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同于傳統工業化道路,傳統工業化道路只注重量的增加、規模的擴大,忽視科技進步;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動力,以加快科技進步以及先進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為基礎,強調科技在工業化增長中的貢獻,注重以科技進步來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強調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和資源浪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
陜西發展新型工業化的資源分析
1、陜西經濟在過去的20多年里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與東部發達省市的差距還是很大的。據《中國統計年鑒2005》統計:2004年,陜西省GDP在31省市中排在第20位,僅相當于廣東的17.981%;人均CDP捧在第23位,僅相當于上海的13.6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排在第26位,僅7492.4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排在第28位,僅僅1866.52元,相當于上海的26.413%。經濟整體的落后也大大限制了人們的消費能力,2004年陜西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966.5億元,在31省區中排名第20位,僅相當于廣東的15.172%。加之陜西是內地省份,受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響,出口額僅相當于廣東的1.251%,進口額僅相當于廣東的0.752%。這些因素都使得陜西經濟的需求拉動乏力,形勢相當嚴峻。
2、陜西又有自己的資源優勢和行業優勢。如陜西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革命舊址等旅游資源;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炭儲量,其中天然氣儲量4692.1億立萬米,僅次于新疆,煤炭儲量284.9億噸,僅次于山西、內蒙;在教育、高新技術產業、軍工等方面陜西也顯示出較強的實力和發展潛力等。據《2002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統計,陜西省的知識創造、研究開發投入、創業水平、產業結構、技術創新環境和勞動者素質等在全國31省區名列前茅,這說明陜西有較強的發展知識經濟的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從陜西的資源優勢和行業優勢整體實力來看,陜西的經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陜西發展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思考
在經濟相對落后和資金不足的情況下,要保證陜西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陜西新型工業化戰略的順利進行,逐步縮小與東部發達省市的差距,除大力發展基礎建設,積極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外,還需重點的培養發展相對優勢較強、發展潛力大的行業以及影響持續發展的瓶頸產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基于豐富的教育資源,建議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積極促進教育與企業需求的結合。陜西是我國教育大省之一。目前,陜西有普通高校62所,在校學生583926人,教職工74607人;中等職業學校448所,在校學生413101人,教職工32940人;另有軍事院校10所,成人高等學校及民辦高校80余所;有科研院所107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及企業博士后工作站100多個,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0多萬人。但陜西的人才優勢并未得到充分的發揮利用。陜西在科技合作、技術轉移、設計能力等方面未能很好發展,這反映出陜西省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不足及教育與企業需求的脫節。近年來,陜西省通過科技孵化器等政策大大加強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但教育與企業需求結合方面進步不大,造成遍地是人才,企業卻找不到合適的人才的現象。因此建議陜西在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同時,積極促進教育與企業需求的結合,培養適用人才,從而增強產業競爭力。
2、基于在良好的高新技術產業基礎下應加大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力度。建國初國家向陜西省投入大量的資金優先發展戰略產業,這也使得陜西省高新技術產業具有較強的實力;加之陜西眾多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就像一個巨大的人才庫,為陜西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人才保證;另外,高新技術產業如軟件、電于通信、生物醫學等相對受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響較小,應作為內地省市首先考慮發展的產業之一.
近年來,陜西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發展迅速.以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例,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2004年全國高新開發區排名中,西高新排名上升至第5位.西安高新區的持續快速發展顯示了陜西高新技術產業的實力和發展潛力。近年來,隨著高新開發區經驗的積累、政策的完善以及西安交大孵化器、西安信息技術孵化器等大量國家級、省級科技孵化器的成立和發展,科技成果轉化步伐不斷加快,陜西的高新技術產業將會在未來幾年里保持穩定快速增長,成為帶動陜西經濟騰飛的主要動力之一。
3、較強的重化工業優勢,建議重點發展重化工業。陜西省在重化工業方面具有較強的綜合優勢。如陜西的電子工業已逐步形成了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電子工業帶,產品涉及到雷達、通訊、導航等10多個門類和領域,成為我國電子工業的重要基地之一;陜西的機械工業基礎雄厚,涉及從飛機制造、重型機械到軸承、汽車零部件等200多個行業小類,成為國家機械生產、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陜西能源工業發展前景良好,有十分豐富的優質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陜西省應抓住我國進入重化工業階段的機遇,充分發揮重化工業的優勢,大力發展重化工業,促進經濟合理快速發展。
4、雄厚的國防科技工業基礎,須深化和擴大“軍轉民”成果。陜西的國防科技工業基礎雄厚,規模大、實力強、門類齊全,涉及核工業、航空、航天、電子、兵器、船舶等部門,是我國重要的軍工基地之一。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防科技工業實行了“軍轉民”的方針,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陜西軍工已成為陜西的支柱產業之一。但也應當看到在過去的20多年里,由于我國重化工業特別是裝備工業相對發展緩慢,影響了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在新的形勢下,要建設經濟可承受的強大的國防科技工業,就需要我們一方面繼續深化和擴大“軍轉民”成果,做好國防科研成果向民用部門的轉移;另一方面也應向美、日等發達國家學習,在新的軍事系統開發中貫徹“為兩用而設計”的思想,加強軍民兩用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并積極吸收民用方面的高新技術和生產能力,以最佳效費比引入民用技術、零部件和分系統,促進國防工業和地方經濟的共同發展與繁榮。
5、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應大力促進旅游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陜西省南北狹長,地理風貌獨特,旅游資源豐富,種類齊全,既有名山大川、景色奇麗的風景名勝,又有獨特的歷史古跡、文化遺跡和革命舊址。僅西安一處就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省級54處,市級230處;有樓觀臺等國家級森林公園5處,省級4處;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省級3處;收藏各類文物12萬余件,許多是國內僅有、世界罕見的稀世珍寶。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也使陜西的旅游業成為陜西的支柱產業之一。
陜西的旅游業的興旺也帶動了一些諸如秦俑仿制品、仿古青銅器、唐三彩、關中剪紙等工藝品的生產產業。但一些相關企業規模不大,工藝陳舊,企業創新能力不強,未能形成產業集群優勢.陜西省應鼓勵企業積極利用先進的科技,不斷發展,創新工具和工藝流程,制造生產出工藝精良、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高的產品,把陜西旅游產業做大做強。
6、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傳統工業改造升級。信息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信息已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對陜西這樣的內地省份,發展信息產業不僅意味著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也是帶動地方經濟,克服地理、交通等劣勢,與國際產業接軌的重要途徑和工具。
陜西省2001年開始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截至2004年底,先后建立了技術攻關、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三大體系,制造業信息化應用示范企業116家,推廣應用企業300多家。通過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的實施,提升了一批傳統產業,同時也培育了—批為制造業信息化服務的中介服務機構.省科技廳等為支持和推廣信息化建設也相繼出臺了許多的優惠政策,在進口設備、技術改造等方面都有具體的扶持措施,建立了一批服務制造業信息化的應用平臺,使陜西的制造業信息化工程能夠順利進行,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總之,陜西是一個相對較落后的省份,又是一個教育大省、科技大省、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是一個有著很強實力和發展潛力的省份.在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新型工業化戰略的不斷深化,陜西省的人才、科技等資源優勢將逐步顯現出來,帶動陜西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