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式管理方式是我國民營企業在管理方面的一大特色,這在中小民營企業中顯得尤為突出.家族式管理有其成功的一面,但也存在著許多弊端。研究民營企業家族式管理的成因,分析其不足,找出民營企業由家族式管理到科學管理的對策,對提高民營企業的管理水平、延長民營企業的生存期將是非常必要的。
一、對深圳民營企業的調查
在完成“深圳民營企業成長機制研究”課題的過程中,我們針對深圳民營企業的現狀設計了33個問題對深圳市所屬六個區108家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以下的中小民營企業進行了上門走訪式抽樣調查。在“企業中管理人員與企業主間的關系”這個提問中,有81家民營企業做了回答。根據調查數據整理結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看出,就我們所調查的中小民營企業而言,其管理層中有43%的人是企業主的親戚、29%的人是企業主的朋友,二者之和達到71%,這說明民營企業管理人員的構成主要為企業主親友的現象在中小民營企業中十分普遍。
二、民營企業家族式管理的成因
從深圳民營企業發展歷史看,企業主創業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方式是企業主完全靠自己白手起家進行創業的,在創業初期由于前景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性,只有企業主的家人與最相信他的朋友愿意跟他一起干,從而自然形成了企業中的管理人員是由親友擔任的現象,這種情況在我國目前的民營企業中占有相當的比例。在這種企業里,由于企業主控制了企業的資金、決策、管理和人員構成,整個企業就被罩在了一張家庭,家族的大網之中。對于非家族成員,民營企業主常用“家族化”的方法,把他們變為“準家庭”, “準家族”式的成員.對于親近的同學、同事、朋友,則逐步植入家庭內部長幼、兄弟之間的“孝、梯”觀念,把他們視為家人,以便他們也能信守互助、互惠和信任的家庭價值觀,通過把公共關系變為私人關系,利用傳統文化來促進企業的利益, “家族化”建立起家庭內部式的保護——被保護關系,把工具性和情感性結合起來,將家庭模式強加在工作環境之中,從而形成了家族式管理模式。另一種方式是通過合伙人合資組成的企業。這種企業由于有共同的利益需要,合伙人以出資金、出固定資產或出技術等方式組合而成。這種企業較前一種形式的民營企業家族式色彩要淡的多,企業管理也趨于民主化與多元化。
三、對中小民營企業家族式管理的理性思考
在以企業主的朋友和親戚為主構成管理層的家族式民營企業里,其主導管理風格多是靠江湖文化支撐著。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孝、悌、忠、義”的色彩在這些企業里非常明顯,這在企業成立初期是形成凝聚力的精神支柱,企業主成為天然首長,企業成員往往自覺地服從企業主的權威,成員間五條件的互助使企業能夠維持生存和發展。但隨著企業的壯大,企業人員的組成也越趨向于多元化。而在家族色彩濃厚的企業中,由于個人思維的局限性和企業長久以來形成的內部環境,企業主自覺不自覺地常常以相信他的親戚、朋友為主,這相當于給企業中的人劃分了成分,在員工的心目中感覺到的是;誰是老板的親信,誰是老板的朋友、同學和親戚,企業中很多正常的制度也從此變了味。
企業主一味地相信親戚、朋友、同學,無形中是把自己封閉在一個怪圈中。其他人的正確意見聽不進去,說了也等于白說,只有親戚朋友的話使他相信。若是親戚、朋友、同學說錯了,企業主也常常以“出發點是好的”這種心態來對待,反而沒去多想這些錯誤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大大地阻礙了企業的健康發展,這是企業主自身的悲哀,也是民營企業的悲哀。
企業經營效益的好壞主要取決于企業的管理工作,而管理工作的成效往往體現在其是否科學上。對于民營企業,要想長久地生存下去,就要有意識地變革已經阻礙企業發展的固有管理方式,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關于民營企業科學管理機制的建立筆者的看法如下;一是企業主自己要對長期實行家庭式管理給企業帶來的危害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主動拋棄企業為我所有的觀念,有利于他人的胸懷,在人才的使用方面形成一套科學的管理制度,使企業中的大部分員工能夠充分意識到自身的價值,發揮自己的作用。二是企業應從發展戰略角度考慮制訂規劃,明確企業在近期與遠期的目標和實現目標所需聚合的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確定合理分配與使用資源的方案,逐步實現企業要達到的階段目標,進而實現企業總體目標。三是對有條件的中、大型民營企業,提倡自外部聘請有關專家,對其重大經營決策按科學合理的程序進行評估,定期審視企業經營活動,評價決策效果,逐步改變完全依賴企業主個人獨斷或家族成員決策的做法,避免由于少數人素質局限導致的經營決策失誤給企業造成的重大損失,實際形成依靠外部可利用的資源和企業內部整體力量推動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良好效應。四是主動引進一定數量的外部管理人員,改變目前主要是家庭成員或親朋好友的經營管理者隊伍構成。引進外部高級人才,創造群策群力的組閣,向企業成員展示更大的思維空間和更多的可選擇方案,切實克服家族式經營決策思維慣性和行為慣性。注意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定的利益激勵與權利制約機制,通過機制的制衡與促進,建立信息傳遞與雙向溝通的渠道,使員工之間、員工與高級管理者之間、高級管理者與所有者之間形成相互交流、溝通的習慣,并嘗試建立理解和互助的氛圍,從而提高企業員工生產和創造的積極性,增加企業凝聚力。
(作者單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