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與法制建設同步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市場經濟更尊重市場主體的權利,具有平等、權利、自主的特征,蘊含著更多的自主平等精神。這是因為,市場經濟承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同時重塑市場主體,賦予其充分的權利和自由,因而極大地調動了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這種生產關系的再造,解放了計劃體制下壓抑的生產力,市場主體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技能技巧,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一種有效的制度,其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它能提供一種有關權利、責任和義務的規則,能為一切創造性和生產性的活動提供一個最為廣泛的自主平等的空間。
與市場經濟自主平等相對應,經濟平等產生了體現法制的法人制度,經濟權利孕育了法制觀念中的權利本位思想,而經濟自主則集中在契約關系中得以體現。因此,市場經濟的法制性為自主平等的實現提供了保證,即法制是市場經濟運行所追求的自主平等的保障條件。
市場經濟中的經濟平等需要法人制度的保護
商品經濟以社會交換為實現形式,而交換依賴的條件是主體雙方的平等資格。但是在交換的運行過程中,卻存在著大量的不平等、不公平現象,諸如欺行霸市、欺詐侵權、以強欺弱等等,嚴重影響了這種平等性的實現。對此,需要用法律制度來制裁,去規范,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受法律規定之外的控制和干預。法人制度要保護一切市場主體進入市場機會的平等和競爭條件的平等,維護參與者在市場規則面前的平等和競爭結果面前的平等。無論職位有多么的高顯,權力有多么的顯貴應一律平等對待,不得歧視,各有各的政策。計劃經濟的失敗不僅僅是因為計劃水平不高,領導人不夠聰明,或者其他的原因,而最大問題在于所有決策都集中在中央以后,就不可能給個人或下級組織以硬約束,都是軟預算約束,這才是計劃經濟失敗的主要原因。計劃經濟有大量的錯誤投資,但之所以能沿襲下去,是因為虧本了以后國家給補貼,或者再追加貸款,或者通過其它辦法救助,在人們對這些有預期結果以后,就會對決策不負責任。這些教訓我們是不能忘的。
市場經濟中市場主體的經濟權利需要法律觀念的維護
市場經濟是權利經濟,其意是說將從事經濟活動所需的一切經營權力還給經營活動的主體,即為權利本位。計劃經濟并不是這樣,它將從事經營活動應有的權力,從經營主體那里集中于上級,而其只有向上級盡義務的權力,無任何經營自主權,即為義務本位。權利本位強調三大法律觀念:尊重個人意志、個人財產、注重個人責任。這些觀念不僅在法律條文中得到體現,而且以立法的形式得以確認,并加以強制執行。這樣一來,經濟權利得以呵護,社會經濟活動樹立并強化了“法人權至上”的觀念,一些地方巧立名目、亂設法律規定之外的不公平的各種攤派費用,增加公民負擔的侵權行為都會逐步得到禁止。
市場經濟中的經濟自主也需要法律的維護
市場經濟的高效率是有效地利用分散在大眾中的信息獲得的,而要獲得這些信息就必須給大眾經濟決策的自主權,這就是所謂的經濟自由。因此,如果個人(包括地方官員)沒有經濟決策的自主權,他們就不可能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信息創造出更高的效率。計劃經濟的失敗,不僅僅是資源配置上的無效率,而是沒有給予、給足經營主體決策的這種自主的經濟權利.改革以來,我們通過放權讓利,使人們追求個人利益,而經營自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其中主要的問題是很多辦法是臨時性的,并不規范,而且沒有形成法律條文,受到法律的維護。一些地方往往不能依法行政,時有侵權行為的發生,經濟自由難以在市場運行中得到實現。因此,今后的主要任務不但是要抓緊立法,更重要的是要強調依法行政,維護廣大經營者的經濟自主權。
市場經濟中的民主經濟更需要政治民主的守護
市場經濟內在要求的經濟平等、經濟權利和經濟自由體現出來的民主精神,更需要得到政治民主制度的守護。共產黨執政,就是要領導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國家的權力,切實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保護民主經濟的民主政治建設的核心是要把經濟決策同立法結合起來,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決策要科學化首先就要民主化,沒有民主化,就不可能廣開思路,廣開言路,就談不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群眾的創造智慧,談不上民主經濟。“為了保證民主經濟,還必須加強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民群眾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當前,實現民主經濟要進一步擴大到基層,加強基層政治經濟民主建設,實行政務公開、財務公開,讓群眾參與討論和決定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加強民主政治建設還要特別加強執法和司法隊伍建設,提高領導干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只有這樣,經濟民主才能得以守護和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