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中《化學》第一冊。)
一、教材分析
1.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對于分子的認識,是學生從宏觀步入微觀的第一步,是聯(lián)系微觀與宏觀世界的重要紐帶,也是進一步學習原子、元素、化學式等基本概念乃至今后學習化學不可缺少的基礎和前提。教師能否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關鍵是如何能讓學生通過宏觀現(xiàn)象過程和方法:
說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和分子運動有關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能提出問題,并初步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探索解釋問題的依據(jù),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從微觀世界的角度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初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認識,樹立勤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實踐的科學精神。
3.重點和難點
重點:分子概念的建立以及分子行為的微觀想像的形成。
難點:建立微觀世界的表象,并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
二、教學流程設計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課題
課前噴灑香水,使學生聞到淡淡的香味。
導入: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歷程中,人們長期在思索著一個問題——彤形色色的物質世界到底是由什么構成的,同學們想過這一問題嗎?今天就讓我們共來想像微觀變化的本質,在頭腦中建立起來微觀世界的表象,以此來構建知識并賦予經驗及意義。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了解分子的性質,理解分子的概念;運用分子的觀點區(qū)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并能解釋某些日常現(xiàn)象;在教師引導下設計和完成簡單的實驗。同走進微觀世界,來研究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分子。(板書課題。)
2.提出問題,主動探究
提出問題:有幾位同學的嗅覺很好,聞到了一股香水的氣味。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多媒體演示微觀粒子的狀態(tài)。啟發(fā)學生發(fā)散思維,形成問題。讓學生想像微觀粒子的狀態(tài):分子小、有間隔、不斷運動。)
問題1:如何證明分子在不斷地運動?(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活動探究:學生分組實驗——水的沸騰、向水中滴墨水。組織學生交流并描述現(xiàn)象,分析原因。說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現(xiàn)象也能說明分子是不斷運動的。(這些現(xiàn)象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卻往往是視而不見的。通過這些簡單而有趣的實驗,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語言描述能力,以及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
演示:燒杯中的溶液為什么會變紅。學生分析原因,教師不急于給出答案,另取酚酞試液并向其中滴加少量氨水,觀察顏色變化,然后讓一名同學上前聞一聞濃氨水的氣味,找出問題的答案。(學生經歷驚訝。分析到最后明白了道理,體會到了科學研究的正確方法。)
問題2:熱脹冷縮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它說明了什么?
活動探究:學生分組實驗——酒精與水混合、方糖溶于水。(可以利用一升黃豆和一升小米混合小于兩升進行類比,分析1+1≠2的原因。 )
觀察教材中掃描隧道顯微鏡下苯分子的圖片。(讓學生通過放大幾十萬倍之后分子的圖片觀察分子的真實面貌,并從每一個苯分子似是而非的圖片中體會分子不斷運動的性質。)
得出結論——分子很小,分子間有間隔,分子不斷運動。(從而建立起完整的微觀想像表象。)
3。深入分析,形成概念
問題:水變成水蒸氣,碘的升華和凝華都是什么變化?為什么?硫的燃燒,碳的燃燒都是什么變化?為什么?
多媒體演示碘的升華和凝華、硫的燃燒的微觀變化。
(通過學生分析和多媒體直觀的演示,既復習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qū)別,又從微觀的角度找到了兩種變化的根本原因,由宏觀到微觀,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入。)
問題: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fā)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沒有變化,物質沒有改變,他的化學性質是否改變;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發(fā)生變化,物質發(fā)生了改變,其化學性質是否改變。(抓住概念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使分子與物質的化學性質建立了聯(lián)系,學生自然能分析并形成最后的概念。)
得出結論——分子是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問。
4.拓展鞏固,發(fā)展能力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問答以下問題: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為什么會聞到暗香?(從生活中體會分子的狀態(tài),運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現(xiàn)象。)
▲分子是否是最小粒子?分子能否再分。(分析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準確把握概念。)
▲如何從分子的觀點來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體現(xiàn)了概念的階段性和發(fā)展性,加深對“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認識。)
5、歸納總結,體會評價
讓學生談收獲,教師予以評價。(相信學生在經歷了豐富的想像之后,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表達對世界的認識、)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呼蘭分院附屬實驗學校)
編輯/張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