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龍江省近幾年對第三產業發展逐漸重視,提升第三產業比重,不僅可以促進黑龍江省經濟發展,而且可以解決老百姓就業問題,已經成為振興黑龍江省經濟的必然趨勢,因此,對其進行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引導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了加速發展黑龍江省的第三產業,根據其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完善地方性法規,深化體制改革;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第三產業;區分不同類型城市,改善第三產業區域不均狀況;加大對高科技和人才的重視。
[關鍵詞]第三產業;產業結構;宏觀調控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lX(2006)06—0138—03
一、黑龍江省第三產業現狀
黑龍江省的第三產業近幾年來發展較快,主要表現在服務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所有制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有所改善,新興服務業發展較快;黑龍江省經濟總量逐年增加。黑龍江省產業結構的特點為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穩定,第三產業比重穩步上升,自身總體規模不斷擴大。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1978年至今,黑龍江省與全國第三產業總量都在不斷增加,并且全國第三產業總量的增長速度略高于黑龍江省第三產業總量的增長速度,而黑龍江省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一直在30%左右,這同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是一致的。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已經達到了70%左右,如美國200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4.5%。這說明黑龍江省第三產業發展雖然與我國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保持一致,但是其發展水平還處于較低的狀態。
從表2來看,黑龍江省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較低的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及交通運輸倉儲業等傳統產業仍居主導地位,但增長放慢;與此相對應的是勞動生產率較高的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及社會服務業、文化教育等增長較快,這一發展趨勢符合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
二、黑龍江省第三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黑龍江省第三產業發展存在多種問題。比如,競爭力不強:同吉林、遼寧兩省相比,黑龍江省在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金融保險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科學研究及綜合技術服務業等行業的RCA指數均低于遼寧省和吉林省;區域分布不均衡,發展過于向城市集中;市場化程度低,經營方式陳舊:黑龍江省服務業除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社會服務業等傳統產業市場化程度較高外,其他服務業的市場化程度都比較低。黑龍江省第三產業總量不足、產業層次低、效益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認識問題,又有體制問題;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可以將其分為歷史及觀念因素和體制因素。
1.歷史及觀念因素
黑龍江省曾是中國計劃經濟較為完備的地區之一,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對于第三產業在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缺乏正確的認識。服務業的許多領域被當作非生產性活動領域;而一些應作為商業化經營的領域,被當作是公益型、福利型。對教育科研、文化體育等,政府過于看重其公益性能;對郵電、通訊、金融、廣播電視等,政府過于看重其作為政府調節經濟和意識形態的功能;對醫療衛生、住宅、城市交通等,政府過于看重其社會福利的功能。觀念上的落后直接導致第三產業的許多行業過于依賴政府的投入,缺乏自我發展機制。
2.體制因素
可以這樣說,當前老工業基地存在的問題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遺留下來的,并且這些問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在傳統計劃體制下具有一定體制優勢的企業、行業和地區產生的問題。雖然體制轉軌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體制的改變使原來適應計劃經濟要求建立起來的產業產生對市場經濟的嚴重不適應,出現了許多特有現象,如“東北現象”、“新東北現象”,特別是黑龍江老工業經濟區也有許多自己的特點。所以,阻礙黑龍江省振興的因素很多,但核心是體制問題,即“市場”和“計劃”的問題。
三、黑龍江省第三產業的發展對策
黑龍江省的經濟現狀有其自身的特點,不能盲目地發展第三產業,根據黑龍江省具體經濟發展情況,在第一、二產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切實可行的發展黑龍江省第三產業。我們仍要從農業與工業的現代化人手,同時,利用第三產業的發展壯大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服務,通過政府的調控和引導,相關的政策法規的出臺,加速第三產業的發展。
1.破除傳統思想觀念,完善地方性法規,深化體制改革
發展第三產業,必須轉變觀念,擺脫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糾正第三產業只是商業、飲食業的狹隘認識觀,樹立第三產業是為國民經濟提供全方位,多層次服務的正確發展觀念。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推動原有財政負擔的事業型、福利型服務單位轉向企業化和產業化,促進為單位自我服務的部門社會化。黑龍江省第三產業應該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加快鐵路運輸、電力、有線通訊、公用事業等壟斷行業的體制改革。對傳統的已經放開的行業,如商業、飲食業、服務業、運輸業等要繼續鼓勵多種經濟成分進入,培育多元化的競爭主體,逐步向外商開放,使這些行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及運營方式,逐步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對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開始放開的產業,要區分義務教育與非義務教育,公共衛生與非公共衛生,基礎研究與非基礎研究。對非義務教育、非公共衛生、非基礎研究,應盡快實行市場準入,放開經營,鼓勵社會辦教育、社會辦醫院、社會辦研究所、社會辦體育,培育以民間投資為主體的經營主體。國家要制訂配套政策,為其發展排除制度性障礙,如有辦學資格的學校有權頒發畢業證書等。對電訊、金融、保險等處于壟斷經營的行業,要加快實行企業化經營,把銀行辦成真正的商業銀行,把保險辦成真正的商業保險公司。加快培育具有競爭力的電訊企業,進入電訊市場,最少要有4~6家平等競爭的企業,改變電訊業壟斷經營的局面。
2.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發展新興、勞動密集型產業
加快黑龍江省第三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是在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振興總體規劃中,把旅游業和現代服務業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兼顧傳統產業及文化產業并行發展。比如,突出發展旅游業,加快培育和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商貿、餐飲、社區服務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業。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第三產業,也可以緩解目前黑龍江省第一產業勞動力過剩、第二產業下崗職工較多的就業壓力。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第三產業行業,包括商業零售、交通運輸、旅游、社區服務、物業管理、家政服務等。
3.區分不同類型城市,改善第三產業區域不均狀況
哈爾濱、大慶、牡丹江等中心城市,應從過去的以第一、第二產業為主逐步轉向發展第三產業為主,把與中心城市功能不相符的、與省會城市未來發展相矛盾的、不能充分體現級差梯度要求的產業逐漸外遷、關閉,同時要大力開拓研發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與交通樞紐的功能,以進一步發揮其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與輻射,起到帶動作用。大慶、雞西等城市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等特色經濟以及其他都市輕型消費工業,發展生活服務業,完善現代化城市所應具備的各種功能,以改變長期存在的“靠油吃油”、“靠煤吃煤”的單一產業結構。
4.加大對高科技和人才的重視
振興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不是單純增加數量和擴大規模,不是搞重復建設和產業趨同,而是要實現技術創新,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這就對人才素質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人才是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因素。努力為全面振興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造就人才、凝聚人才、積蓄人才,成為了我省在新世紀新階段面臨的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
[責任編輯 張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