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兩者在對象、內容和目標等方面都有很多的一致性和共通性,如何把扶貧開發融入新農村建設的系統工程,發揮扶貧開發的重要推動作用,是扶貧開發工作的機遇和挑戰,也是對貧困地區建設新農村的一次大考驗。
客觀估價和正確判斷當前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有利形勢
貧困地區在扶貧開發方面享受了諸多的有利條件,要把扶貧開發的政策利好轉化為建設新農村的優勢,前提是要客觀估價和正確判斷當前及今后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有利形勢:
首先,扶貧開發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這是基于以下四方面的判斷:一是扶貧開發已有一個較好的基礎。經過20多年的努力,貧困人口已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已經有了較大幅度的改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具有了一定的發展能力;在過去扶貧開發的實踐中,已創造和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經驗,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二是未來經濟的持續增長將加快扶貧開發的進程。實踐證明,經濟增長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根據測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貧困人口減少與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為-0.8,即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農村貧困人口可減少0.8%。根據國家經濟發展計劃,今后五年,中國經濟預計年增長7%。同時,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可以投入更多的力量促進貧困地區開發建設,為貧困地區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三是經濟結構調整有助于貧困地區的發展。隨著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發達地區一方面在加緊加快產業升級,大力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為了提高產業競爭力,必將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向欠發達地區轉移。貧困地區資源相對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具有承接這種結構梯度轉移的區位優勢,完全有可能引進資本和技術,接受外來產業轉移,提高貧困地區在區域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從而加快本地區的產業結構轉換和經濟發展。四是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將為貧困地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開放型經濟的發展,貧困地區的市場將會進一步擴大和開放,有利于這些地區發展有優勢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增加勞動力就業。
其次,扶貧開發的實施,給貧困地區的新農村建設創造了更多的有利條件,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有扶貧政策的強力推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扶貧開發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形成了一系列促進扶貧開發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措袍。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中央又制定出臺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從不斷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加大對重點貧困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對農民免收農業稅,對貧困學生和貧困人口實行救助等等。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從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進一步提出了“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開辟增收途徑。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的明確要求,無疑將對扶貧開發工作又是一個絕好的工作機遇。二是有整村推進的大力促動。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寫進了建議,標志著這種扶貧開發的有效方式提到了我黨的高層層面。實踐證明,在貧困地區對重點貧困村實行整村推進的辦法,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存在的最基本的困難和問題,方式有效,成效顯著。三是有部門幫扶的傾情聯動。在多年的扶貧工作實踐中,對重點貧困村實行領導掛點幫扶、部門定點幫扶,形成聯動格局。各級黨政機關共同參與,共同幫扶,進點駐村,與村委會領導班子一起引導群眾參與規劃的制定,組織項目的實施,監督資金的使用,搞好項目的檢查驗收,協調方方面面的關系,不僅密切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而且有力地推進了扶貧開發工作。四是有資金投入的有效拉動。在重點貧困地區,國家和省里扶持的力度很大,特別是被納入實施整村推進的重點村,人力、物力、財力政策投入很多。這對于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間,國家和省里的投入力度會進一步加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五是有群眾參與的積極互動。扶貧開發,本身就是更廣泛的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積極參與。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群眾創造和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提供了更寬、更廣的平臺,群眾的熱情會更高,他們一定會在得到國家扶持的同時,大力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把貧困鄉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
充分利用扶貧開發資源。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要找準扶貧開發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切入點,發揮好扶貧項目和資金的啟動、引導作用,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生產發展的良好平臺。把扶貧開發中整村推進的具體規劃與建設新農村中的村鎮規劃結合起來,實現規劃科學、資源整合、投入集中、運作規范,達到道路寬暢,飲水安全、用電保證、通訊便捷、上學方便、就醫可靠、廣播到戶、電視到家的效果。
2、加快發展新產業,形成生活寬裕的增收渠道。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品牌農業和創匯農業,堅持走“一縣一業、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道路,壯大優勢產業,培育效益農業,使農民穩定增收、長期增收。
3、加快培育新農民,形成鄉風文明的良好風尚。加強鄉規民約建設,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使村民有章可循,照章辦事,違章必糾,形成文明新民教育,爭做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加強人口素質建設,有組織、有計劃、分期分批地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尤其要加大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的力度。大力發展村級社區文化,村村建立圖書室、游藝室、科技展覽室、老年人活動室、業余文藝演出隊,逐步形成比較完備的公眾文化服務體系,使各種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文化嗜好得到張揚。積極營造和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會環境,使群眾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文化心態。
4、加強村容村貌整治,形成村容整潔的新面貌。以“三清三改”為突破口,按規劃對民用房實行拆舊建新、以舊換新、改建改造。堅持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場等自然資源的保護,采取嚴格有力的措施,積極防治農村水源污染,切實解決好l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問題,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5、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形成管理民主的村民自治區域。注重村民自治建設和完善村民管理體系,完善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保證人民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開展平安創建活動,自覺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群眾安居樂業。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的要求,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根據農民不同的收入狀況,合理確定保障標準和方式。如基本醫療、特困人口救助、貧困學生救助、養老保險等,組織社會捐贈,動員群眾互助,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基金,增強統籌調劑能力,把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推向前進。
6、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形成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證。抑強農村黨組織和村委會建設,選拔有文化、有能力、有思想、政治覺悟高、能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致富的人,擔任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干部,把村級黨組織和政權組織建設成充滿活力的領導班子,帶領群眾奔向生活寬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