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企業家,作為企業內部的最高領導者,要對企業內部的其它生產要素進行組織協調,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生產要素的作用,克服企業中存在的X低效率;作為企業與市場聯結的首要主體還要善于發現市場的機會,提高產業外部市場的盈利能力。勿庸置疑,企業家是企業內部的“權威”。是推動企業資本增長的“積極貨幣”——人力資本,是聯結企業與市場的主體.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企業家的作用將會更加重大,清楚認識企業家是否應該享有剩余索取權及享有比例及份額等問題,對經濟的快速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一、企業家享有企業剩余索取權的理論分析
1、企業所有權安排決定了企業家應享有企業剩余索取權。張維迎認為,“一個最大化企業總價值的所有權安擇一定是使每個參與人的行動的外部效應最小化的所有權安排。在企業理論里,這個原則表現為‘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的對應’,或者說‘風險承擔者和風險制造者的對應’。”享有剩余索取權實際上就意味著承擔風險,而享受剩余控制權則意味著制造風險.企業家享有企業的剩余控制權,能最大程度地影響到企業的平均剩余收入,但是企業家不享有剩余分享權,即企業家只制造風險而不承擔風險。由此,企業家手中握有的剩余控制權成為一種“廉價控制權”,而人的自利性和機會主義傾向將使得企業家的行為將會背離股東的意愿.鑒于最有效的監督在于自我監督,阿爾欽和德姆塞茨認為應該讓監督者成為企業剩余,這樣,他們就自然會努力工作了。現代的股份制企業的股權分散,每個股東都意欲搭便車,自然很難給予企業家以足夠的監督。因此,也應該讓企業家享有剩余索取權以監督自己。
2、人力資本產權特性也決定了企業家應享有企業剩余索取權。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之間的不可分割性使得其使用權不能被清晰界定,在企業的這一組契約關系中,企業家與企業就企業家人力資本的使用問題之間的契約,因為企業家勞動的不可觀測性以及企業所處環境的復雜性等使之不能成為一個完備的契約。因而,人力資本的使用權存在于企業與企業家之間的公共領域之中,構成了外部性。而根據經濟學家們提出的解決外部性問題的基本原則——內在化外部性,我們認為,只有使企業家對自身人力資本的使用中,企業家自身效用的實現與企業的目標一致化才能解決這一外部性問題。因為企業的目標是獲取最大化的剩余收益,而企業家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賦予企業家以剩余索取權將會使企業家追求最大化的企業剩余。
3、對人力資本所有者能力、勞動成果的認定決定了企業家應享有剩余分享權。巴澤爾對企業剩余的分配份額作了如下的描述:“決定所有權最優化配置的總原則是:對資產平均收入影響傾向更大的一方,得到剩余的份額也應該更大。”中國有所謂“將熊熊一窩,兵熊熊一個”,西方亦有“一頭獅子帶著一群羊打敗了一頭羊帶著的一群獅子”的諺語。這些諺語充分說明了領頭人的重要性,企業家是企業的一個領頭人,同樣的資本投資與工人人力資源在不同的企業家的“指揮”下,完全會產生很大的效益差別。讓企業家享有剩余分享權也是對企業家能力與勞動成果的認定。
二、企業家享有企業剩余索取權的分配模式
按照一般經濟理論,由于信息不完備與不對稱分布導致了委托代理問題,為了對企業家的管理行為進行激勵和對企業家機會主義和搭便車行為進行監督,企業的股東會為此付出一定的激勵和監督成本,在此我們設該監督成本為c(cost),激勵成本簡化為對企業家的激勵工資,設為X。因為信息不對稱分布,股東不可能完全清楚企業的真正利潤,所以我們只能根據企業家提供的報告利潤來確定,我們設該利潤為p(profit),一般情況下,給予企業家的激勵和監督成本c和激勵成本x越大,將會促使企業家更努力地工作,從而使得p越大。但是根據效益成本原則,成本(c+x)不能無限制地增長。最佳的成本支出應該在股東支付的(c+x)的邊際成本等于促使企業家努力經營得到的p的邊際收益相等的那一點上。在現代大多數企業中,企業家的報酬結構一般分為兩部分,即固定工資與激勵工資。企業家的人力資本具有所有權和使用權不可分性,固定工資為人力資本所有者延續自身生命、維持勞動力簡單再生產提供了保障,是企業家的保留效用,由此解決企業家的參與約束問題。設定企業家的固定工資為,激勵工資是一個變動量,設為x,企業家的努力程度為u,(在此我們為簡化起見,設定企業家的能力為一定值,是具備企業家條件的,其他因素均為定量),以企業的現有投入要素為基礎,我們設定企業的整體增加值為A,企業的經濟增長值是企業家努力程度的一個增函數,則有:
A=p+c+a+x=f(u)
對上式進行變形,我們可以得到,p=f(u)-C-a-x。對這個式子進行微分,我們可以得到:p`=f`(u)-C`-x`,當p`=0時,即f`(u)=`c+x時,企業的利潤取得最大值,這一點即為股東支付的(c+x)的邊際成本等于促使企業家努力經營得到的p的邊際收益相等的那一點。但是由于經濟情況的復雜與不確定性,這只是一個簡化的式子,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精確度量該變量。因而股東并不能得到最佳成本點,即我們無法確定c與x的值,股東支付的c與x要么過高,從而導致成本浪費,要么過低,則將導致監督與激勵不足,使得企業家過度在職消費或偷懶行為,都無法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現在我們再將企業家的報酬與企業的剩余分享權聯系起來看,當將x作為企業家分享企業剩余索取權的一部分時,在企業家看來,他的努力工作與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時,企業家將更有動力去努力工作。即u增大。從而f(u)增大,A增大。而因為企業家的目標與投資者的目標趨于一致。也將導致投資者降低其對企業家的監督,使得c減小,在企業家合理占有剩余索股權的情況下,c有可能可以降到零,從而節約的成本也就轉化為利潤的一部分,即p,=p+x,(為簡化討論,我們假設c為零)此時,p,=f(u)-a,即此時的利潤就單純成為企業家努力程度的函數了,而且x=p,X企業家剩余索取權分享比例,對股東來說,激勵成本與利潤增長成比例,不會導致激勵的過度或不足。其中的a我們可以看作是企業家的無風險報酬,企業剩余索取部分為企業家的風險報酬部分。
企業是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一個契約聯結,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報酬結構應該是一致的。由上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家在股東分配到利潤之前已經分配到一部分無風險報酬,相應地,在企業家分享到企業剩余前,股東也應該先分配到無風險報酬。西方一般把投資于國庫券的報酬視為無風險報酬,即投資者進行投資所應得到的最低報酬,設為阢二投資額x國債利率。則有;P!-Pn為企業家的努力工作與投資者承擔資本風險所創造的利潤,應該在二者之間進行分配.當然因為稅法上的規定,a為稅前扣除項目,計入當期費用,而Pn為利潤分配項目,計入應付利潤項目。另外,不論企業盈虧,a都是要付給企業家的,而Pn的分配要在企業盈利的前提下才能實現。
在以上的分配模式下,企業家真正體現出其經濟價值。站在股東的角度看,凈利潤并非都是由于投資企業而新創造的價值,凈利潤只有扣除投資的無風險報酬后的剩余額才是真正的新增財富,我們稱之為凈剩余額。這部分凈剩余額是扣除了企業家固定收入和股東投資的無風險報酬后可供兩類資本所有者分配的收益來源。凈剩余額在企業家和股東間進行分配保證了凈收益分配中股東與人力資本所有者間的公平。對企業家而言,凈剩余額的有無以及凈剩余額的大小體現了人力資本價值的大小。
三,企業家享有企業剩余索取權份額的分析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由奴隸主或是地主掌握著土地等生產資料,這些生產資料是社會生產的稀缺要素,使得奴隸或農民的勞動所得基本上悉數為奴隸主與地主占有。在純粹的工業經濟年代,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簡單,相對而言,企業家作用不明顯,而財務資本的稀缺性使得其所有者擁有了企業的剩余索取權,這樣一種表現形式使得“資本雇傭勞動”的判斷得以生成。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日趨復雜,企業家的作用日益凸現,某些特殊的人力資本要素正日益顯現出相對于非人力資本要素的稀缺,從而使得其所有者獲得了對非人力資本要素所有者的比較談判優勢地位。在一些高新知識企業中,一部分人力資本所有者開始憑借自身掌握的知識要素來籌措資金進行企業運作,并享有剩余索取權,這樣一種表現形式又使得“勞動雇傭資本”的判斷得以生成。
從社會的演進與經濟的漫長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的所有者之間的討價還價博弈總是體現為一種連續的重復博弈。 “資本雇傭勞動”只是這一重復博弈的初始均衡狀態。當人力資本的利用成為決定企業生存、發展、獲利與否的決定因素之一時,在人力資本的所有者與非人力資本的所有者的討價還價中,雙方的力量對比將發生變化,作為有限理性的經濟人,人力資本所有者也將會要求享有企業剩余索取權,即出現“勞動雇傭資本”的均衡狀態。
究竟是“資本雇傭勞動”還是“勞動雇傭資本”,決定這一博弈最終結果的主導因素是生產要素的相對稀缺性。生產要素的相對稀缺性決定了企業內部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二者的談判力,即誰擁有剩余索取權及擁有的份額大小是二者稀缺度與談判力的一個博弈結果。工業經濟年代,財務資本的稀缺性確保了其所有者擁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在完全意義上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必將成為最稀缺的生產要素,從而使得人力資本所有者完全享有剩余索取權。企業家是企業人力資本的一個典型代表。目前,人類杜會正處于由工業經濟社會向知識經濟進行過渡的特定歷史階段,企業家與非人力資本所有者應該共同分享企業的剩余索取權。一般而言,在高新技術和知識行業中,對知識的需求迫切,人力資本的談判力相對較高,更容易獲取剩余索取權和較大份額的剩余索取權;在一般的工業企業中,對非人力資本的需求更大,非人力資本的談判力較高,非人力資本所有者將更容易獲取剩余索取權和較大份額的剩余索取權;而在經營復雜的企業中,對企業家的管理能力要求較高,相對而言,企業家擁有較高的談判力,從而能爭取到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并享有較大的份額。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 湖北荊門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