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影響我國市場行為的主要還是具有濃厚行政壟斷色彩的市場結構。從微觀層面上看政府在不斷地退卻,市場在不斷地挺進,但是在國企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等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面上,政府職能的轉變滯后于市場化進程的要求,所以形成了比較嚴重的行政壟斷,表現為所有制壟斷、地區封鎖、部門分割等等,主要是通過行政手段和具有嚴格等級制的行政組織來維持壟斷地位,同時,行政壟斷與自然壟斷又融合為一體,形成了極強的超經濟壟斷,進行排它性控制,阻止競爭對手的進入,限制公平競爭,損害消費者權益,阻礙技術進步。行政壟斷通過對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的影響,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組織的演進,成為了損害競爭、損害市場績效、降低資源配置效率,甚至導致經濟停滯的主要變量。
一、自然壟斷
(一)成本劣加性與自然壟斷
按照傳統的觀點,自然壟斷性與資源稀缺性、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相關,尤其是規模經濟效益成為自然壟斷最為重要的特性。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單一企業的平均成本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持續下降,產量越大成本越低,單個企業進行生產會導致成本最低。如果任由多個企業同時生產,由于產量較低,每家企業的平均成本會居高不下。這時就應該由政府出面對市場的進入進行干預,讓一家企業獨家壟斷。規模經濟之所以導致自然壟斷,還因為在邊際成本遞減的條件下,一方面,原先進入該產業部門的企業,生產規模越大,邊際成本持續下降,因而必然把生產規模擴大到獨占市場的程度;另一方面,在壟斷企業已經存在的情況下,即使政府不干預,任何新企業試圖進入該產業,但其初始成本較高,無法與壟斷者展開競爭,即規模經濟成為其他企業進入該產業的壁壘。
現代經濟學家對自然壟斷的新認識則基于成本劣加性(Sub-additivity),鮑莫爾(Baumol)、潘札(Panzar)、威利格(Willig)與夏基(Sharkey)等經濟學家明確指出規模經濟并不是自然壟斷的充分必要條件。自然壟斷的定義應該由成本劣加性來規定。成本劣加性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由一家企業提供產品比多家企業共同提供產品更有效率、成本更低。若以Q表示產量,以C(Q)表示成本函數,以Q表示由一家企業提供產量Q所發生的各種成本,如果產量Q由K家企業共同生產,企業j的產量為qj ,則K家企業生產產量Q的成本之和為:

則該產業在產量 范圍內存在自然壟斷性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為進一步說明規模經濟與成本劣加性的區別,我們用圖形加以說明。圖a顯示了單個企業的平均成本曲線。在產量達到Q’之前,平均成本是不斷下降的,當產量超過Q’后,平均成本就開始上升。即當產量小于Q’時存在規模經濟,產量大于Q’時則存在規模不經濟。顯然,當產量小于Q’時,由一家企業生產能使成本最小化,為了考察當產量大于Q’時能使成本最小的方案,我們引進兩個企業的最小平均成本函數(見圖b),假設兩個企業具有相同的成本函數,所以AC1為這兩個企業的平均成本曲線,而AC是對應圖a中單個企業的平均成本曲線。AC1和AC在產量為Q*處相交,Q*點決定了成本劣加性的范圍,當產量小于Q*時,單個企業生產成本最低;而在產量Q*時和Q*之間雖然存在著規模不經濟,但是從社會效率看,由一個企業生產效率最高(因為AC1>AC)。由此可見,判斷自然壟斷是否成立只看規模經濟還不夠,還要看是否滿足成本劣加性條件。

(二)網絡產業與自然壟斷
用網絡產業(Network Industry)來描述自然壟斷產業早已有之,早在因特網出現之前,網絡產業這種稱謂就已經存在。一般來說,網絡由多個結點和聯系結點的連接構成,自身形成一個網狀配置系統,網絡功能的體現和發揮就需要多個網絡成分共同參與。因而,網絡成分之間是相互補充的。網絡產業一般由較高的固定成本、較低的邊際成本、弱替代使用以及某種基本形式的物理連接等特定所刻畫。
自然壟斷產業具有較為明顯的網絡經濟效應。一方面,網絡系統傳輸規模(主要指消費者數量和距離分布)越大,其所需的固定資本投資也越大。在固定成本占總成本比重很大的產業中,一般來講,需求量越多,固定成本就越分散在每一需求上,因而也越能收到網絡系統的規模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自然壟斷產業網絡系統還將產生較強的網絡正外部效應,即網絡的參與者越多,這個網絡的價值就越高。由此不難理解,在極端情況下,網絡正外部效應可以導致“贏者通吃”的市場,即單個市場、技術或標準擊敗所有的對手。產生網絡正外部效應的關鍵原因是網絡成分之間的互補性。但是在理解網絡系統外部效應時,不同自然壟斷產業所具有的網絡特點對此影響非常重要。網絡一般可以分為單向網絡和雙向網絡。單向網絡中,某些非中心結點與其他結點存在差別,有意義的交易只能夠向一個方向進行,相同類別的結點之間的交易也沒有意義。比如電力線路、輸水管道、天然氣管道等。雙向網絡中,交易可以向任何方向進行,比如電話、鐵路等。郵政服務屬于雙向網絡。
為了說明網絡經濟能夠完全說明自然壟斷產業的重要特征,我們可以證明網絡經濟的成本函數C(n)在任意的產出水平n都具有嚴格劣加性:如果網絡結點越多,主網絡的固定成本便分散在各個結點成員上,因而也越能收到網絡系統的規模經濟效益。即:

其中C(n) 為成本函數,n為結點數,且有n1﹤n2。也就是說平均成本在整個可支持的結點范圍內是下降的。具體到郵政產業,就是說在普及郵政服務時,如果有很多用戶使用這種服務,就可以攤薄成本。將這個命題進一步推導,可得到該成本函數在任意的服務產出水平n下都具有嚴格劣加性。即:

存在既定的服務產出水平n的任意非空分割
綜上,網絡經濟特征的嚴格成本劣加性說明了郵政產業的路網系統具有自然壟斷性質,但是卻并不能證明郵政服務業務也是嚴格自然壟斷的。
二、行政壟斷
在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反壟斷的傳統任務就是預防企業的市場支配能力,制止由此帶來的壟斷弊端。國家在競爭中充當裁判員的角色,即規范競爭和維護市場秩序。但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成熟,需要不斷完善。中國目前限制競爭的主要力量并不是純經濟因素,而是來自行政權力。很明顯的例子便是微觀經濟主體的“政企不分”問題。
這種壟斷結構下,必會導致無效率的市場行為,具體表現為:(l)制造進入障礙和市場歧視,保護落后,阻止公平競爭。部門和地方的行政主管機關熱衷于“成分論”和“唯本系統論”,利用多種方式強化行政壟斷地位,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盛行。濫用權力,違規評比,制造混亂,影響市場競爭秩序; (2)公開設租,控制信息,從中漁利,排斥公平競爭。公開設租在有些行政機關已發展到敲詐錢財的程度,有些行政機關壟斷封鎖信息,利用制造信息的不對稱,從中牟利;(3)濫用權力亂收費用,增加微觀主體的經營成本和市場交易成本;(4)協助企業向政府尋租;(5)通過立法給自己授權,將部門利益合法化;(6)其他如服務質量差、服務態度惡劣、服務價格高、缺乏競爭引致的技術創新不足等等。
行政壟斷的實質是壟斷企業與相關政府規制機構結成利益共同體。行政壟斷的目的不止于幫助企業牟取壟斷利潤,而且還涉及政府相關規制機構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一方面,企業為了謀取壟斷利潤會不可避免的通過尋租活動爭取政府的支持和保護,另一方面政府規制機構受其指責所限,也只能選擇有利于壟斷企業的規制政策。
中國政府規制體系存在嚴重行政壟斷的根源就在于政府規制機構職能定位模糊以及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獨占有關規制產業的市場結構。具體來說,一方面,政府規制機構既然負有管理業內國有企業并調控整個產業發展的重任,那么它就不可能單純從抑制壟斷弊端的立場實施必要的規制,至少國有企業的業績和整個產業的供給狀況構成了其規制決策必須考慮的重要變量。對于長期處于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來說,也只有繼續保持在相關產業的壟斷地位,才可能繼續謀取壟斷利潤。另一方面,政府規制機構會因為與國有企業的特殊利益關系而做出有利于國有壟斷企業的規制政策選擇。
以郵政部門為例,很多學者認為,郵政部門的壟斷并不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也不是基于自然壟斷的判據而做出的制度選擇,而是國家利用國家壟斷的行政權力而確立的。即郵政企業仍然沒有實現政企分離,所以兼具經營和管理功能以及企業法人和行政管理者的雙重地位。郵政產業的普遍服務、專營業務和行政壟斷三個問題緊密相關,普遍服務的存在導致了郵政專營,郵政專營加強了行政壟斷。郵政產業的行政壟斷弊端同自然壟斷一樣表現為社會福利的損失,但是與政府規制下的市場壟斷相比,行政壟斷所造成的社會福利損失程度更大。
要從根本上校正我國由于行政壟斷與自然壟斷的融合,形成的超經濟壟斷結構下的市場行為,就必須引進競爭,打破行政壟斷結構和自然壟斷結構以治本,同時對這些自然壟斷產業實行嚴格的市場行為政策以治標,這樣標本兼治,提高自然壟斷行業的市場績效。
對于正在市場競爭中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的非自然壟斷產業,如電視機、汽車等產業所形成的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型的市場結構,應予以認可,鼓勵企業進行橫向擴張,擴大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無須照搬國外的市場集中度規則來抑制這種壟斷結構,因為這種市場結構是市場運行的結果,它能促進生產的有效集中,更還好地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其實在國際市場,許多產業公司的數目越來越少,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單個企業的市場份額和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甚至有經濟學家提出了“三的法則”:大多產業最終都將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廠商集中度超過60%時,這個產業的產業組織才會穩定,比如汽車產業的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足鼎立,三者提供了全美95%的汽車,運動服產業的耐克、銳步和阿迪達斯三足鼎立,快餐的麥當勞、漢堡王和溫迪三足鼎立。另外20家跨國電腦公司幾乎控制了整個世界的計算機市場,10大跨國化學公司、10大跨國半導體公司、20家跨國汽車公司主導著各自產業90%以上的國際市場。這種情況下企業似乎只有兩種選擇:要么做大規模,要么退出市場。實業界、政府和理論界都形成了一種共識:在絕大多數產業,主導競爭的是寡頭企業,大的是美好的,國家和地區間的競爭實質上是各國大企業、大集團之間的競爭,衡量國家經濟實力大小的標志之一就是該國擁有大企業、大集團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