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合作學習,即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合作學習中,既可以解決學習中所共同感到的疑難問題,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集體觀念、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既能傾聽他人所發表的各種見解,又能提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同時也訓練了個人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合作學習都起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正確地操作合作學習,使之恰當地應用于教學之中呢?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體會,就以下幾個環節談一下自己的看法,以其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明確合作學習目標
明確合作學習目標是合作學習中重要的一環,它要求教師要正確確立合作學習學什么,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對所要學的內容達到一個怎樣的認知程度。因此,首先要確立具有定向性、激勵性和評價性作用的目標,抓住學習內容的重難點,切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明了合作探究的核心。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調動思維,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同時,選擇討論內容既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于復雜。過于簡單,學生無需討論就一目了然,易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浪費了教學時間;過于復雜,學生摸不著頭緒,老虎吃天,無從下口,則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所以選擇的問題一定要適度,使學生只有經過認真思索、相互研究,才能拿出一個比較合理而恰當的解答,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合作學習的良好效應。如學習《海燕》一文,要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總結文章的主題,就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品味自己喜歡的語句或段落,然后再引導學生自由分組,圍繞課文的描寫展開討論。學生很快便會找出故鄉小燕子和海上小燕子的不同外形特征,經過討論,學生體會到作者借眼前的海燕寄托了自己對故鄉小燕子和故鄉生活的濃郁情思,表達了作者對故鄉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二、把握合作學習時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把握好合作學習的時機,才能使其收到所期望的最佳效果。這一時機一旦出現,教師就要立刻抓住,決不能放過。那么,什么樣的情況下才是最佳時機呢?我們認為應是學生對某一知識或問題迷惑不解的之時,陷于一種苦求而不得之際,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合作學習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更多的時候,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和營造時機及氛圍。這種時機及氛圍的創設與營造,關鍵在于教師所設置的問題。如一位青年教師在講授《陌上桑》時,在指導學生朗讀和敘述故事后,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那么多人被羅敷的美貌吸引了,如果你在場,你會怎么做?“使君”向羅敷求婚,如果你是羅敷,你會怎么對待“使君”?這樣將全班學生分成男生、女生兩大組,各討論一個問題。由于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注重了學生的主觀意愿和創新意識的表達,所以引發學生極大的興趣,甚至連平時最寡言少語的學生也發言了,課堂討論十分熱烈。估且不管討論的結果怎樣,就單從合作學習時機上,教師的把握是十分恰當的。
三、恰當合理搭建小組
合作學習通常情況下都是把全班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學生在小組中完成互助性學習,小組成員的優化組合是合作學習收效大小的關鍵。在小組搭建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性別差異、思維差異和動手能力差異,進行優化小組組合,形成互補型合作體,以便發揮小組各成員的個性特長。通常情況下,搭建的合作學習小組有同桌合作學習,四到五人合作學習,班級排次小組合作學習三種形式。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相互合作精神,又能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小組的形成應動態組合,不使學生固定在某一個組內,使學生不斷有新鮮感,不斷接受更多同學的觀點和影響,也可以打破組內長期形成的某種“態勢”;即有些學生始終在組內起控制性的作用,其他學生則處于從屬的地位。給每一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在原有的基礎上的最好的發展,這樣才能使合作學習發揮它應有的效用,實現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進步,在合作中增強素質。
四、創設人人展示機會
合作學習小組的目的是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都能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個人權利。只有激發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責任意識,才能在共同學習中加強自身的實際能力。
在新課改后的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學,才能學得好。”只有滿足每個學生對歸屬感和影響力的需要,他們才會感到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會愿意學,才會學得好。尤其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每個人都有大量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傾聽他人意見。教師要特別關注那些學困生,為他們更多地創造發言的機會,避免學優生的“包場”現象。要形成良好的養成教育,讓學生學會傾聽,特別是學優生更應注意傾聽,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充分體現合作學習的互助性。
合作學習切忌教師事前導演,將討論的問題做充分安排。你說啥,他說啥,學生成了演員,教師怎么導,學生就怎么演。尤其是在一些公開課的課堂,此種現象尤為突出,失去了合作學習應起的作用和價值。要使學生圍繞提出的問題,真正各抒己見,甚至爭論起來,不能擔心爭論會干擾教師的思路,乃至無法圓場。這需要教師的責任和應變能力,這也是對我們老師的一個鍛煉過程。只有爭論起來,學生真正地調動了各自的思維,才是好課堂,才能有真正的收效。
五、提供充分時間保障
合作學習需要一定的討論時間,時間的長短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如討論內容的難易度,學生討論的興趣,實際討論的效果等等。不同的問題,討論的時間也就不同。討論就必須把問題研究透徹,找出準確的答案。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做下步進行內容的思想準備,一方面要深入各學習小組中進行巡視,及時掌握各組討論情況,有時見好就收,有時學生討論興致正濃,或問題應該解決還沒能及時解決,有必要把原定的時間延長。總之,為更好地給合作學習提供時間,教師在安排教學環節時,就要做到環環緊扣,在其他環節能省時間就盡量節省。
在以前的實踐中,我們的教師往往不管什么樣的問題,都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有的竟只給幾秒鐘的時間,還未等學生全部進入狀態,討論就結束了。這樣的討論,只能是走過場,收不到實效,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可言。
六、避免討論過多過泛
一提到合作學習,很多教師總是認為提出若干問題讓學生討論即可,所以往往是出現一個問題,不管其是否有討論的必要和價值,都布置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甚至出現一節課連續多個討論的場面,打亂了清晰的教學思路,造成教學時間的無謂浪費。討論都應是有一定難度,必須經過學生的討論才能解決的問題,或是學生在學習中容易混淆的問題,通過討論,使學生加深印象,便于攻克難點,掌握重點。因此,在課堂教學時要避免討論過多、過泛。討論的內容過多、過泛,就很難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很難把握重點知識。有許多問題,絕大數學生完全可以自主解決,或教師進行群體點撥,學生即能理解。這類問題就沒有必要再通過合作學習進行討論解決。故而,我們認為,在一節課的教學中,討論的次數應為一、二次為宜,最多不能超過三次,這樣才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脈絡的把握,不至走向偏激。
七、建立有效評價機制
合作學習是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在進行合作學習的評價過程中,教師既要考慮鼓勵各組的集體意識,又要獎勵在合作學習中各類突出的學生個體。對于各小組的評價,總體上可采用積分制的辦法,具體落實要根據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而確立,如游戲、競賽、測試等各種途徑。獎勵個體,可根據學生在小組內所起的作用及表現而確定,項目可適當設立得多一些,以便讓更多的學生受到獎勵,激發自信心和學習熱情。如,積極發言獎、好點子獎、勇氣獎、思路新穎獎等等。
(作者單位:望奎縣教師進修校科研所)
編輯/李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