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學生學習諸學科中的基礎學科之一。較為全面、系統地掌握一些數學常識,對學生將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起著奠基作用。在數學課的教學中,有計劃、有重點、有目的地穿插、引申、講解或滲透一些中國古代數學淵源的歷史和突出的成就以及對人類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做,既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中創新精神的培養和以實踐能力的提高為目的的思想。
筆者在數學課的執教中,根據學生年級、班級特點,恰當地引入一些中國數學史中的突出成就,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動機,鼓勵學生奮發向上,增強學習興趣,培養愛國情操,促進創新意識的提高,收效頗佳。
一、利用章節復習,引入我國數學史成就,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完“有理數”加、減法運算這一部分內容進行階段復習時,在教材基礎上,提出“負數”早在公元一世紀東漢初期編著的《九章算術》中就已出現,書中有正、負數加、減法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唐、宋兩代《九章算術》都由國家明令定為數學教科書。北宋時,還曾由政府組織刊刻印刷(1084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數學書,朝鮮和日本也曾拿它作為教科書。它是舉世公認的古典數學名著之一。
學生了解了這些,會產生自豪感和成就感,進而增加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興趣。 “負數”引入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但學生由于興趣的增強,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就為解決這一困難增添了原動力。楊振寧博士說過“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梢姡d趣是戰勝困難的力量源泉、成功的先導。一個人的創造性成果,無一不是在他對所探索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情況下創設產生的。我們在教學時,要用興趣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
二、利用解題過程,引入我國數學史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數學學科中,符號“∵、“∴”、“∴”、“∞”等,專用名詞:“微分”、“積分”、“函數”、“法線”、“漸近線”等,根據教學需要隨時向學生介紹。這些都是清代著名的科學家、數學家李善蘭首創的。這些符號和名詞,明了、方便,使書寫簡捷,層次清晰。他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以圖“科學救國”,在中國引入西方文明,使我國能“算學明”、“制器精”,使中國也能威震海外,受他人敬重。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教育。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不但要有豐富的文化科學知識,而且還要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素質。學生學習了這些,便會逐步懂得愛國主義是我們做好各項事情的根基,前人已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三、利用新課導語,引入我國數學史成就,培養學生歷史使命感
在學習“圓”一章時,首節開始,我就用“圓,一中同長也”,問同學們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學生答完后,又問:“圓周率是圓中哪兩個量的比值?”學生很容易答出。接著:“誰能說出圓周率的一些近似值?”多數學生說出小數點后6位準確值,有的還說出約率、密率,少數學生能說出小數點后十多位數。伴隨著談話,學生會自然產生對祖沖之對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的敬慕之情?!斑€有一位偉大的古人,他求得的圓周率π=3.1416,是世界第一人。就是現在,我們有時仍在用這個數值,同學們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我國三國時期的大數學家——劉徽。”學生了解了圓周率的發展歷史過程,豐富了數學學習體驗,又會油然產生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數學課上,將相關的中國數學歷史成就恰當地融人課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習內涵,擴充了知識面,又會自然而然地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提高,收到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時也使數學的教學質量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近幾年,王英強、楚宏亮等幾十名高中生榮獲國家數學奧賽二等獎。初四學生馬天甲發明的“游藝智力棋”,獲黑龍江省第八屆青少年發明大賽二等獎。她發明的適用于在氣溫較低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們穿著的“電熱馬甲”,獲得了國家專利,同時又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保護。這里要特別指出一個事實,吳文俊院士正是由于受到中國古代數學構造性、計算性與機械化的觸發,結合自身幾十年來在數學研究道路上探索實踐的回顧與分析,終于形成了數學機械化的思想。這一偉大思想的誕生主要就是源于中國古代數學的認知維度效果。
誠然,我國數學的歷史中,在某些分支或領域,在某個時期或階段,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學生了解一些中國數學發展史乃至中國科學史,會比較,會鑒別,找出差距,激勵自己勤奮學習,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也有近百年的屈辱血淚,了解曾經的輝煌,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過去的屈辱,更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縱覽中學數學教材,其中許多內容包含著既豐富又寓意深遠的思想教育素材,中國古代數學史、突出的成就、發明發現就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教師在數學科的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數學教學實現思想教育與知識教育的有機統一。
(作者單位:青岡縣教育學會)
編輯/張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