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該文為200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民族雜居地區村民自治實施過程中的民族與宗族問題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02B322004)作者簡介:錢素華(1964- ),女,云南寶威人,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主要從事公共管理與領導科學研究;閔衛國(1963- ),男,云南潞西人,云南師范大學教育與管理科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心理學研究。
摘 要:村民自治必然給民族雜居地區的少數民族帶來精神、理念、心理以及行為的影響和變化,使他們的政治參與、自由意識、平等意識、競爭意識、權利意識進一步得到強化,但亦存在一些政治心理缺失,如依賴思想較強、缺乏整體觀念和危機意識等問題。要圍繞保障農民民主權利、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農村的目標,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質,以政治上的覺悟來促進民族雜居地區農村政治文明的發展。
關鍵詞:民族雜居;少數民族;村民自治;政治心理
中圖分類號:D6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2-0052-04
我們把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區的不同少數民族稱為雜居民族,這一地區稱為民族雜居地區。民族雜居地區的各民族有什么心理特殊性?他們在村民自治中的表現形式如何,村民自治給民族雜居地區的少數民族帶來了哪些心理上的變化?我們于2003年1月和7月、2004年8月分三次對云南省最具民族雜居特征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的民族雜居村弄坎村(傣族、景頗族)、隴川縣的民族雜居村莊曼弄村(雜居著傣族、景頗族和啊昌族)、臨滄地區雙江縣的民族雜居村莊忙樂村(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思茅地區的孟連縣民族雜居村莊拉戞村(傣族、拉祜族和佤族)和怒江州貢山縣的丙中洛鄉的丙中洛村(傈僳族、藏族、獨龍族)進行了調查?,F就雜居地區民族同胞在村民自治中不同的心理表現和村民自治對民族雜居地區村民的心理影響做一些粗淺的分析。
一、云南民族雜居地區的民族心理特征
民族雜居地區的民族心理有其特殊性,在政治心理方面表現在:
1.民族雜居地區民族心理具有很大的相互滲透性。多種民族生活在同一空間,文化上相互交融的,風俗習慣上同習共俗的較多,容易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華并結合本民族文化特點,發揚本民族文化優良傳統。
2.民族雜居地區民族心理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力。解放前,民族雜居地區少數民族承受著比聚居地區少數民族更甚的民族壓迫、剝削和歧視。解放后,雖然實現了民族平等,但歷史遺留的民族偏見、隔閡、不信任心理還沒有完全消除。在村民自治的過程中他們對來自方方面面的制度要求和管理表現出更多的順從,即使對一些不合理的問題也表現出更多的忍受。
3.民族雜居地區民族心理具有復合性。民族間通婚,組成不同民族的復合家庭的社會現象,是各民族雜居、文化交融、民族關系融洽等方面因素的一種反映和結果,使民族間的交往形式和頻率、語言兼通狀況、文化層次和文化融合情況、心理包容情況得到加強。加上我國社會主義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婚姻自主、自由的原則,民族雜居地區不同民族間通婚情況較多,復合家庭占很大比例。所以民族雜居地區各民族的心理不可能是單一的,而是復合性的。表現在村民自治中則是他們一般不排斥其他民族或少、小民族,在選舉中往往他們看到的是被選舉者的能力而不是他的民族,民族雜居地區老百姓掛在嘴邊的話是“只要你有本事,不管你是什么民族我們都投你的票”。
二、民族雜居地區村民自治中的政治心理反應
基于以上分析,在村民族自治中的政治心理則表現為:
1.在選誰的問題上,理智上的“能人”和情感上的“同族人”同時存在,但是最終“能人”戰勝“同族人”。在調查中我們問及“你認為是本民族的人當選村主任好,還是其他民族的當選好?”村民們的回答如出一轍:“要是本民族的人有能力當選當然好,如果本民族的人沒有能力,其他民族的只要有能力我們也聽他的”。村民對選舉和村務管理的認識看法、投票心理和傾向是具有矛盾性的。一方面從感情上希望選出本民族的人當村干部,但是另一方面從理智上又覺得要選能干的,有能力為大家辦事的。在選舉過程中,能力取向已遠遠高過于民族和宗族取向,因為有能力的干部能給村民帶來更多實惠。
2.自主意識逐步確立。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民族雜居地區的村民在生產上經濟上的自由度大增,他們可以種糧,也可以種其他經濟作物或從事養殖業,還可以辦鄉鎮企業及外出務工經商,這不但對廣大民族雜居地區村民擺脫土地依附、向工業文明邁進具有進步意義,而且對改變民族雜居地區村民傳統政治心理結構,培育市場經濟觀念和市場經濟意識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3.民主參與意識增強。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基層政權的完善,社會政治心理中的參與意識增強。調查中發現民族雜居地區的村民無論男女老少幾乎都知道“選村官”的事,而且也參加了村民自治的選舉活動,他們對選舉什么樣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2000年的村民選舉讓民族雜居地區的村民明白了選舉是真的,激發了一批有能力想干事尚處在觀望狀態的民族青年,調查中筆者接觸的一些初中畢業思想活躍的青年農民,他們表示他們也要參加新一輪的競選,一是看一看自己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二是被選上就做出幾件事情。甚至民族婦女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參與熱情,表示如果被選,就一心一意地為大家做事情。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曼弄村的景頗族婦女和雙江縣忙樂村的佤族婦女均對選舉結果沒有婦女而感到不滿?!叭绻x你做村主任,你愿不愿干?”有38%的中青年婦女回答:“要是大家信任我,我會帶領大家把寨子搞好。”
4.民族村民的政治人格開始形成。改革開放、政治民主化特別是村民自治的具體實施孕育了人們的主體意識,個性開始得到尊重和張揚,民族雜居地區村民的權利與義務觀念增強,在實踐中催生出健康的政治人格。當選的村官“執政”的重要動力不是得到什么好處,而是老百姓看得起自己。由于得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忙樂村和曼弄村的村長說雖然當村長后他們每月收入減少1000元,但是老百姓信任自己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他們以自己的資產作為擔保為村民跑貸款,不計報酬地為百姓跑資金修路、修自來水管道。這些民選的村主任用自己的能力征服了村民,在雜居村莊贏得了其他民族村民的信任,以高票當選。通過村民自治,公民意識不斷得到強化,民族雜居地區的村民普遍意識到自己在村民自治中的權利和義務是什么以及怎樣行使這些權利。
5.法治觀念有所增強。在民族雜居地區沒有一部法律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一樣深入人心。在調查中發現部分村民已經意識到村委會的主要職責之一是“普及法律知識,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當問到:“如果對村官不滿意,你會怎么辦?”一些村民回答“下次不選他”,一些村民回答“找鄉里反映”,回答“沒有辦法”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這說明民族雜居地區的村民開始懂得法律可以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些極普通的事情,深刻地反映出廣大民族雜居地區實施村民自治后村民政治心理的重大變化。
三、民族雜居地區村民自治中的心理缺失
云南民族雜居地區的農村社會的歷史變遷具有其特殊性,民族雜居地區的村民在村民自治中反映出來的政治心理雖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也表現出滯后性和復雜性。政治文化傳統及當前民族雜居地區的一些不合理現象對民族群眾的政治心理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具體表現如下:
1.依賴思想較強。目前為數不少的村民在選誰、如何選、選出來應該干些什么等問題上依然存在依賴思想,使民主流于形式。他們對于“上面”的安排往往都比較聽從,更多的民族同胞關心的是“只要我的利益不被別人侵犯”,他們對國事、政事、村事缺乏了解,缺乏熱情,有的村民甚至沒聽說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相當多的民族青年不愿意參加選舉,聽從上級或者別人的安排,一方面是信任的表現,另一方面是過度的依賴心理的反映。
2.家族中心心理較重。村民們辦事不是靠政策、靠集體,而是依靠家族勢力的情況非常普遍。在回答“如果你遇到什么困難事情,你請誰幫助解決?”回答“找家族中有威信的長者”的占32%,回答“找朋友幫忙”的占28%,回答“找村委會”的占24%。大寨子的長者說話的分量往往超過村長,大寨子的人獲得選舉中要害位置的機會較之小寨子就多得多,他們往往成為村級權力的把持者。由于受信息來源的限制,民族雜居地區的青年較之發達地區的青年,對長者往往多一些信從,而少一些反叛,他們聽從長者的安排,這與云南民族雜居地區的民族傳統對長者的尊崇和信從有關。同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大量季節性的勞動任務使村民只有依賴家族的人力資源來幫助完成,家族勞動力發揮互助作用和凝聚作用,于是自然形成了人們對家族的依賴,在選舉中也就希望自己家族的人被選上,以便“上面有人”好辦事。
3.缺乏整體觀念和危機意識。有的村民急功近利,不關心集體長遠發展,不能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形成社會、經濟聯合體。在云南民族地區實施村民自治的實踐中,很少有村民個人能夠與其它同胞聯合起來影響或改變政府及村委會的想法和決定,他們誰都不愿意來做這個“出頭鳥”。同時由于我們所調查的地區屬于種植條件比較好的地區,這是“插根扁擔都會發芽的地方”,當地村民在家搞種植業,雖然富不起來,但是填飽肚子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他們沒有什么生存的危機感,同時也沒有什么發展的危機感,因而也就不愿意冒風險搞競爭,他們中的一些人認為爭當“村官”是件出力不討好的無聊事情。
4.缺乏法治觀念,“較真”精神不足。云南民族雜居地區的民族村民老實本分,可以說歷史上就是比較好治理的地方,他們很少給“上面”出難題,加之“權大于法”的觀念仍禁錮著村民的思想和行為。村民們還較普遍地習慣于行政越權安排。特別是一些基層政府的行政人員中仍認為村委會是鄉政府的“腿”,是自己的行政下屬,而廣大村民也習慣接受“上級”領導,即使侵犯了自身政治權利,也很少感到有什么不對,即使感覺到了也能容忍。存在不想或不敢得罪人的心理,對一些明顯不合理的事情也只能背后議論一下或忍氣吞聲。
5.缺乏自主、自立精神。民族雜居地區的村民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依靠國家、依靠政府、依靠上級的心理仍很嚴重,這在貧困地區表現得特別明顯。
在村民自治等政治活動中大多數村民并沒有什么主動性,參加選舉往往是“上級的要求”,上級要求凡是具有選舉權的村民都必須參加,所以他們才去。他們或認為自己不行或認為不劃算,認為做村主任是出力不討好的事情,他們認為誰當村主任都一樣,沒有必要去爭。他們更多地關心自己今年種什么,有多少收入,但是他們對集體的公益事情卻非常熱心,村子里的修路等公益事情幾乎可以做到隨叫隨到,不計較甚至不要任何報酬。他們一般也不會給村里的領導出難題,對村主任的工作通常是非常配合的,對村領導的工作事務一般不關心,對村里的帳務也不甚關心,但是對村民小組的帳務卻非常關心。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云南民族雜居地區的村民在村民自治中的政治心理存在不少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要靠市場經濟的加快發展、民主政治體制的不斷完善和農民政治素質的提高。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鄉村民主是中國民主政治的基礎之一,而民族雜居地區村民的政治素質的提高,無疑將極大地影響著民族現代化的進程。
四、提升民族雜居地區村民政治心理素質的對策
今后一段時間要圍繞保障農民民主權利、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農村的目標,突出重點,把握關鍵。要使村民自治在這些地方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首先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沖擊民族雜居村莊的自然經濟結構和落后的小生產方式,有了經濟上的自主,才會有政治上的自立,為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的轉型奠定社會經濟基礎。同時必須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質,以政治上的覺悟來促進民族雜居地區農村政治文明的發展。
1.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當前制約民族雜居地區村民自治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經濟的落后,雜居地區少數民族的現代化發展,最主要的是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民族素質的提高。民族經濟的提高,人民生活改善,進入現代文明的行列;在民族雜居地區的發展中,應繼續貫徹執行資金等方面已有的扶持、照顧政策,而且要根據形勢發展和國力增長,研究采取更優惠政策,以此來啟動或推動少數民族經濟的內部活力和原發機制。在民族雜居地區的發展中,應發揮雜居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有優勢,加強橫向聯合,加強外引內聯,“借雞下蛋”,利用別人、別地區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發展自己民族和地區的經濟,并逐漸增強自己的實力。
2.進行形式多樣的法治教育。要依法搞好村民自治,就必須讓最廣大的村民了解《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讓村民知道自己在村民自治中有什么權利和義務。應該采用入社入戶的方法,用民族群眾能夠理解的語言向村民廣泛宣傳《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至少要做到“三個講清”——一是講清村委會、村民小組長和村民代表的職責;二是講清村委會成員、村民小組長和村民代表的任職條件;三是要講清村改的法律依據、目的、意義和村民如何正確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選好自己的當家人。也可以采取文藝表演的形式,讓村民認識到法律是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基本手段,也是保護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唯有法律才能充分保障公民的權利,另一方面,只有法律才能制約權力的運作,防止權力的濫用。它要求村民不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內化為道義上的一種義務,把這種行為視為自己應承擔的義務。只有村民把村民自治內化為一種自覺的意識,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
3.全面提高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小農意識的狹隘經驗性、落后保守性、自我封閉性、個人迷信等特點都是與小農愚昧無知的文化狀態造成的文化素質低下緊密相聯系的。文化素質提高了,民主就是一種自覺行動。目前邊疆民族地區封建迷信盛行、宗族勢力抬頭、民主法制觀念淡薄、社會治安混亂、道德水準下降及丑惡現象(買賣婚姻、拐賣人口、吸毒販毒、賣淫嫖娼等)的死灰復燃,落后的小農意識在一定程度上的泛濫,說明教育民族村民的任務具有現實緊迫性。因此,必須大力提高民族雜居地區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從中小學教育抓起,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加大中小學的建設力度,不僅要搞好看得見的校舍建設,更要舍得花錢吸引一批高質量的教師,把民族雜居地區后一代的教育搞上去。同時對信教群眾予以正確的引導,用科學世界觀和先進文化知識武裝他們的頭腦,提高他們的思想文化素質,增強他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克服落后、保守的小農意識和狹隘的民族意識。民族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才能使他們文化生活豐富,精神生活充實,才能與現代文明相適應,競爭意識、文化意識、法制意識、平等意識、團結意識和民族自我意識才能樹立。
4.強化民族雜居地區農民現代意識教育。我們要按照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不斷推進民族群眾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的現代化,努力促進農民向公民轉變。要把提高民族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首位,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包括公民意識教育,倡導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和集體主義精神。要破除小富即安、小打小鬧的小農經濟思想,摒棄消耗土地、粗放經營發展經濟的傳統觀念,樹立干大事業、求大發展的創業精神和依靠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體制創新的發展理念;破除封閉保守、急功近利思想,樹立開放兼容、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破除隨心所欲、自由散漫的思想,樹立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的法制觀念;破除陳規陋習,樹立體現城市文明的規則意識、交通意識、衛生意識、生態意識以及城市人際關系意識、城市公共生活意識、城市文化意識等等。
5.積極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民族雜居地區少數民族干部隊伍的狀況,是少數民族實現當家做主權利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雜居地區民族工作能否作好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國民族雜居地區少數民族干部,從目前狀況看,在鄉以上的黨政機關總體上數量達不到人口所占比例,政治素質、文化水平和業務能力上,以及整個干部結構上,都存在不少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的方面。在民族雜居村莊又存在素質不高、能力不強等問題。因此,我們應特別注意解決帶頭人和骨干力量問題,大力培養、大膽選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備、有開拓精神、年富力強的少數民族干部,使其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要有新的發展。這在民族雜居地區發展中既是能動性的條件,又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