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讀懂全文,注重對文言字詞的積累與運用。
2.體察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培養對人物的分析能力。
3.從人物身上吸取到個人成長的養料,鼓勵學生多角度從文中得到啟示。
二 、教學方式:
用“多維互動”、“生命對話”的教學理念及行為組織、參與并指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
三、教學過程
1.入境發問。
教師口述勸學的故事,創設情境,學生針對勸學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問。如下: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古代有一個人,去勸另一個人讀書,偏偏他要去勸的這個人是一個依靠無數次的浴血拼殺而獲得提升的武將,而且是一個極不喜歡讀書、一提起讀書就頭痛的武將。面對這樣一個勸學的故事,你有什么疑問嗎?
這里發問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誘發學生學習興趣,要真誠地面對學生的發問,機智地處理學生的問題,將學生的問題整合為有序、有機的“資源”,實在地納入整節課的學習中。
2.文意釋難(第一次合作)。
(1)自主讀課文。
(2)分工解讀文意。
全文有兩個對話的場面,左邊的同學合力譯讀第一個場面,右邊的同學合力譯讀第二個場面。要注意:一讀懂文章寫的內容,二你是怎么讀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三你還有什么問題?有疑問的可以問老師。
學生小組合作譯讀,教師巡回參與。相機點撥學生,指導學生運用已學的文言知識來解決這里的問題。
(3)交流共享。交流共享的目的是讓全班學生讀懂內容。
3.賞文解“疑”(第二次合作)。
(1)齊讀課文。
(2)明確已解及未解的“疑問”。
課前學生提出的疑問中哪些是通過譯讀已經解決了的,答案是什么?哪些是通過譯讀還沒有解決的,答案又是什么?
(3)小組討論未解決的疑問。
(4)全班交流解決。
此部分內容要求教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要能迅速針對學生的發言作出反應,引導學生集中大家的智慧將所提的疑問予以解決。同時,鼓勵學生依托文本發表自己的見解。相機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收獲。
當然,教師可以做一些事前的設想,如考慮到學生最難解決的問題可能是:孫權和呂蒙在勸與被勸的過程中是怎樣想的?
4.體驗對話(第三次合作)。
有一部分體校的學生,他們刻苦訓練,一心想著在全國運動會、亞運會、奧運會上拿冠軍,可提起學習語數外等文化課來,就沒興趣,請你們來勸一勸,讓他們也學起來。2~4人為一小組,共同研究出一份自己認為最好的答案。
(本文選自初中語文教學網)
編輯/李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