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剩余價值生產理論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克思經濟理論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商品經濟的一般范疇,剩余價值可以存在于不同社會制度中,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馬克思剩余價值生產理論依然有指導價值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剩余價值一般范疇現代價值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指出馬克思一生有兩大理論發現,一是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歷史唯物主義,一是發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運動規律,剩余價值理論。列寧高度評價說:“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1]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創建了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使政治經濟學成為真正的科學。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迄今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和影響最深遠的新的科技革命的產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特點。同時,社會主義的中國現己建立起了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因此,我們有必要認真研究和考察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以及它與當代社會的關系問題。
一、科學地認識剩余價值理論
(一)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是正確的科學
政治經濟學史上,最早從理論上探討剩余價值問題的是以斯塔弗爾德·托馬斯為代表的重商主義者。后來,以斯密、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學派都曾研究過這個問題。但他們中還沒有一人能真正說明剩余價值。馬克思首先發現剩余價值是生產資料所有者不支付等價物就占有的價值額的一般形式,并進行了大量研究,運用辯證的方法,對剩余價值先作純粹形態的考察,然后再對它的各種具體表現形式進行考察,從而完成了剩余價值理論創立的全過程,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最終創立了科學的剩余價值理論,社會主義才最終由空想變成了科學。
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兩大階級對立的經濟根源,揭示了在剩余價值規律和資本積累規律的作用下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歷史趨勢。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的理論指導需要。首先,馬克思通過剩余價值規律,從理論上揭示了資本家賺錢的秘密,揭示了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必然引發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無法克服的矛盾和危機。其次,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律,從理論和實踐上為資本主義私有制敲響了喪鐘。
(二)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是必須發展的科學,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仍然是當今分析商品經濟條件下剩余價值一般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馬克思、恩格斯當年反復強調:希望人們運用其基本原理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為剩余價值理論向更高層次發展留下了歷史的空間。他所建立的剩余價值理論,既是對資本主義條件下剩余價值特殊的深刻揭示,也反映了商品經濟條件下剩余價值一般的基本思想。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是商品生產的一般的共有的經濟范疇,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而“作為價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勞動時間”[2]。在存在商品生產的條件下,只要存在一般剩余勞動,這種一般剩余勞動表現在使用價值上就是剩余產品,表現在價值上就是剩余價值,或可叫剩余價值一般,“因為剩余產品它的價值就是剩余價值”[3],把價值看作只是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物化的勞動,這對于認識價值本身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樣,把剩余價值看作只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物化的剩余勞動,這對于認識剩余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4]。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中,那些反映資本主義經濟特性的具體內容,逐漸轉化為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特殊。
實際上剩余勞動時間、剩余勞動和剩余價值都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特有范疇,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重點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剩余價值問題,但他沒有把剩余價值看作是資本主義經濟特有的范疇,而是把剩余價值看作是在一定勞動生產率基礎上、在商品經濟不同發展階段上共有的范疇。馬克思不僅明確指出:資本沒有發明剩余勞動,而且還強調指出:一般剩余勞動作為超過一定的需要的勞動必須始終存在[5]。這是因為剩余勞動和剩余勞動產品是一般的經濟范疇,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才存在的。沒有生產發展水平的提高,就沒有剩余勞動和剩余產品;沒有超過必要勞動的剩余勞動和剩余產品就沒有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二、客觀地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
依照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的設想,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私有制,也不存在商品經濟,自然也就沒有剩余價值的問題。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按需分配的產品經濟,以區別于資本主義剝削性質的商品經濟。因此,資本及剩余價值規律是作為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特征存在的。在剩余價值生產和分配等多方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表現出許多新的特征。其中主要的有:
(一)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來看剩余價值的分配早已開始突破馬克思時代的分配制度,發生了一種分配革命
從企業內部來看,從20世紀開始,發達國家的公司和企業日益考慮讓勞動者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這種狀況甚至已經成為現代企業制度的新特點、新趨勢與新動向,發達國家勞動者參與剩余價值分配的最主要方式有企業利潤分享制、企業價值分享制、企業所有權分享制等等,當然勞動者在參與剩余價值分配的過程中實際獲得的剩余價值份額尚非很大。從社會范圍來看,勞動者也能從政府的社會保障支出中分享一部分剩余價值,而政府支出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特別是來自資本主義企業繳納的累進所得稅,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的受益者。
(二)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資本占有權出現了變化
過去那種個人資本所有制轉變為資本家集團所有制,資本家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由直接、有形和全部占有,向股份和債券等形式的間接、無形和局部的占有轉變,資本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使資本家從直接經營轉變為雇傭經理和專家進行生產管理。造成了資本社會化日益擴大的局面。
(三)雇傭勞動者在生產中地位的改善
現代社會創造剩余價值的雇傭勞動者己經與早期主要是體力勞動的雇傭勞動者有很大不同。知識、技術和智力因素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資木家對員工的要求不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腦力、智力、才力的綜合發揮。為了創造越來越多的剩余價值,企業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主動性和創造性,創造發揮其智力和才能的條件。
三、剩余價值理論對我國市場經濟的指導意義
(一)剩余價值是促進技術進步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有力手段
從剩余價值的自然屬性和商品經濟一般的角度,去把握和規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剩余價值這個范疇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發揚其有利于擴大再生產,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一面,以體現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主義本質,體現社會主義剩余價值的特殊性。
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概括,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根本目的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剩余價值范疇就體現了這種“目的”和“手段”的辯證統一。對追求剩余價值最大化的無止境性,使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由此產生出無限的內在動力、生機與活力以及競爭的壓力。這就有力地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經濟效益。所以,一方面政府要在政策上鼓勵、支持企業進行技術開發、技術革新;另一方面政府應著力提高社會范圍內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基礎研究方面的創新,加大研發費用的投入,創造出更多的市場需求。
(二)加大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力度
在剩余價值理論中,馬克思充分揭示了人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馬克思明確指出,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改革開放前后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一再告誡我們,無論是農村改革還是城市改革,無論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是現代企業制度創新,其成功運行始終離不開勞動力商品的支撐。我們目前正在大力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其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便是勞動力市場。現代經濟理論研究與實踐證明了人對經濟發展的決定作用。其它研究表明:“與沒有受過教育的勞動力相比,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者能提高勞動生產率43%,中學文化程度的勞動者能提高勞動生產率108%,大學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則能提高勞動生產率300%”[6]。當前經濟發展對高質量人力資源的需求比對物資資源的需求更為突出。從這一點出發,我國現階段,一方面要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要堅決貫徹“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加大教育的投資力度,把提升國民的整體素質作為經濟發展最深厚的基礎,不斷開發我國人力資源中的巨大潛力,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逐步消除妨礙人才流動的各種障礙,使人力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三)利用剩余價值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分配制度,加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
由于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對提高勞動生產率至關重要,因此,在分配制度的設置上應充分體現出要素的貢獻和要素所有者應得利益,有效地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勞動者不斷加大對自身素質和培訓的投入。在此基礎上,健全競爭法規,完善市場體系,創造一個公平合理的良好的競爭環境,從而最大限度發揮競爭機制的內在功能,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完善與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創造必要的動力。在剩余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加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
綜上所述,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生產理論,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條件下剩余價直生產的運動規律,而且也蘊含了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我們應鼓勵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者在為自己創造財富的同時,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剩余勞動,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我們學習與分析剩余價值生產理論,對于我們正在進行的市場經濟改革與現代企業制度創新,必將起到應有的指導意義,從而進一步鞏固與發展馬克思經濟理論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參考文獻]
[1] 列寧選集.[M]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53頁.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7頁.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243-244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925頁.
[6] 朱躍.新增長理論與中國經濟增長.[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