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題的指導思想
2005年中考化學試題要求體現初中化學課程性質,體現新課程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形式多樣,圖文并茂;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素養,在化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有利于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注重體驗探究過程,強調化學實驗設計和方法。體現學科內綜合和學科間的綜合。學科內綜合不僅指學科內知識的綜合,更重要的是強調化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化學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系,強調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科間的綜合主要指化學與物理學科有關知識的聯系和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試題特點
1.基礎性
2005年中考試題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依據,對初中化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進行了重點考查。試題的內容與教學大綱要求相符,沒有超提綱??疾橹R點75個,教材共85個知識點,覆蓋率達90.4%。試題注意創設情景,不回避教學重點。在命題中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力爭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提高和發展。難易比例的分布:容易題約占50%(約35分);中等題約占30%(約21分);較難題約占20%(約14分)。
2.準確性、科學性
命題員入圍后,由計算機隨機抽調三套試題,根據哈爾濱市中考領導小組的精神,結合市教研員命題備忘錄,命出一套化學試題。為了保證試題的準確性,對每道題都認真填寫了命題雙向細目表,對于每個知識點都落實到×章×節×頁,同時記好備忘錄。為了確保試題的科學性,要求每一道試題在大綱、教材、考試說明題庫中都有根據,問題明確、清楚,文字簡明、嚴謹,圖示清晰、準確、規范,內容無知識性錯誤,答案沒有爭議,難易適度。例如試卷中第一題,初稿為“下列燃料最理想的是”,為了創設一定的情景和增強試題的嚴謹性,經推敲改為“從人類生存環境和未來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考慮,在未來下列燃料最理想的是”。再例如53題物質推斷,初稿為“下圖中物質均為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后經推敲,又補充為“微溶物質不考慮”。
3.導向性
中考命題要發揮其在推進素質教育及新一輪課程改革實踐中的導向作用。試題應嚴格遵照大綱的要求,尊重教材,做到每一道題都有出處。不回避重點知識,不出偏題、怪題,不出繁雜計算題,考查的各個知識點分布基本與教學時數相當,有利于指導課堂教學,糾正學校在教學中盲目撥高的做法。加強對化學實驗的考查,引導教師重視實驗教學。例如第48題,讓學生通過所學燃料條件的知識結合自己生活實際,給存放生產易燃易爆物的工廠提安全防火的合理建議。再如49題,讓學生猜想實驗探究問題,符合中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同時考查了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獲取信息和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促進學生對科學研究產生興趣和信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綜合性
(1)密切聯系生活、生產、社會,學以致用。試卷中1、5、6、8、12、13、14、48、50、51、52等題均與生活、生產實際相聯系,共11小題,共占總題量的44%。其中涉及到“能源”、“滅火器”、“室內污染物”、“鉛筆芯”、“蘇丹紅一號”、“雕牌洗衣皂”、“陳醋”、“葡萄”、“雞蛋”、“柑橘”、“消防安全知識”、“元素與人體健康”、“鐵生銹”等生活常識。這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起到導向作用。
(2)試題中48、52等題涉及到物理課中壓強、浮力等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從單一學科問題向學科間知識綜合、應用方向發展。
(3)試卷中1、2、5、10、11、12、15、46,51、52等題涉及學科內綜合。第46題從微觀角度去認識化學反應實質,將宏、微觀間變化有機聯系在一起。第51題將第二章和第五章知識相結合,考查學生綜合設計實驗的能力。
5.區分性
在考查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也要有一定的梯度,在重點知識方面,增加靈活多變的題型和有梯度的問題,使學生的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揮。為了有利于高一級學校選拔人材,2005年中考命題領導小組確定今年命題難度與2004年中考難度持平,不高于2005年市模擬卷難度。試題的命題原則:容易題、中檔題,難題分值的比為5:3:2。其中,較難題有3(2)、47(2)、50(1)、51(1)、53(3)、54(2)、55(2),共12分,其中第53題物質推斷,藍色沉淀D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答上,溶液丙中含有溶質的化學式只有一部分學生能答上,無色溶液甲中最多可能有幾種組成,只有學習較好的學生才能答出。此題在問題的設置上有一定的梯度,能較好區分出學生的層次。第54題天平題有一定的運算技巧,解題方法多樣,較好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很快能得出正確答案,多數學生如果采用常規解法消耗時間較多。
6.時代性
試卷1、6、12、13、14、48等題,使學生從化學角度去認識科學、技術、社會和生活等方面的有關問題,了解化學制品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懂得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去治理環境污染,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化學資源,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這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的基礎性和啟蒙性。例如第13題考查生活中常見物質的PH;第14題考查元素鉛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7.41新性
要鮮活就要創新,要有時代的氣息就要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出好題、出新題,才能保證公平。如12題為情景性創新,從社會熱點和新聞報道中體現化學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再如52(2)題,為專利創新,將溶解度、化學反應的熱現象、溶質質量分數與物理的浮力知識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同時第二問設置有一定的開放性,也考查了對第一問的判斷依據。
三、卷面分析
1.取得的成績
(1)選擇題2、4、5、6、13、14、15學生普遍答得很好。其中6、14、15題的得分率達到了95%以上,2、5、13題得分率也達到了90%l:2_k。說明對于這些知識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講解到位,訓練到位,因而學生掌握理解的也很好。
(2)第48題開放思考題,得分率達到了80%。說明教師在教學中注意了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的聯系,重視了與新課程的接軌,使學生能很好的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3)第51題實驗設計題,得分率達到了75%。此題考查了學生設計實驗和平時動手做實驗的能力。從學生答題情況看,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等方面知識掌握得都很好。說明目前大多數學校和教師都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存在問題
(1)選擇題第8題,得分率僅為40%。造成得分率低的原因可能是教師在教學中講解的不到位,只強調了工業酒精中含有有毒的甲醇,對人體有害,并沒有重點提到工業酒精的主要成分含96%的酒精。造成對學生的誤導,因而此題的得分率較低。
(2)技巧計算第54題,得分率為40%。大多數學生錯在計算加入物質的質量上,將“Mg1.2g”答成“Mg21.6g”原因是學生沒審題。我們在平時的訓練題中往往強調加入兩種物質質量相等。酸足量使學生思維定式,大多數學生沒有注意到題中要求“兩燒杯中的物質均恰好完全反應”這一條件,并且將游碼的1.8g當成Mg與酸反應放出的氫氣質量,以此來求Mg的質量,若這樣計算,結果就為21.6g。學生在技巧計算方面的訓練還有所欠缺。
(3)推斷題第53題,得分率為51%。學生主要在第三問上丟分嚴重。一是大多數學生對酸、堿、鹽這部分內容掌握得不熟練;二是學生考慮的溶液組成缺項或多項,對一些陰陽離子的判斷不夠準確;三是學生對酸、堿、鹽這部分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3.基本實現事先預測的結果
如:拉檔題第53、54題。第53題的第三問“2分”,第54題填寫加入物質及其質量“1分”,將學習成績占優勢的學生選拔出來,體現了本套試卷具有較好的區分性和選拔。
四、教學中存在問題及相應對策
1.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對于元素符號書寫的規范性強調不夠,造成部分學生元素符號書寫不規范
例如:將“Cu”寫成“Ca”或“Cv”;將“Mg”寫成“mg”;將“Fe”寫成“Te”;字母“C”、“1”的大小寫不分。建議教師在今后教學中,嚴格規范學生對元素符號的書寫。
2.4;6學計算中比例式的書寫不規范
例如:將“162.5/107=x/1O.7g”寫成“162.5/107=xg/10.7”或“162.5/107=x/10.79”或相對分子質量計算錯誤。建議教師在今后教學及考前輔導中,注意強調學生書寫的規范性,加強對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
3.學生對教材中需要了解的知識和生活中與化學相關的生活常識掌握不夠好
例如:第8題中學生對工業酒精主要成分了解不夠準確。
4.對于部分習題,教師平時教學中對學生訓練不到位
例如:第50題信息處理題,學生失分率較高,主要表現是:(1)學生對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概念混淆;(2)學生思考問題不全面。
五、對今后教學的啟示
1.注重研究教材,加強雙基訓練
從試卷看,在整體構思與具體題目的設計上,起點適當,題量適中,難易適度,把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理念,體現了初中化學的基礎性和啟蒙性。因此在教學中要圍繞教材,加強“雙基”的訓練,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2.關注課程標準,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已滲透到中考化學試題中。因此在這種新舊教材相互交替、觀念相互碰撞的轉折時期,更應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把握時代的脈搏,多引導學生參加生活環境、社會現實、經濟建設等各個方面,從中提煉出有社會價值的應用背景,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關注中考試題的改革,充分把握其導向作用
對科學探究、開放思考、比較分析等題型,建議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以學生為本,結合課標,關注生活,加強學生的發散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編輯/張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