蹤服務,定期督查匯報。各鄉鎮組織幫扶聯系干部為貧困戶實施發展項目提供全程跟蹤服務,幫助貧困戶解決難題,推動項目順利實施。此外,經常性地開展督查工作,及時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問題與困難,有效推進了幫扶活動的深入開展。
6、完善各項制度,實行目標考核。一是推行扶貧項目公示公告制度。對幫扶對象的名單、發展項目等具體情況進行公示、公告。二是建立聯系干部責任制。各鄉鎮聯系干部也是貧困戶的聯系、擔保人,負責做好貧困戶實施項目的全程服務工作。三是建立健全督查制度。縣里定期通報各鄉鎮“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工作進展情況,把檢查督促貫穿于幫扶工作各個環節。四是建立技術信息服務制度。鄉鎮和縣有關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地為貧困戶提供生產技術、技能培訓、勞務輸出等信息服務。
二、“一戶一策一干部”模式的制度剖析
“一戶一策一干部”模式,之所以能夠得到干部群眾的熱情擁護,并在短期內迅猛發展擴延,我們認為其主要原因是創新了機制和辦法,走出一條符合當前農村實際的良性循環發展路子。具體做到了四個創新與四個轉變:
1、創新對象瞄準機制,激活群眾內力,變被動服從為主動參與。在以住的貧困戶幫扶過程中,我們往往忽視了對貧困戶致貧原因的剖析,忽視了對貧困戶分類的環節,而使幫扶方式簡單化、機械化。“一戶一策一干部”模式,就從制度上規避了這些問題。首先,泰順縣把沒有或喪失勞動能力的低保及“五保”戶,從貧困戶范圍中剝離出來,納入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其次,對具有發展能力的貧困群眾,在尊重本人發展意愿的前提下,通過發放貸款的辦法,分類予以扶持。第三,建立扶貧信用檔案,對在“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活動中騙取扶貧貸款,將扶貧貸款移作他用、無正當理由不償還到期貸款的,一經查實,立即將其列入扶貧“黑名單”,不再幫扶。從而,在制度上改變了扶貧對象“錯位”的現象。并且,由于貸款必須償還,迫使貧困群眾轉變觀念,自加壓力,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地去謀求脫貧致富。2、創新工作推動機制,捆綁干部責任,變消極救助為積極扶助。“一戶一策一干部”模式,在制度上對干部應承擔的責任做出了明確規定。即由干部為幫扶對象提供信用貸款擔保,并將幫扶工作直接與干部考核獎懲評先晉職相結合。干部的服務意識增強了,幫扶行為由消極轉向積極,能夠開動腦筋,盡心盡力,幫助貧困戶尋求發展路子。
3、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加入產業鏈條,變盲目生產為有序生產。“一戶一策一干部”模式,在幫助貧困戶發展“短平快”的種養殖項目上,作用特別明顯。其主要原因是,該模式與以往的幫扶方式相比,貧困戶不再是“孤軍作戰”,而是與產業化組織聯系在一起,成為產業鏈條中的一環,真正實現“利益均沾、風險共擔”,把貧困農戶和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組織掛起鉤來,徹底改變了發展農業生產盲目無序的狀況。泰順縣2005年列入幫扶的2300戶貧困戶中,有340戶加入了專業組織,有543戶與龍頭企業簽訂了農業訂單,分別點總戶數的14.8%和23.6%。
4、創新資金籌措機制,打通融資渠道,變行政行為為市場行為。“一戶一策一干部”模式,不只依靠政府單方面的力量,還建立起從市場和社會籌集扶貧資源的必要制度,多渠道籌措幫扶資金,不僅縣級籌集擔保基金200萬元,鄉鎮籌集擔保基金251.3萬元,還把部分省、市、企業的掛鉤幫扶資金、社會各界的捐贈資金,統籌用于幫扶貧困戶發展生產。
三、“一戶一策一干部”模式的幾點啟示
“一戶一策一干部”模式,引發了我們對扶貧工作的深入思考。我們認為,要進一步開展好貧困戶幫扶工作乃至實施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139富民攻堅工程”,必須要堅持“四條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發展的主體是人,發展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人。泰順縣的“一戶一策一干部”模式告訴我們,只要把欠發達地區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把他們基本素質和就業本領盡快提高起來,我們就抓住了欠發達地區發展的根本;只有不斷提高欠發達地區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讓不同區域的城鄉居民享有基本同等的權益,過上富裕安康幸福的生活,才是我們發展的根本目的。
2、堅持政府推動原則。在新一輪的扶貧幫困過程中,各級政府要擺正位置,成為主要推動力量。泰順縣的“一戶一策一干部”模式之所以成功,首先就要歸功于政府的強有力推動。政府推動扶貧,主要辦好四件事:一是確立扶持重點,二是改善政策環境,三是整合幫扶力量,三是加強宣傳引導。
3、堅持市場運作原則。扶貧工作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是政府包辦事業,不是簡單的“給”或“取”,同樣要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要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在提升“給”或“取”的質量上下功夫,促使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努力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在推動市場運作過程中,政府要幫助貧困戶增強防范市場風險的意識,提高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泰順縣的“一戶一策一干部”模式,在運用金融市場、降低群眾風險方面,提供了一個成功范例。
4、堅持分類指導原則。欠發達地區和群眾的貧困原因,既有共性的方面,也有個性的方面。由于差異的存在,政府在采取幫扶措施的時候,必須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分類指導、分類施策,而不能采取大一統的政策。正如泰順縣的“一戶一策一干部”模式,針對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分別采取農業開發、就業培訓、勞務輸出、下山移民等對策,做到應扶盡扶。對我們整個扶貧工作來講,堅持分類指導原則,就要從優化人口和生產力布局的角度出發,客觀分析發掘區域和群體的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宜貿則貿,從宏觀環境著手,制定導向政策,推動又快又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