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活動化教學是以探索、體驗為主要形式的實踐活動。它將知識與動手緊密結合起來,強調“學中做”和“做中學”,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和認知范圍,豐富其認知方式,使學生通過活動獲得經驗并積累經驗,從而提高能力。下面介紹一下地理教學中引入課堂活動的幾點做法:
一、小組學習法
小組學習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或者是教師指定,或者是自選的某一個課題進行的研究、討論,最終得出結論并向全班宣布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培養了學生對地理信息的收集、檢索、分析、綜合、儲存、運用等綜合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敢為意識以及在公眾面前表達自己觀點的膽量。
二、課題牽動法
地理新教材在每一個章節都設置了不同的課題。例如:第一章《地圖就在我們身邊》;第二章《體驗少數民族風情》;第三章《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每一個課題分別有課題目標、課題準備、檢查進度。學生們完成這些課題需要查閱課外信息,小組進行交流,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最后商討匯報的形式。這些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匯報的內容充實了教材內容,多樣的形式展示了學生的聰明才智。我將其稱之為“課題牽動法”。這種方法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研究意識。信息素養正在引起世界各國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并逐漸成為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
三、表演活動法
綜合表演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它可以促進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還可以調動各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學生得到快樂和滿足。實踐表明,這種綜合表演調動和調節著以情感需要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認識與創造、對美的追求與體驗、張揚個性與健全人格統一起來,十分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可以根據具體的內容去設計和表演。例如,在講《中國的少數民族》時,對少數民族特有的風土民情的了解,就是學生以表演的形式進行的。學生們上網查找資料,準備表演的服裝、道具,編排劇本,創造性地展示了他們的風
四、動手實踐法
1、繪制地圖
課程標準中有關“地圖”一節的教學有如下表述: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各種實際問題的解決,了解地圖上的方向、比例尺和注記等。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觀察、討論和實踐活動,學會運用地圖確定實地方向,運用地圖計算兩地實際距離。特別建議了必要的實際活動,如繪制教室平面圖、在交通線上確定行動路線并繪成路線圖等。在教學中,著手讓學生繪制地圖,學生通過地圖的繪制,不僅更好地掌握了書本知識,而且還培養了他們動手能力及繪圖的技能。
2、制作地理課件
我校的硬件設施,為動手實踐提供了強大的后盾。每個班的學生都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信息技術課、互聯網等途徑積極尋找資料、篩選資料,用電腦制作出新穎、美觀、別致的“小地理知識”作品。這些作品,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充分反映了學生探索知識的精神,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審美觀。有的學生還與老師交流心得,互相交流制作經驗。學生們的信息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地理教學中引入課堂活動的方法還有調查法、訪問法等。總之,地理活動化教學走進地理課堂,是幫助學生打開知識的“大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鑰匙”,是突破教材難點的“關鍵”,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手段”,也是我們實施新課改,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一種有效方法。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風華中學)
編輯/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