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興國縣大打扶貧開發整村推進總體戰,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貧困人口大幅度下降,貧困狀況明顯緩解。58個重點村的在冊貧困人口由2000年底的10.3萬人下降到2005年底的20449人(含低收入人口14216人),人均年純收入由2000年的1316元提高到2005年的1498元。二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明顯改變。據不完全統計,58個重點村共清垃圾、污溝上千萬噸,清路障2000余處,改水4968戶,改廁5376處;農戶公共改廁57處;硬化鄉到村公路39條,村組水泥公路200余條,告別過去“臟、亂、差”狀況。三是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據不完全統計,5年間共修水陂52座,新修水渠(圳)56700米,新修河堤2873米,新增有效灌溉農田面積7.6萬畝;興建橋梁36座542米,興修村組公路137條長356.2公里,緩解了重點村交通難問題。四是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水稻制種2萬畝,果茶2萬畝,烤煙3萬畝,藥材、花卉1萬畝,松脂120萬畝,油茶改造100萬畝,水面養殖10萬畝,瘦肉型生豬年出欄50萬頭,灰鵝年出籠600萬羽。五是社會事業有了長足進步。新建校舍21座4200平方米,新增有線電視收視人口547個自然村4萬余人,新增程控電話1.7萬戶受益人口6.8萬余人。
一、以“三清三改”為引路,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是科學規劃,整體布局。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58個重點村全部制訂了“三清三改”規劃,報縣農工部批準后施行,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二是發動組織群眾,大搞環境整治,大規模清理污溝、垃圾、路障,并按城鄉統一規劃的思路和新農村建設要求,依照贛州市建設局下發的新農村建設設計圖紙,建設新居。三是抓好示范點,樹立榜樣。按照縣委、縣政府統一安排,在埠頭村新溪小區為示范點,派出得力干部長年堅持在點上工作,協助當地黨政,圍繞“五新一好”內容,在整治環境、建立新產業、休閑、娛樂場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使該小區成為全縣功能較為齊全的一個示范小區。四是在資金上給予扶持,協同掛點單位資助資金捆綁使用,有效地推進了“三清三改”的順利實施。
二、以基礎設施項目為抓手,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
5年來,58個重點村始終抓住項目實施著力點,嚴把項目質量關。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幾條得力措施。一是招標選派有建筑資質的建筑隊伍參與扶貧工程施工。杜絕“豆腐渣”工程。二是扶貧辦領導和干部經常下到項目實施現場,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或向上級反映;驗收項目時,在現場察看,按承建合同條款一一進行驗收,不打馬虎眼,不搞人情驗收項目。三是充分發揮村級規劃監督小組的作用,要求監督小組始終參與項目實施的全過程,確保工程進度和質量。從5年來驗收的項目來看,項目完工率達到100%,優質率達85%,均達到合同規定要求,正在發揮效益。
三、以調整產業結構為依托,注重培育農村新產業和培訓新農民
發展新產業和提高農民素質是實現農民收入增加的依托和支撐。5年來,58個重點村在調整產業結構上下功夫,積極培育發展新產業,打破單一落后的農業產業格局,重點做好三篇文章:一是扶持做“特”種產業。通過政策引導和重點幫扶,發展特色產業,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全縣種植烤煙2萬畝、制種2萬畝、藥材2000畝、果茶23萬畝、臺灣烏龍茶1000畝。二是扶持發展做“大”養殖業,積極開展畜禽業品牌活動,通過與省、市、縣、鄉有關科研院(所、站)簽訂技術合作協議,依靠其先進科技,對現有灰鵝、生豬等品種進行改良,使興國灰鵝、瘦肉型生豬規模化發展,2005年,全縣灰鵝出籠600萬羽,瘦肉型成品豬出欄50萬頭,大都銷往粵、閩和港澳國際市場。三是扶持發展做“優”第三產業。58個重點村結合本地實際和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涌現出均村鄉的菜刀利具、城崗鄉的小木農具等各具特色的品牌,占領了縣城及周邊地區農貿市場。同時,加強了勞務輸出的服務與組織,“打工經濟”持續升溫,全縣外出務工農民總收入年增長幅度保持在60%以上,在培訓新農民中,我們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大搞農民知識化工程。5年來,全縣20個重點鄉共舉辦各類培訓班800余期(次),培訓貧困戶8萬余人(次)。依托農民夜校培訓農民,各村每月至少舉辦2期夜校培訓班,邀請縣、鄉農技人員或種養大戶傳授科學種養技術和經驗。通過農函大學習培訓農民,5年來共有200余貧困農民參加農函大學習。58個重點村分別選送了一名貧困子弟就讀省、市定向培訓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通過以上多種途徑和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農民整體素質,增強了致富技能和本領。另外,對地處庫區、深山區的不通電、不通路、自然條件差,難以生存的少數貧困農戶,我們實行移民扶貧。2004年以來,全縣完成了5300人的移民扶貧任務,全部搬遷到通水、通電、通路、上學求醫相對較方便的地方或集中安置點居住,其中有15個小組實行了整體搬遷。移民的飲水、用廁、交通、居住條件比當地居民要好,沒有1戶倒流,2004年,興國縣被評為全市移民扶貧工作先進縣。
四、以加大村民自我發展能力為手段,走開發式扶貧新路子
我們注重全面加強能力建設,發動和組織廣大村民參與到整村推進戰略中來。一是參與決策,體現民主能力。58個重點村都做到從《規劃》的制訂到項目的選項布局,從資金的籌措到勞力的投入凡是有整村推進的重大事項都經過黨員、組長、村民代表和“六老”直接參與,民主討論,最后決策,體現村民參與式的民主能力。二是參與實施,體現戰斗能力。每個項目的實施,缺額資金的籌措等發動村民積極參與,村民們反映:選項目順氣,出資金服氣,投工投勞甘心情愿出力氣。據不完全統計,在“三清三改”中,58個重點村村民投工投勞6000余工日,折款100余萬元。三是參與管理,體現監督能力。58個重點村都成立了以“六老”為主的項目管理、“三清三改”、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理事會,參與資金、項目管理,并在“村務公布欄”中將扶貧開發的項目、內容、資金使用等內容一一進行公布,加強了扶貧開發的透明度。
五、以調動社會扶貧為合力。落實掛鉤定點單位的扶貧責任和幫扶措施
5年來,先后有111個省、市、縣黨政有關部門、直屬單位、駐縣單位與我縣20個貧困鄉(鎮)58個扶貧開發重點村實施定點掛鉤扶貧;有40名縣級領導836名正副科級干部和廣大黨員干部與25個鄉鎮的3000余貧困戶結對幫扶,實施“321”扶貧工程;有9個縣級企業幫村帶戶,他們真扶貧,扶真貧,為貧困農戶訂規劃、定項目、助資金、捐物資、搞培訓、解疑難、送科技,傾情奉獻,真抓實干,做了大量好事、實事,形成社會扶貧的強大力量,社會各界共唱一臺戲,有力地推進了整村推進的全面發展和脫貧致富步伐,得到了廣大干群和農戶的熱烈歡迎和贊揚。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省、市、縣定點扶貧單位和社會各界共捐資500余萬元,引進資金1550萬元,爭取資金830萬元,扶持3300個生產項目,3000戶結對幫扶戶和掛點鄉、村的貧困面貌有了不同程度變化,有一半以上擺脫貧困,邁入富裕行列;另外,通過社會各界扶貧力量,組織勞務輸出1.23萬人,人均年純收入達到6000余元,大大拓寬了貧困農戶的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