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天琦(1968- ),男,安徽肖縣人,徐州市賈汪區區長。
摘 要:從倫理學的視角對民主政治的價值進行三維透析,可以理解和說明民主政治的終極目的是對人的人文關懷;民主政治的程序內在地包含著人的倫理價值訴求;民主政治的實現是內在的道德自覺與外在的制度建設的和諧推進過程。
關鍵詞:民主政治;倫理學解讀;三維透析
中圖分類號:B8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1-0055-03
構建和諧社會,要有新思路和大智慧,各級黨委、政府應從設計制度、完善制度、嚴格制度入手,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效的平臺和規則體系。
一、積極推動不完全市場經濟體制向完全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和諧社會應是一個機會平等的社會,這種機會平等首要的是經濟發展領域的機會平等。但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體制還是一種不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是政府主導和過當干預的市場經濟體制。經過20多年的改革,我們在經濟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所面臨的任務已經不可能僅在經濟領域解決,而必須解決舊體制遺留的深層次矛盾,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做出新的推進和創新。這種推進和創新的突破口將是行政體制的改革,政府職能由審批型轉變為監管型,是公平競爭的監控者,而不是經濟利益的參與者和索取者,政府超脫于各種社會利益之上。具體而言,首先,必須減少審批環節。通過減少行政管理層級減少行政審批層次,在行政審批上取消地市一級,推行省管縣。同時,將不利于搞活市場或游離于法律之外的審批予以取消。其次,應大力發展社會組織。因為很多事務不可能單靠政府來完成,社會組織的發育有利于延伸政府的服務,保護公民的權利,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很多社會事務是由非營利社會組織承擔的。第三,要大量裁減政府冗員。在有些地方,政府冗員不是靠財政供養,而是向社會收費供養,既侵害了企業和群眾的正當利益,引發社會不滿,也使政府監管功能得不到有效、合理地發揮。同時,要強化市場監管,呈現一種法律支撐下的強勢監管。比如環保問題,一個企業達不到環保要求,政府應依法使其退出,否則就是對其它同類企業的不公平。環境的嚴重破壞,更是對公眾的不公。再比如拖欠工人工資問題,政府應依法強制企業兌付工資,如果連職工工資都不能保證且長期拖欠的企業,已失去參與市場的必要。放寬審批、強化監管是政府市場化取向改革的現實選擇,這種改革并不意味著政府對經濟發展失去控制,而是更好的、有序的控制,是建立在法治、宏觀手段等理性工具基礎上的控制。在這一基礎之上,為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政府仍可以實施比市場經濟成熟國家更多的經濟干預,這在完全市場經濟體制形勢下是可行而且必要的手段。
二、積極推進革命化社會向世俗化社會的轉變。在西方,世俗化的主要含義是“解神圣化”,即宗教與人們的日常世俗生活脫鉤、政治與教會權力脫鉤,民間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不再與一種神圣的精神價值相關聯。就中國的情況而言,世俗化所消解的不是典型的宗教神權,而是準宗教的、集政治權威與道德權威于一身的政治教條與意識形態。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政治信念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像預想的那么大,盡管政治信仰在政治活動中反復強調和突出,人們接受起來比較勉強,其號召力逐年下降。中國社會的世俗化,需要合理揚棄過去的信仰倫理、價值理性,創造出一種新的政治文化意境,即培育社會每一個公民科學、理性、法制和自由創造的政治精神,從而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首先,在經濟社會領域,不要過多地強調政治信仰,要尊重人們的現實追求,尤其是對財富的追求,對財產支配的安全和自由的追求等。其次,在政治動員上,要去革命化方式,革命化的表現方式較為突出的是革命運動,容易失控并對很多人造成傷害。尤其是出現階層分化的今天,革命化的意識和行動較為容易引起社會動蕩,破壞和諧。第三,要區別對待,在對大眾日常經濟社會生活去革命化的同時,對公務員、軍警等國家機器部門,反而要強調革命化,以保證國家穩定和社會的長治久安,保證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
三、積極推動威權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轉變。所謂威權政治,其實是一種“以意為治”的人治,而非“以法為治”的法治,以言代法,隨人定法,法無常勢,管理依領導者的好惡、情感為取向,政府行政缺乏規則。威權政治具有兩面性,在領導人威信較高而決策不失誤的情況下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能夠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打擊腐敗和平庸;在戰爭、抗災等緊急情況下威權政治也會發揮相當明顯的效果。但威權政治以人治為特征,極容易破壞公平,傷害到公民權利和公民自由,所謂“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就是這個道理。而在犧牲公正和公民權利的前提下,不可能建成一個繁榮富強、充滿活力的和諧社會。因此,威權政治絕無普適意義,而民主政治才是市場經濟和現代化社會的正確選擇。建設民主政治,首先要強化權利的民主監督。賈汪區實行的“公眾全程監督政務”制度,效果良好,在政府行政的決策、執行和評估驗收階段請公眾全程監督,包括政府常務會議這樣的決策會議也向群眾公開,取得了很好的實效。這一民主監督措施,大量地減少了決策失誤,化解了矛盾和上訪,也使群眾擁有了話語權,有說話的地方,說的話管用。其次,要完善權力制約和分流機制。不能讓威權形成自戀,要盡量減少領導者的自由裁量權,重大決策不應由領導者一錘定音,而是一個民主決策的過程,并使這種決策的執行符合法定的程序和規范,便于公開和監督。第三,要推進政府行政權利的制度化、法律化,形成一套完整的公務行為規范,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使行政變成一種程序,而不是領導者的任性而為。
四、積極推動行政動員向制度設計的轉變。一些地方的領導者,有行政動員的偏好,不是用制度解決問題,而是行政動員,從而導致了會議成推、文牘成習的工作局面,極大地增加了行政成本。而行政動員是在非常態的情況下才采取的一種動員方式,比如戰爭、疫情、救災等形勢下,需要集中力量干大事、急事。而在日常工作中,以行政動員的方式開展工作,不僅造成浪費,其工作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當行政動員擴大到社會,很容易引發形式主義,造成社會公眾的反感,動搖行政的權威。從行政動員到制度設計,實現行政內部的和諧,同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一是常態制度服從法律、法規。政府各系統和部門日常管理要在《公務員法》的約束下開展,實行有效的管理和考核。不斷加強公務員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建設,從而把公務員從“官本位”意識的誤區中解放出來。同時,要根據部門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開展行政和管理,不能越權、超權行使職責。二是臨時制度服從效果。比如上級對下級每年都要制定發展計劃和實施考核,這些計劃和考核辦法一經制定,在一定時期內應具有較強的約束力,下級要按計劃落實,上級要按規定考核,以保證年度和階段性工作的效果,發揮政府推動發展的作用。三是社會性動員服從效益。社會動員必須與經濟掛鉤,讓公眾有付出有回報,這不僅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使一些地方對形式主義付出必要的成本。對非常態下的行政動員,制定完備的工作預案也是制度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
五、積極推動理想化灌輸向現實性選擇的轉變。包括構建和諧社會這樣的政治意識和行政理念,都不能用單向的、理想化的灌輸方式強行推行。理想化的灌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人們對美好前景的憧憬,但也容易產生政治虛無。比如,相當一部分干部表面上信仰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而實質上官本位、權力本位占據著他們的靈魂。而對廣大群眾進行理想化灌輸,效果更是可想而知。公眾的現實性選擇更富有挑戰性,在現實面前讓其比較優越,使其潛移默化的理解和接受,這需要黨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用行動而不是語言打動人們。在用實事說話的同時,在思想意識的宣傳引導領域,仍然注意采用好的方法和技巧。一是討論的方法。媒體對思想潮流、社會現象盡量客觀公正地報道,而在報道中引入討論,依靠公眾的判斷力去辨偽存真。二是溝通的方法。這種溝通應該是和群眾面對面的溝通,把黨委、政府工作的想法向群眾擺開來,征求群眾意見、請求群眾監督,通過互動和相互的回應,建立理解和信任關系。三是批判的方法。批判錯誤的,可以樹立正確的,批其實就是一種立。
構建和諧社會,更多地是制度設計,制度設計得好、執行得好,諸如對和諧社會消極意義上的各取所需以及一些不和諧的社會現象就會失去存在的土壤,就會越來越少。和諧社會每前進一步,可以解放社會各階層的創造力,可以取得更好的發展成果,更好的發展成果則是我們進一步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動力。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