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票據共同出票簽章在票據實務中是常見的一種情形,而我國票據法對此并未做出明確的規定,我們如何認定它的性質?本文試圖探討把共同出票簽章理解為共同出票的該當性,并對共同出票的法律效力作了粗淺的討論。
關鍵詞:共同出票簽章共同出票該當性法律效力
眾所周知,票據出票要求出票人簽章,票據出票簽章是絕對記載事項,由此確定票據債務人。但我國《票據法》并沒有對出票的人數作出規定,只明確了簽章的有效形式。票據實務中,以一人出票為常規,也就是在出票處簽章的是一個自然人或一個法人。但是大量的非常規簽章同時并存,比如兩個以上的自然人、法人同時簽章,還有一種是自然人的簽章在前,法人的印章在后。對于這些共同簽章形式的效力如何理解?我國的票據法和司法解釋均未對此作出明確的規范。本文僅以出票為例對共同簽章的法律效力進行探討。
一、對共同出票簽章的兩種觀點
一是肯定說。認為票據可以由多人共同簽發。參與共同簽發的每一個出票人,都應當由自己或經由代理人在票據上簽章。共同簽章之人為共同出票人,對票據債務承負連帶責任。票據債權人可以對共同出票人中的一人或數人,同時或先后就票據金額的全部或一部分行使權利。至于共同出票人之間的關系,可以由他們自身進行約定,但內部關系的約定,不能用來對抗外部的第三人。
另一是否定說。認為共同出票并不具有合法性,可以把共同簽章人之間的關系理解為保證和被保證的關系。該說解釋,把二人以上共同簽章理解為共同出票,對持票人較為有利,對出票人之間來說也較為公平,但在理論上卻存在著缺陷。票據行為屬民事行為,當二人以上共同出票簽章,共同簽章人負連帶義務時,依民法連帶之債的理論,債權人對連帶債務人中的一人提出的請求對其他連帶債務人也同樣有效。依此理論,持票人向其中任何一個簽章人出示票據請求付款時,即使沒有向其他簽章人出示票據,該其他簽章人也將負擔票據債務,這樣就違反了票據的出示證券性。而且對于其中一人的時效中斷對其他人也產生時效中斷的效力,這違反了票據時效中斷的相對性。所以認為“將二人以上出票簽章解釋為共同出票,在適用上有著難以逾越的障礙”。認為在我國票據實務中,一般不認二人以上的共同出票,以一人單獨出票為常規。日本學者小橋一郎先生也否定共同出票。
筆者傾向于對共同出票的肯定理解,如果共同出票簽章并沒有明示保證,那么只能把共同簽章人理解為共同出票人。
二、共同出票的該當性
1. 共同出票的合理性
把共同出票簽章視作共同出票,我國的《票據法》及相關的法律都沒有對共同出票的法律效力做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那么,根據法律沒有禁止的也就是法律所允許的原則,我們就沒有理由認為共同出票是無效的,否定共同出票的效力沒有法律根據。
票據行為是民法上的法律行為的一種,所以票據行為應符合民法上對民事法律行為規定的基本要件,同時,票據行為是一種特殊的民事法律行為,因此,必須符合票據法的特別規定。共同出票如果符合票據行為的基本要件,從票據行為這一個角度來講,就應該是有效的。民事法律行為的基本要件適用于票據行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為民事行為能力,在票據法中即為票據行為能力;二為意思表示真實。也就是說,只要行為人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并且其意思表示真實,那么其民事行為即為有效,而不問這一行為或這一真實意思是由一人或多人做出。共同出票作為多個民事主體為共同的真實的簽章意思表示完全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要件。
從出票的定義看,我們不難發現,出票是指出票人簽發票據并將其交付給收款人的票據行為(《票據法》第20條)。這個定義至少向我們傳達了兩個信息:首先,出票是一種票據法律行為。出票,是票據法律關系得以發生的法律事實,出票人依據票據法,做成票據并交付與收款人,在出票人和收款人之間便發生了票據權利義務,因此,出票屬票據法律行為。其次,出票由做成票據和向收款人交付票據兩種行為構成。可見,在這兩個信息中,出票本身只是出票人通過這一法律行為為自己設定了義務,至于出票人由一個或多數組成,并不影響出票的效力。共同出票人通過共同的出票行為為自己設定義務,并不違反出票的含義,把共同簽章理解成共同出票的一種并不違反票據法的規定。相反,共同持票因符合票據行為的出票理論,而使其確立基礎具有合理性。
(二)共同出票的公平性和適法性
把共同簽章視作共同出票,主要原因不僅僅在于共同出票的合理性,而是因為共同出票的理解比保證無論從保護持票人利益還是票據法的立法原意來看都更具公平性和適法性。
票據的文義記載性決定了持票人在看到出票處的共同簽章后,就會按照常識認為既然沒有法律規定的“保證”字樣,就排除了第一簽章人為出票人,其他簽章人為保證人的可能性,在出票欄簽章的屬于當然的出票人。持票人根據文義性原則無須去過問共同簽章人之間的關系,即使實際上共同簽章人之間是真正的保證與被保證的關系,根據票據的字面記載,也只能理解為共同出票,票據的文義性和無因性指引我們把共同簽章理解為共同出票。
在共同出票關系中,持票人對于其中任何一人的權利存在,對于其他人的權利因時效喪失請求權時,可以向該一人提出支付請求,持票人的利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支付票據金額的其中一人,可以根據共同出票人之間的基礎關系,取得民法上的求償權。但如果共同簽章人之間是出票與保證的關系,對于出票人權利因時效消滅,對保證人的權利也就消滅了。對于持票人來講,顯然共同出票關系比保證關系更有利。
共同出票關系更有利于保證銀行的支付能力。在銀行參與支付結算時,當第一簽章人取消交易或存款不足時,并不會影響銀行的支付義務。在共同出票的關系下,支付銀行只要與其他簽章者有即席交易、有資金就可以向其他簽章人戶頭上提取資金。如果是出票與保證關系,即使出票人存款不足,也不能從保證人的戶頭上提款,銀行只能拒絕承兌或拒絕付款。對于持票人來說,顯然前者更加有益。甚至認為共同出票具有更強的融資功能,以為數個出票人的存在,使得債務履行的可能性極大地擴張,它起到了比保證更為強烈的作用。
(三)共同出票的價值取向的妥當性
從票據法的立法宗旨看,票據立法的宗旨可以概括為“便捷、安全”,這也是票據法的價值之一。其中便捷是指票據立法應當盡其所能地加以規定,使各種票據行為和票據權利的行使、保全、保護行為方便、迅速,促使人們喜好票據,實現票據的流通功能。所以當支付銀行從共同出票人的其中一人賬戶上支付不足時,可以便捷地從其他出票人賬戶劃取資金,而不必先有銀行做成拒絕支付或拒絕承兌文書,再由持票人向保證人請求權利。這種理解違背了票據法“便捷”的立法宗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對票據的信賴。而這里的“安全”指的是“票據立法應當盡其所能地保障票據受讓人(即持票人)安全地享有票據權利,實現票據權利,獲得票面金額”。在票據關系中,持票人雖為權利人,但在其仍為持票人時,他的權利并未真正實現,換言之,他并未因票據得到現實的權利。而出票人一般都因出票而獲得利益,相對尚待取得票據金額的持票人來說,出票人處于有利地位,票據上記載的付款人若拒絕承兌或拒絕付款,持票人的票據權利便有受侵害的可能。在背書轉讓票據的場合,背書人與出票人同樣比持票人地位有利。為防止持票人權利受到侵害,就要對持票人給予特殊保護,對出票人、背書人等票據債務人作嚴格的法律要求。唯有這樣,才能使票據具備安全性,使人們敢于放心地使用票據。因此,共同出票的價值取向具有妥當性。
綜上所述,把共同出票簽章理解為共同出票顯然比理解為保證更有利于持票人,而且并未因此對簽章人帶來權益的損害。那么根據立法精神理解共同簽章即是合乎情理的了。
三、共同出票的法律效力
(一)共同出票簽章的形式及效力
共同出票即二人以上共同為出票行為,出票人即為復數,而這里的二人以上,有三種情況:一為二人以上的自然人;二為一個以上的自然人和一個以上的法人或單位;三為二個以上的法人共同出票。只要在共同出票時簽章人的簽章形式符合法律規定,該共同出票就產生票據法上的效力,共同出票人共同承擔票據責任。
(二)持票人與共同出票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票據出票上的共同簽章者視為共同出票人,他們是票據的最終債務人,與票據的持票人之間形成債權債務關系。
持票人如何向共同出票人主張票據權利?是向其中一個出票人或是幾個亦或全部?由于我國沒有明文規定共同出票,所以也就沒有明確的法律規范,但我們可以參照相關法條推出結論。《票據法》第68條第2款規定:“持票人可以不按照匯票債務人的先后順序,對其中任何一人、數人或者全體行使追索權。”第3款規定:“持票人對匯票債務人的一人或數人已經進行追索的,對其他匯票債務人仍可以行使追索權。”這兩個規定,立法者的原意在于最大程度地保障持票人的利益,而持票人之所以可以選擇債務人,可以在一次追索權未獲實現后再次對其他債務人行使追索權,其原因在于相對于持票人來說,其他人都是債務人,都有義務對債權人即持票人清償債務,所以持票人可以對共同出票的任何一人、數人或全體行使追索權,請求票據權利。
但是,共同出票人與其他的債務人仍然存在著區別。持票人的前手或保證人或其他簽章人(除出票人外)在清償了票據債務后取得票據,從而轉化為票據債權人,對其他債務人行使追索權。可是出票人是票據的最終債務人,出票人如果向持票人支付了票據金額,票據權利即歸于消滅,該票據退出流通。履行票據債務者不能持該票據向其他出票人行使再追索權,而是就連帶責任獲得民法上的請求權,履行票據債務人成為其他共同出票人的債權人。
持票人在實際行使票據權利過程中,只要向其中一出票人出示票據,其實就完成了向所有出票人主張權利的過程,而無須向每一個出票人出示票據。因為共同出票人不過是出票人的復數形式而已,其并不改變出票的本質。票據的出示證券性是針對不同票據行為的票據債務人而言的,共同出票人完成的是同一出票行為,他們對外代表的是一個整體,他們的共同簽章只做出了一個意思表示。根據民法連帶之債的理論,債權人對連帶債務中的一人提出的請求對其他債務人也同樣有效。所以,持票人向其中任何一個簽章人出示票據請求付款時,即使沒有向其他簽章人出示票據,也視為向共同出票人即出票人出示票據,該其他簽章人也將負擔票據債務。該被出示證券的簽章人有義務向其他簽章人陳述事實,并通知他們共同履行債務。每一共同出票人的行為效力及于全部出票人。因為共同出票人內部的關系是非票據關系,可視為原因關系,而票據的無因性原則決定共同出票人之間的約定及他們的違約或怠于履行義務并不能對抗第三人,即持票人。票據無因性證明產生票據關系、引起票據行為的實質原因從票據行為中抽離,其不構成票據行為的自身內容,當形成票據債權債務關系時,原則上,票據債務人不得以基礎關系所生之抗辯事由對票據債權的行使。所以持票人只要向其中一人出示票據,即使其他簽章人未被出示票據,其他簽章人的連帶責任也無可推卸。
四、共同出票的未來展望
票據法設立的前提是市場經濟的發達,而票據法的實施助長了票據流通、發揮票據功能的設立宗旨,又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在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眾多的經濟主體使用票據進行經濟活動,經濟主體已經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所以票據出票也不僅局限于單一的自然人或法人,出票人數不拘泥于單數形式,出票者完全可能是多數的經濟合伙人。這種背景下,共同出票勢必成為出票的常見形態。
[參考文獻]
[1]鄭孟狀.票據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第89頁.
[2]梁宇賢.票據法新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第45頁.
[3]趙新華.票據法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第98頁.
[4]、[5]劉心穩.票據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頁,第44頁.
[6]夏林林.對票據無因性原則法律適用的思考, 載民商法學.人大復印資料,2004年第5期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