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毅強(1956—),男,河北樂亭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
摘要:胡錦濤倡導“群眾利益無小事”,就是要求全黨時刻牢記和認真履行“兩個務必”;解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的i場問題;確立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思想。
關鍵詞:胡錦濤;群眾觀點;群眾利益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6)04-0064-03
“群眾利益無小事”是胡錦濤群眾觀中最有代表性的語言,這句話既殖含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群眾思想的繼承,同時又體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黨的群眾路線的新發展。
一、群眾利益無小事,就是要時刻牢記和認真履行“兩個務必”
胡錦濤在慶祝建黨82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群眾利益無小事”體現著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表達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堅定信念。黨的十六大閉幕后不久,2002年12月5日至6日,胡錦濤帶領中央書記處的同志輕車簡從,來到革命圣地西柏坡進行學習考察。胡錦濤向當地的干部群眾說,毛澤東當年離開西柏坡去北京時,曾形象地稱為是進京“趕考”;我們這一次中央書記處的同志來西柏坡,可以說是來“上學”的,是來學習西柏坡精神和老區人民的優良傳統,回顧黨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的歷史,重溫毛澤東倡導的“兩個務必”精神的。6日上午,胡錦濤在西柏坡賓館底樓大廳召開座談會上強調“兩個務必”的現實意義,要求從自身做起,號召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同時胡錦濤還指出了“兩個務必”的兩點深遠意義:一是在偉大的成就面前,黨內一部分同志可能會驕傲起來,貪圖享樂的思想可能滋長,不愿意再做艱苦的工作,如果不堅決防范和克服這種情緒,黨的事業就不能繼續向前發展,甚至會失敗。二是不論我們黨取得什么樣的成就,都必須長期艱苦奮斗,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和宗旨,不斷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樣我們黨才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胡錦濤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講話的核心是提醒全黨必須時刻牢記和履行“兩個務必”,強調“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并用“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警世名言告誡全黨。我們黨作為擁有7000多萬黨員的執政黨,從總體上看,黨員隊伍是適應執政要求的,是有戰斗力的;廣大黨員在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中,在突發事件、關鍵時刻的考驗面前,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但是,在黨員隊伍中也存在著與保持先進性的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一些黨員理想信念動搖,黨員意識和執政意識淡薄,帶領群眾前進的能力不強,難以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一些黨員干部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思想作風不端正,工作作風不扎實,脫離群眾的問題比較突出。一些黨員領導干部思想理論水平不高,解決復雜矛盾的能力不強,有的甚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一些黨的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不強,有的甚至軟弱渙散、不起作用。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黨的先進性,影響黨的執政,損害黨和人民的事業。為此,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說到底,還是要解決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黨的先進性要通過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來體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就是要自覺學習實踐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胸懷全局、心系群眾,奮發進取、開拓創新,立足崗位、無私奉獻,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前進,不斷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2005年底,胡錦濤在貴州和山東考察工作時強調,要確保先進性教育活動真正成為群眾滿意工程。確保教育活動成為群眾滿意工程,是教育活動作為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一個重要舉措的必然要求,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途徑,充分反映丁廣大群眾的迫切愿望。只要牢牢把握住“取得實效”和“群眾滿意”,就抓住了搞好教育活動的關鍵。
二、群眾利益無小事,就是要解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的立場問題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2周年的講話中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這一論述,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群眾觀點,深刻闡明了我們黨在執政條件下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重要性。首先是“相信誰”。共產黨人相信誰?惟有相信人民群眾,這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和與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決定的。—方面,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人民群眾的忠實代表和主心骨,這是中國人民經過歷史和現實的反復檢驗所得出的正確結論。另一方面,作為執政黨,我們黨與人民群眾又是公仆與主人的關系。黨來自人民,植根于人民,黨員領導干部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群眾賦予的,離開了人民群眾,黨將一事無成。只有相信人民群眾,時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黨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不斷發展壯大。其次是“依靠誰”。共產黨人依靠誰?惟有依靠人民群眾。能否正確認識和自覺堅持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可以說,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每一步偉大成就,都是黨團結和帶領億萬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力軍。我們黨所領導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人民群眾參加的、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事業,只有相信和依靠群眾,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獲得成功。回顧20多年改革開放的進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取得的全部成就,都是集中人民群眾智慧、依靠人民群眾的創造和力量的結果。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再次是“為了誰”。共產黨人為了誰?當然是為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現人民的愿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是我們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尤其要解決好為那些生活困難群眾服務的問題。無論經濟怎樣發展,社會如何進步,共產黨人的心中都不能沒有窮人、不能沒有困難群體。黨員領導干部的屁股坐在哪里,是經常坐在窮人的炕頭上,還是整天泡在星級賓館里,不僅是個作風問題,更是一個立場問題。做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就是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用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自己言行的準則。
應該看到,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些黨員干部包括少數高級干部恰恰忘記了自己的政治立場,有的趨炎附勢,嫌貧愛富,對富商大款笑臉相迎,對人民群眾冷若冰霜;有的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對群眾的疾苦麻木不仁;有的甚至以權謀私,欺壓百姓,最終陷入違法犯罪的泥坑。恰恰相反,胡錦濤在西柏坡曾冒著紛飛的雪花,走東家,串西家,訪貧問寒。坐在83歲老黨員閻連秀的炕頭上,他拉著老人的手噓寒問暖。胡錦濤和中央書記處整個學習考察活動中,西柏坡沒有插紅旗、沒有掛條幅、沒有擺鮮花、沒有鋪地毯。這與有些領導干部下去車水馬龍、前呼后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西柏坡紀念館,至今仍保持胡錦濤所交30元餐費的收據,在外活動時,胡錦濤身著一件洗得發白的舊棉服,吃的也只是當地的家常便飯。不管條件多艱苦,胡錦濤執意要在西柏坡住一夜,親身體會老區人民的生活。
胡錦濤的身體力行體現了“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的兩個關系:一是正確處理黨員領導干部個人利益與群眾利益的關系。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同志的事跡之所以能感動千千萬萬人,就在于他“心中裝著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孔繁森、鄭培民等一大批黨的好干部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環境如何變化,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誠心誠意為群眾辦事實、解難事、做好事,始終把群眾利益擺在第一位。二是正確處理黨員領導干部建功立業與為人民服務的關系。黨員領導干部追求政績與為人民服務本應是內在統一的。但少數黨員領導干部把兩者割裂開來,有的追求報上有名、電視有影、廣播有聲,只作秀不做事;有的也“做事”,但專門搞那些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最后變成了“害民工程”。要真正為人民群眾做一點事情,領導干部就必須“下高樓、出深院”,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特別是要到困難的地方去,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幫助群眾排憂解難。2003年春季,當“非典”疫情在神州大地肆虐的時候,廣東是“非典”發源地和高發區,4月14日上午,胡錦濤來到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考察,并同工作人員親切交談,詳細了解有關情況,強調要從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2004年11月30日在第17個“世界艾滋病日”到來之際,胡錦濤來到北京佑安醫院,看望正在這里住院治療的艾滋病患者,慰問工作在艾滋病防治第一線的醫務人員和志愿者。他強調,艾滋病是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傳染病,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三、群眾利益無小事,必須確立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思想
黨的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既是黨性原則,同時也是具體的行動,它必須通過群眾利益的無數“小事”來表現,實實在在地體現在執政黨的全部理論、綱領和行動中。可以說,先是有老百姓的“小事”,才有共產黨的“大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三個代表”,不在于講了多少道理,而是要看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是不是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實際利益,是不是真心實意為他們謀幸福。現階段中國老百姓最關心的“小事”,就是我們正在進行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目前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有這么三個特點:首先是低水平,中國2003年人均GDP900美元,但還只相當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國家的下限。1/4左右的人口還達不到這個水平。而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大致為2~3萬美元;其次是不全面,目前的小康主要表現在經濟方面,而對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關注不夠;即使在生存需要方面,也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再次是不均衡,城市與農村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發展水平不均衡。這三個問題中,最突出的是“不均衡”。首先是地區不均衡,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1年中國工業的增長主要靠廣東、江蘇、山東、上海和浙江這五大地區支撐,其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48.5%。西部地區的土地面積占全國的71%,人口占全國的28.6%,國內生產總值只占全國的17.1%。如果沒有西部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穩定的小康。其次是城鄉不均衡,“農產品賤價,種地不賺錢,土地流失,農民完全處于劣勢”。這是歷史的遺留,也是現實中舉國關心的大事,但要消除分化問題,看來殊非易事。第三是收入的不均衡,情景觸目驚心。中央電視臺《夕陽紅》老年欄目不久前連續播放了一對張家口老人進京打工的故事。他們每月只有300多元收入,還要撫養一個七歲的呆傻孫子。這家人常年的伙食就是自己做的面條,冬天腌一缸咸菜,就吃上一冬。北京尚有如此景象,中小城市的情況更不樂觀。除了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還潛伏著對社會的許多壓力,如,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嚴峻的就業形勢,國有銀行呆壞賬的隱憂,資本市場的長期萎靡,國企改革的負擔和出路等等。可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遠不是一個1000美元的經濟指標那么簡單,有著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
到202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達到3000美元。根據世界各國發展進程的規律,在人均GDP處于500美元~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意味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關鍵階段,也往往對應著社會矛盾最為嚴重的時期,即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占有資源不同的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會拉大,而隨著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種利益關系日益復雜,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拉美陷阱”就是前車之鑒。中國會不會跌人“陷阱”,出路在哪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對避開“拉美陷阱”,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作出了回答,明確提出中國未來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胡錦濤在《求是》2005年第1期發表文章《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發展的整個過程》,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提出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應該體現在做好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各項工作上,主要體現在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上。為此,胡錦濤提出當務之急要抓的三件事:首先,要促進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其次,要加快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再次,要維護好群眾的各項權益,人民群眾的權益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為了落實以上三件事,胡錦濤在2005年新年伊始,來到地處塞外的內蒙古調研。胡錦濤惦記著各族群眾的生活,每到一地都要來到農牧民、困難職工和城市低保戶家里問寒問暖,帶來黨中央對困難群眾的深切關懷。胡錦濤在調研中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關心群眾的生產生活,把幫扶困難群眾作為一件關系全局的大事,切實抓緊抓好。首先要解決群眾的燃眉之急,突出抓好涉及群眾溫飽的基本生活問題,同時又要有發展和治窮的通盤考慮和長遠安排。要著力安排好困難群眾的生產,使他們有穩定的收人來源。要保證扶貧幫困政策到位、資金到位、措施到位,并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還要特別注意調動困難群眾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找到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解圍的門路和辦法。胡錦濤十分關心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問題,他來到通遼市人才勞動力市場,詳細考察了解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情況,同正在這里登記就業的群眾進行了親切的交談,并就下崗職工再就業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同基層干部和群眾進行了座談。他強調: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做好“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的工作,力求做到應保盡保。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把國家促進就業、支持創業的有關政策落到實處。要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下崗失業人員的特點,有組織地開發一批適合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崗位。要注意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幫助下崗失業人員掌握再就業的技能和本領。要認真研究和處理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尤其要重視有利于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制度建設,努力使改革發展的成果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
責任編輯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