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國輔(1962- ),男,江蘇金壇人,中共常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摘 要:提高常州城市競爭力應確立科學的城市競爭導向,科學定位常州城市空間發展戰略,搶占信息化競爭點,加強資源開發和管理,構建學習型城市。
關鍵詞:常州市;城市競爭力;戰略對策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2-0045-05
一、確立科學的城市競爭導向——從實力導向向能力導向轉變
能力導向首先是以城市功能導向為核心的。特別是在城市格局大重組的關鍵時期,中心城市都在面臨事關長遠戰略地位的定位競爭。盡管功能定位這一古老話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最終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但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的加速推進,使中國城市發展和競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為了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避免邊緣化,實現最優發展,城市定位不僅成為戰略的關鍵,也成為戰略競爭的最重要內容。實力導向的競爭源自賣方市場時期,“哪樣賺錢干哪樣”、“揀到籃里都是菜”;如今必須注意有所為有所不為,實施功能專業化定位。應當說,《常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關于常州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現代制造業基地、文化和旅游名城”的定位,基本反映了當前實際,但仍有待深化:一是功能趨同無特色,二是目標模糊且自視較低,與全國城市競爭力20強之潛力不相適應,三是部分功能有待細化,尤其是在裝備制造及部分服務業領域,必須按整合優勢拓展特色的方向加以科學的研究預測和導向,否則,2020年時的常州確有可能自我矮化甚至邊緣化。
其次是要毫不動搖地把加速經濟國際化作為能力導向競爭的核心戰略。不管功能定位有多大差別,全國沿海大型中心城市都必須將經濟國際化作為實現自己戰略目標的核心舉措。常州人的新世紀目標絕不只是鞏固提升自己在國內城市的地位,而是加快確立和擴大自己在世界城市競爭中的優勢,使自己成為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和較高知名度的全球新興城市。過去十年中競爭力提升最快的城市無一不是國際化水平領先的城市。而當前這一波吸納外資的大好機遇不可多得。常州在過去十年相對蘇錫杭甬等城市已錯過了一半機遇,必須把后半段機遇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并將之作為能力導向戰略的核心和檢驗戰略導向轉變成效的“試金石”。
第三是必須搶占生態戰略制高點。在科學定位經濟功能的同時,必須超前研究生態極限對經濟增長的制約并制定正確的生態戰略。這關系到贏得可持續發展主動權的問題,對于常州來說,人居中心指數全國排名第19位,卻未確立宜居城市建設目標,全國園林城市創建也剛起步,因此不僅是“遠慮”,已經是“近憂”。事實上,沿海發達地區城市十年左右將基本實現現代化,進入后工業化全面現代化階段,生態環境競爭的重要性將日益顯現,這從Linnamaa的城市競爭力理論可以看得更清楚,誰走在前面誰就占據了戰略制高點。
最后,是必須加快實現城市發展理念的全面創新。除了生態城市理念、國際化理念外,還包括以人為本理念、經營城市理念、學習型城市理念、產業集群理念、城市文化力理念等。這種觀念的全面創新,不僅是競爭導向轉變的基礎,而且是科學制定各項競爭力戰略的前提。
二、科學定位常州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加速形成極化地位
城市空間定位是對城市區位及區域空間影響力的判斷,它決定著城市的能級及其所在經濟地理版圖上的進退榮衰。鑒于常州區位優勢已經發生連續20年的相對弱化,并在長三角中心城市中存在著繼續弱化的趨勢;而且這種弱化幾乎將伴隨整個工業化中期階段,并可能威脅到常州中心城市地位,必須盡快采取措施:
1.全面加快接軌上海戰略,全方位融入“西上海板塊”。以“蘇錫?!倍际腥楹诵牡摹拔魃虾!卑鍓K是江蘇城市圈中與上海聯系最緊密、成長性最好的發展板塊,它與以杭甬為核心的南上海板塊、南通為核心的北上海板塊,共同構成承接上海要素輻射和產業分工轉移最緊密的圈層。常州與蘇錫等同屬與上海經濟聯系強度指數較高的城市,必須立足融入西上海板塊,全面加快接軌上海步伐。一要把統籌城市規劃作為接軌的重要前提,使市城規劃既與蘇錫等周邊城市規劃相呼應,又與上海城市總體戰略規劃相對接;二要把交通措施的整合作為接軌的重要基礎,使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及輕軌為主骨架的交通網全面“無縫”接軌,盡早體現與大上海的同城效應;三要把產業整合作為接軌的重要支撐,真正實現與上海的“前店后坊”和與蘇錫的合理分工;四要將信息資源的互通共享和科技文化、教育的交流合作作為接軌的重要平臺,實現知識要素和人才資源的即時共享;五要把建立城際聯盟作為接軌的制度保證,積極打破行政壁壘,理性處理城市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在競爭中明確定位,在合作中合理錯位,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實現共贏。
2.全面實施沿江開發戰略,搶占空間演變制高點。常州沿江開發戰略實施的主體區域,涵蓋了五個城區在內的整個城市范圍,其戰略目標是:到2010年,把常州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現代制造業基地和新型工業化的先行區;長江流域面向國際市場的重要門戶和縮小南北差距的重要城市節點;優美的濱江城市和生態建設示范城市。戰略重點是:推進產業、園區和基礎設施“三聯動”?!爱a業聯動”,就是要將制造業發展和參與國際協作與分工密切結合起來,推動區域性產業向全國性產業直至國際性產業發展,將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培育成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重點發展三大產業群:以農用機械、輸變電設備、城市客車、軌道車輛、特種鋼材為重點的機械產業群,以電子信息、新醫藥、精細化工和新材料為重點的新興產業群,以新型紡織服裝、高檔造紙為重點的輕紡產業群?!皥@區聯動”,就是按照“產業集聚、區域集中、突出重點、聯動開發”的要求,以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核心,省級開發區為重點,分層次推進各類園區建設,增強園區建設的投資強度和產業關聯度,形成“一核四冀”的產業分布格局:以營銷研發為主的中心城市區,以“二帶二園”(基礎產業帶和新興產業帶、電子工業園和環保產業園)為特色的北翼濱江產業園,以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為重點的南翼武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紡織印染服裝和汽車配件、食品等行業為主的東翼東南開發區和戚墅堰開發區,以精密機械、新材料為核心的西翼鐘樓開發區。“基礎設施聯動”,就是適應沿江開發整體推進的需要,全方位、前瞻性加大綜合交通、港口、通訊、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常泰過江通道、城市高速公路網、運河改線、航空港、常州電廠等一批樞紐型、戰略型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產業承載能力和城市現代化水平。
3.加快市城生產力布局調整優化,實現內外空間結構重組的銜接。生產力布局是生產力各要素、各主要產業在一定地域空間中的分布和組合。合理布局區域生產力,有利于發揮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經濟資源的比較優勢,形成具有區域經濟特色以及分工與協作適當的產業分布格局,促進區域錯位協調發展;有利于依據不同產業的地位、作用、現狀和發展趨勢,促使生產要素在產業部門或區域之間的合理流動,提升產業效益與產業競爭力;有利于發展集約經營、高效利用資源的產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加快產業的多向集聚或梯度轉移,加速城市功能和城鎮體系的不斷優化。
常州自上世紀初就開始了民族資本興辦工商實業的歷史。70年代開始的農村工業化進程,由于受農村改革超前于城市改革和1983年市管縣體制的雙重推動,帶來了長達多年的鄉鎮企業大發展和城市工業大擴散,從而形成了全市產業布局尤其是工業布局較為分散的狀態,生產力布局存在的問題還較嚴重。長期以來,鄉鎮企業“三就地”發展模式所導致的農村工業“鄉鄉點火、處處冒煙”現象比較普遍,向中心城鎮集聚仍顯不足;由于圈層“攤大餅”式的城市擴展方式,城、郊用地布局混雜交錯,構建宜人人居環境任務較重;污染企業布局分散,給環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帶來了很大困難,對未來的生態質量造成長遠不利影響;此外,面對已經或即將到來的信息化、知識經濟和汽車時代;現有的城市結構和路網框架,將難以滿足構建現代物流業、旅游業、社區服務業等新興行業的要求。近幾年來,全市生產力布局正在進入以加速集聚為主要特征的新階段。當前,常州正處于參與長三角和蘇錫常都市圈新一輪區域分工重組、資源要素流動重組、市域城鎮和三級園區體系開發重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和能級提升的關鍵時期。加快生產力布局的調整和優化面臨極為有利的條件和機遇。在區位優勢和梯度分工優勢面臨削弱威脅的情況下,常州唯有搶抓機遇迎接挑戰,找準自己的功能定位,不斷調整優化生產力布局,不斷發揮并擴張自身的比較優勢。
調整優化常州區域生產力布局,要按照國家、省關于調整優化生產力布局的要求,圍繞提高常州區域產業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目標,正確處理好常州與蘇錫常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的關系,科學確定市域發展的功能定位,堅持規劃先行、市場導向、開放帶動和創新推動,引導市域資源和生產要素合理分工和趨優分布,加快形成城鄉結合、集散合理、優勢互補、層次分明、生態平衡的區域生產力布局新格局,推動區域經濟共同協調發展。未來5-10年,調整和優化常州市域生產力布局的總體框架可初步勾畫為:擴張一個極核、強化雙足支撐、實施三沿布局戰略、構筑四個城鎮發展軸、建設五大產業基地。擴張一個極核:做強做大常州中心城市;強化雙足支撐:加快建設金壇、溧陽兩大次中心城市;實施三沿產業布局戰略:促進我市三次產業沿路、沿江、沿湖泊丘陵趨優分布;構筑四個城鎮發展軸:構筑“豐”字型交通走廊骨架并引導重點城鎮和二、三產業軸向集聚;建設五大基地:重點加快現代制造業、農業、物流業、旅游業和科教創新產業的集聚擴張。
近期市域生產力布局調整,要按照“增量集中發展,存量逐步到位”的原則,堅持長遠與當前結合、發展和調整并舉,依次推進城市各組團和城鄉各園區協調發展。今后3-5年實施的重點是:按照“集聚-拓展”的思路,即“服務業向城鎮中心區集聚、高新技術產業向高新技術園區集聚、制造業向開發區和重點園區集聚、污染企業向江邊化工區及專業園區集聚、現代農業和生態旅游業向特色資源基地拓展”,統籌推進城鎮中心區的產業更新和功能置換,引導產業梯度集聚和轉移,實現集約化二次開發,提高土地的成片開發和集約利用水平,促進特色產業分區的形成,從而以城市空間結構形態的戰略重組,推進城市功能結構的優化升級。
三、搶占信息化競爭制高點,領先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
率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只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更是常州在新一輪發展中必須答好的嶄新課題。能否在成功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方面走在競爭對手們的前面,對于常州能否贏得新一輪城市競爭至關重要。首先,工業是常州的當家產業。目前第二產業占GDP的58%左右,預計“二三一”的產業格局十年之內很難動搖,而且加工制造業作為常州總體上最具競爭優勢的產業的局面,十年之內也很難改變。這意味著今后十年內工業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常州的總體實力和競爭力。其次,常州工業化程度很高,已進入工業化中期中后階段,農業占GDP比重已降至5%以下,而其外貿依存度接近并很快將超過50%的現實,意味著常州工業提升競爭力的主戰場是國際市場,但按目前的發展模式和產業水平,常州充其量只是個國際性的加工裝配基地,且隨土地、能源、人才和服務等矛盾的顯性化,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按老的發展模式走下去,將在國際國內產業競爭格局中日顯弱勢。第三,資源與環境的“極限”制約將使當前工業化模式難以為繼。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常州工業以平均3年翻一番的速度擴張,預計今后十年仍可保持4年左右翻一番。但常州的資源供給將難以為繼,以能源為例,常州80%以上能源依靠市外供給,2000到2004年,常州從季節性、階段性缺電變成全年性缺電,最大用電負荷缺口從45萬KW增加到97萬KW。再說環境,目前已不堪重負,大氣和水污染排放量已分別超過自凈能力的30%和60%。第四,在長三角立志建設世界制造業中心的過程中,各個城市必然圍繞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探索展開競爭,競爭的結果也必然影響乃至決定長三角城市競爭力的消長。
常州怎樣走通新型工業化道路,關鍵要做好以下環節:
第一是搶占信息化制高點。新型工業化與傳統工業化的最大區別和最大機遇就是信息化帶動。在信息時代,信息化是城市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增強競爭力的有力手段,對于提升產業競爭力來說更是如此。常州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指數從2002年的第5位跌至2003、2004年的第40位和43位,必須引起人們高度警覺。首先,應積極發展信息開發業和信息服務業,提升傳統服務業水平,為城市產業優化供應鏈、降低商務成本、滿足個性化需求構造新平臺。其次,將信息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集約化增長的突破口,努力發展為主導產業,并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特別是高耗能、污染型產業。第三,將管理信息系統(MIS)、地理信息系統(GIS)、決策支持系統(DSS)、辦公自動化系統(OA)運用于規劃、行政、交通、治安、戶籍等各領域,構建完整的城市信息管理系統,促進城市管理、監控、規劃的規范化、標準化和民主化。
第二是將“高新化”作為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路徑。高新化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高新化改造兩個方面,是實施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路徑。首先要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將高新產業開發區及特色產業基地建成高新產業聚集地,努力使常州高新技術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提高到1/3以上(目前26.8%),使其逐步成為全市制造業的主體產業。其次要通過引進先進裝備、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優勢傳統產業的高新化改造步伐,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第三要著力培育有競爭力的企業,以高新技術企業為骨干,以傳統重點企業為中堅,突出加快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著力解決好高新化的主體問題。第四要重視加大高新化發展的“源頭”和“保障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學研聯合的機制和模式,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開辟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強化高技術人才支撐,為常州經濟的高新化發展打造嶄新平臺。
第三是以大規模利用外資為捷徑,全力尋求常州新型工業化的跳躍式發展。如前所說,常州累計實際利用外資不到蘇州的1/8和無錫的1/3,是造成“蘇錫無?!钡闹匾颉M馍掏顿Y只占常州工業投入的15%左右,這種狀況與常州的產業基礎、區位設施基礎和實力地位均不相稱,必須盡快使常州經濟的投資依存度從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20%左右,其中工業投入的對外依存度提高到25-30%左右。為此,必須結合政府管理能力的創新和提升,打一場利用外資攻堅戰。
第四是以培植大企業、產業集群和裝備制造為重點,推進常州經濟集約化發展。常州工業“加工制造業為主、中小企業為主、民營經濟為主”這三個為主的特征,盡管在以往發展中表現出了較高的靈活性,但在工業化中后階段越來越顯現出結構及整體競爭劣勢,必須盡快利用現有優勢加以調整:首先是繼續強化產業集群的擴張。在最新出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3》中,產業集群被稱作“中國經濟的龍脈”,并概括了10條重要作用:即產業集群是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源泉,是城市與區域經濟增長的源泉,是增加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源泉,是大規模就業的吸收器,是新型工業化和結構升級的重要動力,是城市化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是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的有效途徑,是縮小區域差距、實現落后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捷徑,是節約能源、集中治理污染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構建區域創新系統促進技術進步。常州的產業集群競爭力在全國城市中總體尚可。在30多個制造產業中,具有集群競爭優勢的有五組13個,其中最具競爭力的是機器設備制造業,有明顯競爭優勢的是紡織服裝和化學塑料制品業,具有一般優勢的是金屬冶煉加工及廢舊材料回收加工。但相對于常州加工制造中心定位指數第10位來說,其產業集群化發展總體水平則相對落后。為此,必須高度重視城市產業集群是地方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地區競爭力的主要體現,創新城市產業集群管理的組織和運行機制,加強戰略性的城市營銷,健全政策及服務支持體系,推進產業集群的加速發展。其二是重視對航母、旗艦式企業的培育。對于常州這樣的綜合競爭力全國20強左右、加工制造競爭力躋身10強的城市來說,至今沒有百億元級的企業是不可思議的弱點,“九五”期間的常柴、金獅因錯失改革機遇而沉淪,但新科、中天等新一代民營大企業正在茁壯成長。常州制造業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迫切需要若干跨國公司充當航母或旗艦,要從這一戰略高度來重視解決常州養不出巨人企業的問題。其三是要努力提升常州的裝備制造競爭力。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提供裝備的企業總稱,提供的是投資類產品,為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常州具有發展裝備制造業的較好基礎和有利條件,但裝備制造中心競爭力僅居全國第34位,與其綜合競爭力和加工制造競爭力形成反差。預計未來一個時期長三角地區裝備制造業發展將加快,常州應抓住這輪機遇,迎接競爭挑戰,將加快裝備制造業發展作為自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措施。
第五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目前世界先進發達地區的主要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從而從根本上推動環境質量的改善提升。目前常州的循環經濟已經起步,但遠未達到企業普遍重視和主動采納的程度。要用新的思路來調整產業結構,用新的機制去激勵企業和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結合工業結構調整,用高新技術和生態技術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節能、降耗、減污等高新產業,盡快建立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特別要在綠色消費、資源循環再利用及建材、包裝、各類廢物回收方面制定具體實施細則,推動節約型、循環型、生態型社會建設。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