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包頭市利用新的歷史機遇,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終于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全市在綜合經濟實力、城市建設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5年10月,包頭市又與大連、深圳等九個城市一起進入了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的行列,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以上成績的取得標志著包頭市的發展進入了一個較高階段,同時,它也對包頭市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所應選擇的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內蒙古最大的工業城市,包頭市如何面對當今世界日益嚴重的能源危機和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挑戰,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矛盾?如何打造好“富裕包頭、文明包頭、生態包頭、平安包頭”,實現可持續發展,讓全市各族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和諧、幸福?筆者認為,準確判斷和利用好自身的優勢,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無疑將起到關鍵的作用。
一、現階段包頭市應選擇的發展道路
以1958年包鋼成立為標志,包頭市依靠工業興市、強市已近半個世紀,作為一個重工業城市,包頭市在取得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成績的同時,也受到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等因素的困擾。今后一段時期,包頭市如果繼續選擇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依靠工業強市的發展道路,勢必會造成生存環境和投資環境的惡化,進而制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退一步講,包頭市即使以現有的發展模式在下一階段達到更高的經濟規模和人均產出,也未必能夠符合全市人民的最大利益要求。例如日韓兩國在爭辦198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時,日本名古屋的許多市民就上街游行反對本地舉辦奧運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保護本地區的生態和生存環境,避免因舉辦奧運會而遭到破壞。
現階段,包頭市如果把高科技產品定位為拳頭產品,走科技興市的發展道路。由于受教育投入規模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制約,與我國其他主要城市相比,包頭市在近期內很難由此取得相對利益,包頭市的優勢產業也不在于此。
在走工業興市或科技興市的道路都非最佳選擇的情況下,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加強對蒙合作將是近期包頭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即在現階段包頭市應積極選擇開展對蒙古國全面合作的發展道路,并在對蒙合作的深化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如旅游業、生態食品、能源及礦產品的開發利用等等。
二、開展對蒙合作的可行性及作用
包頭市位于內蒙古中部,與蒙古國接壤,有對蒙古國的滿都拉陸路口岸,是我國距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直線距離最近的城市之一。包頭市雖地處祖國北疆,但交通便利,城市基礎設施完備,有著較強的工業基礎和產業隊伍。在蒙古國方面,雖然國土面積達到156萬平方公里,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口僅有240多萬。此外,蒙古國的工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的需求量巨大。因此,從地理位置、文化認同和與蒙古國的經濟互補性等方面綜合考慮,包頭市是我國最適宜于開展對蒙全面合作的城市之一。如果能利用包頭市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開展好與蒙古國的合作將會產生如下重要作用:
(一)實現“富裕包頭”與“生態包頭”的雙豐收
開展對蒙合作,包頭市可利用自己管理、技術和勞動力的優勢在蒙古國從事畜產品加工貿易、基礎設施建設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等項目,實現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在蒙古國投資辦廠,由于有較大的一塊利潤留在了被投資國,它比我國單方面地從蒙方進口資源更容易獲得當地人民的認可。此外,由于地緣政治的影響,蒙古國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面臨著較好的貿易條件,能使投資方獲得更加可觀的利潤。與此同時,由于工廠向蒙方的遷移,包頭市的生態環境也將得到改善,從而實現“富裕包頭”與“生態包頭”的雙豐收。
(二)為包頭市今后實現旅游興市、文化興市奠定堅實的基礎
隨著經濟的發展,旅游業作為“無煙工業”在一個地區的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每年數以億計的旅游人數和巨大的旅游收入使我國的旅游業成為國內外商家和地區都爭搶的熱點。相比而言,包頭市境內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既有“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和“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渡陰山。”的土默川(古稱“敕勒川”)、秦長城和陰山;又不乏藍天白云的大草原和寬廣博大的草原文化。據報道,2005年僅包頭市達茂旗開展的“草原牧戶游”就接待中外游客4.2萬人次,實現收入840萬元;而包頭市固陽縣開展的“東高山、西石林、南森林、北草原、中長城”的旅游項目在2005年也創造了接待游人近10萬人次,旅游收入2000萬元的好業績。
包頭市如果在加大旅游投入的基礎上,利用包頭境內的滿都拉陸路口岸開發好赴蒙古國的境外旅游,借助于蒙古國美麗寬廣的大草原,淳樸、剽悍的民俗、民風,悠久傳奇的歷史和博大的草原文化,包頭市的旅游收入必將有一個跨躍式的發展,成為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并為今后包頭市實現旅游興市、文化興市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和平相處,共同繁榮
開展對蒙合作也有利于兩國人民和平相處,促進兩國邊境地區的穩定和共同繁榮。如蒙古國位于我國北方,是我國目前主要的沙塵發源地之一,加強合作有利于雙方在生態保護中的協調,對兩國人民的和平相處、共同繁榮可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開展對蒙合作的思路、實現方式和切入點
(一)思路———互惠互利,實現雙贏
作好對蒙合作,需要有正確的思路和出發點。在現代社會,合作雙方的關系已不單純是買賣關系,它更強調互惠互利,實現雙贏。在現有運輸成本居高不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條件下,我們如果把從蒙方進口礦石、畜牧產品的貿易方式改為與蒙方合資、合作辦廠的方式,一方面可增加蒙方的利潤和整體經濟實力,同時也有利于雙邊貿易的長久發展,并且我方在蒙投資獲利后,也應注意回報當地社會,讓當地政府和人民獲益,為雙方的長久合作奠定基礎,切忌在蒙方不注重生態環境,對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
(二)實現方式———勞務輸出
鑒于我方與蒙古國相比在資金、管理和勞動力的充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建議把勞務輸出作為對蒙合作的主要實現方式。如針對目前蒙方糧食不能自給,農產品緊缺的情況,我方可派人員協助或承包蒙方的農場,為當地人民提供他們迫切需要又物美價廉的農副產品,在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的同時又可獲得蒙方對我方的認同感,而加強與蒙方在城市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美化、亮化工程方面的合作也可起到類似的作用。
(三)切入點———旅游業
結合現有的投資環境,與從蒙古國進口礦石和畜牧產品、在蒙方投資辦廠相比,筆者認為應把投資低、見效快的旅游業作為中蒙雙方經貿合作的切入點。蒙古國幅員遼闊,人民淳樸,獨特的草原環境和草原文化對每年數以億計的我國游客來說有著強大的吸引力,赴蒙旅游可以說蘊涵著無限的商機。地處內蒙古、與蒙古國有著相同語言和文化的包頭市理應把握這一商機,并應將其作為今后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對待。
隨著對蒙旅游業的興盛,雙方人員配合的默契度和資金的充裕度都將逐漸提高,下一步可將投資逐漸過渡到合資、合作辦廠及修建基礎設施等成本較高行業,最終實現對蒙合作的全面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