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縣域經濟的基礎。而西安市農業國際化的現狀與相關城市比較還有很大差距。西安市政府必須采取優化出口品種、壯大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標準化水平、健全信息網絡和組織機構等對策,全面推進農業的國際化,才能壯大縣域經濟。
關鍵詞:西安市政府農業國際化 對策
一、西安市政府推進農業國際化的意義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縣域經濟的基礎。隨著我國與世界貿易的進一步加深,國外的農產品將更多地進入我國,作為西部商貿中心的西安,將首當其沖地受到外國農產品的沖擊,西安的農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只有認真做大做強西安市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使其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不僅能站穩和擴大市內、國內市場,進軍國際市場,而且還可壯大縣域經濟實力。
二、西安市農業國際化與相關城市的差距
西安市目前能出口農產品品種僅限于蔬菜種子、獼猴桃、石榴、桃等;畜產品有少量的牛肉、豬肉和乳制品、蜂蜜,全市全年出口的農產品不足農產品總量的3%。國外在西安市的農業投資基本沒有,在技術引進方面,西安市雖然開展了一系列的技術交流,也引進了一些新品種,但沒有形成明顯的產業優勢。與沈陽、哈爾濱、濰坊等地相比較,其差距如下:
(一)龍頭企業帶動力弱
西安市共有龍頭企業不足200家,產值超千萬,利稅超百萬的企業不足20家,龍頭企業帶動農戶不足農戶總數的30%。而哈爾濱市龍頭企業達到604家,產值千萬的企業達65家,帶動農戶達43.9%。濰坊龍頭企業已達4000多家,創匯超過千萬美元的達20多家,帶動農戶達70%。
(二)生產規模不大
西安市除獼猴桃和番茄制種外,沒有什么產品在全國和全球范圍內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而濰坊專用糧食連片種植區達100萬畝,瓜菜連片種植區達60萬畝,花卉連片種植區達4萬畝。哈爾濱市有集中連片綠色水稻和玉米基地各100萬畝;20-30萬畝的各類大豆、油料連片基地5個;全市奶牛存欄達32萬頭,出欄肉牛80萬牛,生豬80萬頭,家禽9323萬只,規?;曫B量達到飼養總量的50%。
(三)生產標準化水平低
西安市通過認證的無公害和綠色農產品面積約14萬畝,占總面積的5%;養殖業僅有4家基地通過認證,不足年產量的3%,有機產品為零。濰坊市70%的農產品通過了基地認證,18個品種的農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56個蔬菜品種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26家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認證,4家獲得有機食品認證;全市建起了5個市級和23個區縣級檢測站,1000多個市場和產地檢測點,對全市80%的農產品開展了無公害檢測。
(四)農戶組織程度低,科技水平低,信息落后
西安市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育不充分,農戶的組織程度低;農業科技實力不夠,農業科技引進、推廣機制沒有創新,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低;市場信息和市場建設滯后,對農產品的銷售特別是出口促進作用不明顯。
(五)領導認識不到位
從領導到各級農口干部對農業國際化認識不深刻,研究不到位,也沒有專門的農產品外貿管理機構(濰坊、沈陽市都有此機構),對生產經營者的指導作用發揮不夠;對國外農口企業的招商引資和品種技術引進工作力度不大,生產、經營者對國際農業的認識、國際農產品的標準等也了解不深入。
三、西安市政府推進農業國際化的對策
(一)優化出口品種
1.全面優化農作物品種。根據市場需求變化,通過品種改變和新品種引進開發,促進農產品品種不斷更新換代。對西安市的獼猴桃、櫻桃、葡萄、石榴、相棗、甜瓜、大棚蔬菜花卉,在不斷更新優良品種的同時,擴大種植面積,特別要引進能夠加工的蔬菜、瓜果系列品種,實行規模種植,對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要在壓縮面積的同時,選擇專用品種,例如:選擇強筋小麥、麥片加工小麥、甜玉米、畝產2000公斤飼料玉米等品種,實行區域連片種植。
2.加快發展畜牧水產業。大力發展特種養殖,擴大可出口秦川肉牛、烏雞、薩索肉雞、優質奶牛的生產。對生豬,要全面提高三元化雜交品種的比例,減少和淘汰高脂肪品種數量;對蛋雞,進一步提高品種改良水平和飼養規模和管理技術。搞好畜禽優良品種的繁育推廣,采用先進的養殖技術,加強疫病防治。集中建好臨潼、閻良、高陵10萬頭優質奶牛基地,周至、藍田10萬頭肉?;?,爭取建成高陵千萬羽肉雞生產基地,戶縣、長安500萬羽無公害蛋雞生產基地。
(二)壯大龍頭企業
1.提高龍頭企業帶動力。緊緊圍繞種業、花卉、蔬菜果品畜產品等優勢產業,科學編制和包裝項目,當前重點是選擇蔬菜、果品、肉、蛋等加工項目,吸引和招納國內外企業前來投資和合作,以期盡快擴大龍頭企業數量和規模。在龍頭企業運行中,采取貼息貸款、稅收減免等各種優惠政策,推動“企業+基地+農戶”運作模式的協調發展,通過采取最低保護價收購、訂單生產和生產入股等形式,建立和完善企業與基地、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實現企業基地農戶共贏發展。同時,積極引進農產品營銷組織,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連鎖店,推進農產品市場化,帶動本地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在此過程中,市和各區縣都要選擇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規模的骨干企業作為扶持的重點,在基地建設、原料供應、設備引進和爭取出口權等方面給予扶持和幫助。繼續鼓勵支持城鄉能人和大戶從事農產品加工,特別是抓好吸引外資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利用外貿企業改制之機嫁接西安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充分利用外商和外貿企業銷售渠道,使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2.積極實施名牌戰略。要教育各協會充分認識品牌的重要性和意義,引導他們積極創立品牌。各級農牧、技術監督、工商等部門要加大對農產品品牌審定和評選,對名牌要加大宣傳、保護和扶持力度。積極組織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參加各種名特優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加大產銷聯結,大力發展產銷直掛、連鎖經營、配送銷售、網上交易等現代銷售方式,特別是當前要高度重視連鎖超市農產品的銷售,引導和扶持現有名牌進入連鎖超市,擴大農產品知名度,提高市場占有率。要組織力量加大“秦俑”乳品、“金地”種子、“兆農”牛肉、臨潼石榴、“秦美”獼猴桃、閻良“相棗”、甜瓜、未央二號鮮桃、閻良“蜂蜜”、“畫鄉農”雞蛋等知名品牌的市場開拓力度,首先打入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性大都市,繼而打入國際市場。
(三)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
1.建立健全質量標準體系。一是要組織專家學者根據西安市實際,積極編制有關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藏與各環節的無公害、綠色、有機等方面的標準,解讀標準文本,對重點企業、基地、規模種養大戶開展培訓;鼓勵和幫助企業、協會、基地制定更細的產地生產、加工等環節工作標準守則。二是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如濟南、濰坊等市采用認證費用由國家支付),鼓勵農產品更多通過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認證,加工企業通過ISO9001質量認證。三是建立健全市、區縣、市場產地三級三類(無公害、綠色、有機)質量檢驗檢測機構,逐步加大檢測力度,確保產品質量。
2.認真開展質量監督。一是加大市場抽檢,逐步開展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堅持阻止不合格農產品進入市場。二是加大對出口單位的指導和監督。對重點農產品、農業和外貿管理部門要加強協作,有針對性地制定外貿農產品解讀文本,在此基礎上積極協助企業開展國際質量標準認證工作,力爭使西安市有更多的農產品和加工企業通過國際認證。三是加大對出口生產單位的生產、加工、儲藏、包裝各環節的監督和指導,確保其生產的產品符合國際質量標準,以更優的質量占領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四)提高農民的組織程度
提高農民的組織程度,增強競爭能力。一是充分發揮現有專業服務組織的作用。像鄉鎮農技站、畜牧獸醫站等,它們從自身職能出發,為農民提供技術,通過技物結合,更利用自身的信息靈通條件,可以通過服務有效地組織起廣大農民。二是引導生產、經營組織,與農戶建立進一步密切的合作關系。這些組織通過收購和加工農戶的產品,已與農戶建立了一定的經濟關系。今后要進一步引導這些企業利用訂單合同,生產入股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對農戶的組織,逐步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機制和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經濟共同體。三是發展壯大經濟合作組織的組織程度,一些村、鄉形成了經濟合作社,還有西安市部分區縣鄉鎮供銷合作社,在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農業投入品的同時,也為農戶提供了技術和信息服務、產品收購服務、中介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地組織了農民,應繼續予以引導規范,加強其對農戶的組織程度。四是進一步發展和規范專業協會。西安市已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專業協會,這些協會在技術培訓、統一技術、統一品種、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今后應進一步發展壯大。按照國際慣例,應引導其盡快具備獨立的法人資格,并在市場準入、規范行業行為,協調價格,協調利益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將會更大地促進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五)提高農業科技含量
加快科技體制創新,一方面改革現有的科研、推廣體制,要使科技人員圍繞產業搞科研,深入一線搞推廣,使科技和推廣真正成為產業升級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有科研院所的成果武裝西安市農業,楊凌農科城及西安市有關大學和科研院所有許多生物和食品科研成果和科技人員,我們要充分利用、提高西安市農業科技的裝備水平。三是堅持引進開發并舉。鼓勵各基地園區、農業科研所、龍頭企業從國內外引進適合西安市生產的新品種新技術進行推廣。同時,擇優重點培育具有較高知名度、市場潛力較大的傳統地方特產。
(六)健全信息網絡
農業要市場化、國際化,信息是關鍵。首先盡快在種養基地村部、隊部、重點大戶、規模場、龍頭企業、協會等重點地區建立信息網點,通過這些點將信息予以擴散傳播,逐步全面實施網絡覆蓋;其次各級網絡管理單位,要有針對性地加強信息的編輯發布,要結合本地實際,發布相關政策、行業技術標準、市場供求信息、種養技術等內容,使本地區的網絡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指導意義。最后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網絡開展信息傳遞。目前,遠程農民教育電視網絡,農民教育電視臺、電臺、農業報刊雜志等在西安市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應盡一步發揮利用,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來培訓農民、傳播信息、服務產業。
(七)健全機構
西安市農業國際化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導致許多統籌協調工作無法進行。因此,可借鑒沈陽等市的做法,在農業局內設立農業外事辦,主要職能是協調海關、商檢、種養業等管理部門;統一制定本市的農產品外貿規劃、政策等;承擔相關農業交易、國際展覽、農業技術、產品、設備的引進、招商引資及國際農業政策研究;組織人員開展國際農業技術解讀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