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金融競爭力是城市能否發揮區域金融中心職能的決定因素。對城市金融競爭力的研究主要以金融機構選址理論為依據,建立金融競爭力指標體系,采集相關數據,對主要城市的金融競爭力計算得分。考慮到現有金融資源集聚管理方式,若根據金融競爭力選擇區域金融中心,可能人為改變現有部分金融資源分布,造成金融機構重復建設,浪費資源,因此,特別地將中央銀行九大分行所在城市作為研究對象。
【關鍵詞】城市;金融競爭力;因子分析;區域金融中心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6)06—0085—03
一、相關理論背景和研究現狀
區域金融中心的研究來源于金融中心理論,金融中心首要強調的是城市金融競爭力。目前,國內關于城市金融競爭力、建立區域金融中心的研究文章較多,主要有三種研究角度。一是側重理論研究,較為系統的是將企業選址理論應用到金融機構選址過程中形成的金融機構選址理論。二是側重實證分析,建立金融競爭力指標體系,運用特定的統計分析方法,對國內各主要城市的金融競爭力進行排名。三是分析特定城市的金融發展現狀和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出提高城市金融競爭力所應采取的措施。
潘英麗的《論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觀基礎——金融機構的聚集》,不僅系統分析了金融中心的內生和外生效益,而且將企業選址理論運用到建立金融機構中來,形成獨特的金融機構選址理論。文章還對政府在金融中心建立前后的角色進行研究。其中提到Reed(1981)通過一系列識別變量對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進行評估,并分成不同的級別。根據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過程將金融中心分成5個級別:省市一級的金融中心、國內地區性金融中心、全國的金融中心、區域國際金融中心和世界性金融中心。這5個級別既可以是某個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也可以是世界上同時存在的金融中心的不同級別。我國區域經濟金融發展不平衡的格局,正是研究區域金融、建立區域金融中心的大環境。
王仁祥、孫亞超的《城市金融競爭力研究》將區域創新系統引入城市競爭力分析框架,將城市競爭力分解為微觀、中觀和宏觀競爭力來分別分析,設計指標體系。用最優脫層法和熵值法對所選城市金融競爭力進行排序。最后提出以梯度發展理論為依據,采用中心城市金融發展為“點”帶動區域金融“面”發展的點軸式發展方式。田霖的《科技力與區域金融綜合競爭力的模糊曲線分析》運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分析各省的科技競爭力和金融競爭力。倪鵬飛、孫承平的《中國城市:金融中心的定位研究》以企業選址理論、競爭力理論為依據建立城市金融中心定位理論和指標體系,用模糊曲線分析方法,得出各個城市的金融中心競爭力指數。
北京、上海一直是建立國際或國內金融中心的討論焦點,最近研究的其他新興城市有廣州、深圳、天津、西安、重慶、寧波、廈門、南京、蘭州、青島等。一個城市的金融競爭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衡量:從產業角度看,第三產業至少應占到城市GNP的50%以上,而金融保險業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中的比重應達到40%以上,居第三產業首位;城市要能成為區域的信貸轉貸中心,而且全國范圍的信貸總量要達到相應的規模;從籌資方式看,城市資金來源中除了存、貸款總量在全國和全省中占較大比重外,較發達的金融市場應當成為主要籌資渠道,證券交易規模在全國要有一定地位;從引進國外資金角度看,它應該具備吸引外資的制度,在區域范圍內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中心,城市中擁有一定數量的外資金融機構;從對外投資的角度看,城市不僅有能力向區域內其他地區投資,而且也是對區域外投資活動的中心;從信息產業現代化的角度看,它必須是區域內城鄉金融機構廣泛應用現代化先進技術、通訊設備最先進、最普及的區域之一;從經濟管理體制角度看,它是率先適應金融改革的城市,能較快地向市場型現代金融體制推進;從法制角度看,這樣的中心城市能建立健全金融法規體系,實現金融活動規范化。
一個城市要成為區域金融中心,除了自身要有強大的綜合經濟實力,有便利的交通、通訊條件,還要有腹地經濟作依托。金融業規模在區域內必須有競爭力,功能上能承擔起金融紐帶的作用。金融機構數量、種類、規模和金融市場的交易規模、運行狀況都是考察區域金融中心競爭力大小的因素。構建區域金融中心外部發展環境,以經濟發展帶動金融體系的完善,以稅收、土地的優惠政策吸引區內外資金,以金融自由化的政策吸引有實力的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二、建立指標體系和比較模型
城市的金融競爭力是金融體系現有競爭力和競爭潛力的結合。金融體系包括金融市場、金融工具和金融組織一從機構形式的表現來說,主要是銀行、證券公司、投資基金、保險公司等。在我國由于制度設計和發展時間晚等原因,全國性的證券市場目前只有上海和深圳兩家,顯然一定程度上限制地區性的公司籌資,人為干預全國金融資源的地區分配。因此在指標設計時,沒有選取證券資本總量,代之以發展時間較長的保險費收入作為輔助分析變量。此外,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體現在金融體系的主要功能實現上,有賴于建立一個能有效動員儲蓄并改進儲蓄向投資分配的支付系統。金融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是通過提高儲蓄、投資總水平與有效地配置資金、提高投資的邊際收益率這兩條渠道實現的。在實際經濟運行中,就是通過金融中介和資本市場來實現的。實證研究者普遍認為,金融中介和股票市場的發展都能促進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目前,我國股票市場的發展似乎并不能驗證這一點,但長期來看,股票市場、基金市場等金融市場和經濟發展之間應是正相關聯的,對于保證經濟穩定運行發揮重要作用。
在建立指標體系的過程中遵循客觀性、可得性、主成分的原則。考慮到數據指標的可得性,對有些指標,如金融聚集密度采用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量來代替。為了體現分析的時效性,本文選取的數據是可得到的最近年份(2003)的。指標體系如表1。
對城市金融競爭力的比較是為區域金融中心的選取提供依據,為避免金融機構行政性重復設置,因此,應將現有的中國人民銀行分行所在城市納入分析比較的范圍。本文結合倪鵬飛博士的城市競爭力報告(2003)中的21個城市進行因子分析,通過比較因子得分對城市金融競爭力進行排名。21個城市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蘇州、杭州、天津、寧波、南京、溫州、大連、青島、廈門、無錫、佛山、沈陽、西安、重慶、濟南、武漢、成都。
通過對21行(21個城市)15列(15個變量)數據的因子分析,求解相關矩陣的特征方程,得到15個特征值和對應的15個單位特征向量。進行因子旋轉后,根據特征值大于1和累計貢獻率達到一定百分比的原則得到3個公因子,并將其作為評價金融競爭力的綜合變量。其特征值和貢獻率如表2。計算因子得分并進行排序后的結果如表3。
三、結論
比較后的結果表明,現有的中國人民銀行分行基本上處于排名的前幾位。對于深圳和杭州由于分別和廣州、上海相鄰,金融競爭力強但卻不作為分行所在地是由比較原則決定的。重慶和成都地理位置接近,若建立區域金融中心,優先選擇重慶作為西南金融中心。可以考慮建立地區性金融中心的城市主要有上海、北京、廣州、天津、南京、重慶、武漢、沈陽、濟南、西安。
金融競爭力強的城市一方面要擴大金融資源的內需,另一方面要在地區加大影響力和輻射力。謀求建立區域金融中心,完善區域金融體系和金融生態體系。
城市金融競爭力的加強有賴于中國人民銀行分行發揮地區性的管理輻射能力,促進地區融資機制的完善。隨著金融改革的推進,首先,國有銀行系統要從行政性官辦為主轉變成以商業銀行為主,并嚴格實行資產負債管理、自負盈虧、自主經營、優勝劣汰;有步驟地發展地方商業銀行,為企業、地方、三產經濟籌融資服務;城市合作商業銀行在機構分布上可考慮跨行政區設置;大力發展投資基金、金融中介機構、保險業,在區域內形成以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體系。其次,形成具有較強融資功能的金融中心,視金融市場化程度的高低把金融競爭力強的城市建成區域金融中心。以形成資金融通中心、資金結算中心、證券交易中心、外匯交易中心、黃金交易中心為目標,發展多層次、多形式、跨地區、融資量大的資金拆借市場。最后,加快金融基礎建設,引進國際標準的會計制度以及國際化的金融管理體系,成立咨詢、評估、公證和存款保險機構,培養和吸引金融專業人才,等等。
[責任編輯 姜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