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黑龍江教育》結識已經20年了,在《黑龍江教育》創刊60周年這喜慶的日子里,我感慨萬千……
——年復一年我從中不斷汲取營養
時間追溯到1986年,當時我還是一名民辦教師,常常羨慕別人的文章變成了—行行整齊的鉛字。于是我鼓起勇氣把自己工作中的點滴經驗、教學體會寫成小稿子郵寄給省內惟一一家教育刊物——《黑龍江教育》。然而事與愿違,一年多寫了幾十篇文章都泥牛入海。正當我心灰意冷,想打退堂鼓的時候,傳來佳音。
1907年5月的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一本由編輯部寄來的《黑龍江教育》,當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雜志時,我的那篇《初中文言句式種種》一文映入眼簾,同時我還驚喜地發現了一封信,是由時任《初中生學習》語文欄編輯魏永生老師寫的。事情已過去19年了,但我對信的內容記憶猶新,他鼓勵我要繼續努力,繼續投稿,并告訴我今后怎樣寫稿,寫什么樣的稿子能被采用,寫稿要反復推敲可謂苦口婆心。這種一絲不茍的態度。精益求精的作風,令我至今學習、效仿和敬佩。同時,這次成功讓我看到了希望,更加堅定了我在這條路走下去的決心。從此以后也經常收到編輯的指導信,有的稿子要經過幾次反復,才得以刊登。如《核舟奇巧,妙在布局——賞析<核舟記>一文藝術特色》《嘻笑怒罵,一呈為快——簡析“活該”在《論雷峰塔倒掉》一之中的作用《懸念產生誘人的魅力——賞析<第二次考試>懸念的運用》等十幾篇文章都是在魏永生老師的指導下幾易其稿。斧正刊出的。
1991年7、8期的《黑龍江教育》上發表了我的《作文教學要注重思想導向》一文。這篇文章開始是王鈺編輯選中的,修改后決定刊出,但因事轉給丁懷武編輯。丁老師接手后又對稿子提出了修改意見,就這樣反反復復有半年的時間,最終發表。文章發表后反響很大,受到了同行的贊譽,后又被國家級權威報紙《中國教育報·基礎教育版》教育探索欄原文刊登。轉年又被《中國基礎教育論文集》全文收裁并評為優秀論文一等獎。2002年9期,我寫的《學習新課改精神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一文又在倪軍倉老師精心指導、修改下發表。
我與《黑龍江教育》結緣29年,受益匪淺。無論是對寫作水平的提高,還是教育教學能力的增長,乃至個人命運的改變,無疑起到了引領前進、指導人生的作用。我從一名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從初級職稱晉升為中、高級職稱,又從普通教師走上領導崗位。
——日復一日我的學生從中逐步提高
《初中生學習》是黑龍江教育雜志社的一本學生刊,它以知識性、趣味牲,適用性見長。每次刊物一到,我和學生都會認真閱讀,學習借鑒。記得由于當時學生學習資料少,《初中生學習》短期一刻,我就認真閱讀,找出對學生有直接指導意義的知識,然后通過小測驗或著提問題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如根據《初中生學習》刊登的《簡析楊二嫂在(故鄉)中的作用》一文。我問學生:“楊二嫂的生活敗落說明了什么?”有的學生理解不到位,我就讓他們認真閱讀《初中生學習》上的文章,這樣學生很快就解開了謎團。刊物上選登的學生作文,也是我和學生必讀的一項內容,同時我還鼓勵、組織學生問《初中生學習》投稿。就這樣先后有十幾人在《初中生學習》上發表了文章。并在征又中獲獎。如今,走上工作崗位上的這些學生大都成為單位的“筆桿子”。在畢業考試中,我所教班級的語文成績在全市農村鄉鎮中學中也是名列前茅,個人也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我組織學生閱讀《初中生學習》的經驗。也發表在于《黑龍江教育通訊》上。
時光流逝,歲月如梭,我對《黑龍江教育》情有獨鐘。20年的寫作之路。也是我的成長之路,總結起來可歸納為苦樂共存。靚麗人生。
(作者單位:肇東市明久中學校)
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