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萍霞(1972-)女,江蘇金壇人,常州工學院法政學院“兩課”教學部講師,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與研究。
摘要:幸福指數是衡量一個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指標;提升農民幸福指數,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終目標,它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是落實科學發展現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提升農民幸福指數,必須建立新農村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必須在新農村建設中強化農民的主體意識;必須在農村廣泛開展塑造新風貌活動。
關鍵詞:農民幸福指數;價值旨歸;路徑選擇
中田分類號:F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6)04-0022-03
“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這是黨中央根據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做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社會主義新農村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全面綜合地反映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我國是一個農民占總人口60%以上的農業大國,農民的幸福指數對于衡量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提升農民幸福指數,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終目標。
一、國民幸福指數的內涵
如果說GDP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準,那么GNH(GrossNationalHappiness國民幸福指數)就是衡量人的幸福快樂的標準。鑒于GDP不能反映經濟可持續發展,更不能反映人民生活的幸福程度,GNH作為一種替代的現代化理念,正越來越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能夠“輔佐”、修正或者說超越GDP的,就是GNH的概念。GNH最早是由南亞不丹王國的國王提出的,不丹由此成為第一個采用GNH代替GDP的國家。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并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雖然我們未必極端地用GNH代替GDP,但是最起碼應該提到與GDP對等的地位上來,從而使我們的各級政府在重視GDP的同時,也能更多地關注國民的幸福指數,而不是再單純和盲目地追求“有增長而無發展”的GDP,從而實現對GDP由盲目崇拜、病態依賴到超越的終極價值。
正如人們對幸福的感受千差萬別一樣,幸福指數也沒有一致的定義。我國多數專家認為,幸福指數應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機會、社會地位、安全保障、文化價值觀、環境保護、公共服務等要素在內的國民幸福核算指標體系。政府將幸福指數作為一種政策目標,并用來評價社會和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幸福指數不僅僅是衡量生活質量的單一標準,而且是反映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整體水平、反映國民生活狀態的綜合性指標。應該說幸福指數是衡量一個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指標。衡量—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最根本的標準是看這個社會能否很好地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能否為人們提供廣闊的自由發展空間,能否堅持社會發展目標上的以人為本。過去單純地將CDP這個反映經濟發展的指標,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顯然是不充分的。和諧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GDP的高速增長,還需要更多的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社會的因子是人,需要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缺乏以人為本的理念,發展終究難以持久。從某種意義上說,國民幸福指數比CDP更重要。幸福指數可以彌補CDP指標的不足,用以衡量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和諧發展。作為一個農民占總人口60%以上的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農民的幸福指數對衡量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顯然具有更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提升農民幸福指數的價值旨歸
(一)提升農民幸福指數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一般人認為,經濟增長、提高收入水平可以使更多的人感到幸福;貧窮不能使人幸福。當收入水平超過一定高度時,它的進一步提高未必會增加幸福,但是在收入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會增加幸福。在生產力和人均收入還未充分發達的情況下,通過經濟增長來改善收入(國民收入及家庭可支配收入),仍然是改善人們幸福程度的最重要途徑之一。如果收入對增加幸福的效應會逐步遞減,政府在分配政策上應向低收入階層傾斜,因為富裕階層減少一點收入對他們的幸福不會有什么影響,而貧困階層增加一些收入會使他們感到幸福了很多。這才能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實現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以及一切剝削階級社會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要始終為之奮斗的最終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是縮小城鄉貧富差距。在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從一般溫飽社會向全面小康社會過渡的關鍵時期,政府既要著力于發展經濟,又要盡快轉變職能滿足老百姓公共需求的升級。也就是說,政府應通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來縮小貧富差距,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切實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使國家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關于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它的實現同樣是一個過程。鄧小平指明了達到“共同富裕”這一目標的現實途徑:先富帶動后富。先富與后富只是步驟上的先后,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但它又為“共同富裕”創造了條件。“先富論”在“十一五”規劃中轉變為“共同富裕”的主調,以縮小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扭轉社會兩極分化的趨勢。在未來15年里,中國將有2~3億農民遷入城鎮居住,城鎮人口將從現在的5.24億增至8~9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縮小中國城鄉間的貧富差距,也能迅速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農民進城后,飲食習慣、衛生習慣、受教育水平都會有所改善,消費水平也會隨之提高。總體上看,中國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要順應這一趨勢,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逐步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要讓農民也真正享受到整個國民經濟進步的改革成果.逐步縮小農村和城鎮的差距,走向共同富裕。
(二)提升農民幸福指數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需要
幸福指數的提升,是社會均衡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中央黨校研究員曾業松認為,將公民滿意不滿意、幸福不幸福作為檢驗政府工作的終極標準,意味著“以人為本”正在真正成為政府的核心執政理念。21世紀是人類追求幸福的世紀。新出臺的“十一五”規劃,把偏重物質財富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政策應關注幸福,并應以幸福為目標”,成為執政者的共識。”溫家寶總理也在多種場合說過:“我也有一個夢、一個愿望: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生活好,讓農村的孩子都能上學,讓每個到就業年齡的人都有工作。讓人民不至于為生活而煩惱,解決他們的醫療,特別是農村醫療問題。”“農民笑了嗎?讓農民笑得更好,一代一代笑下去,是我最大的愿望。”這就要求我們在注重經濟指數增長的同時,必須關心幸福指數的增長。要關心人的自由,人的發展,人的幸福,時時刻刻把人民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以人為本的發展,其第一要義就是要把發展的目的歸結到人。英國哲學家休謨說:一切人類努力的偉大目標在于獲得幸福。所以,發展的終極目標應該是人民的幸福。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說,中國正在從單純追求GDP或GDP掛帥的舊發展觀轉向以人為本、以十幾億人口共同富裕為中心的新發展觀。今年地方“兩會”在發展指標上淡化CDP,重視“國民幸福指數”,則反映了發展觀念的深刻變化,把科學發展觀一步步變為行動。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
這一最終目標是全面、協調的。因為追求農民的幸福不僅要重視經濟增長指標,而且要重視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和社會指標,堅持把經濟增長指標同人文、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指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一最終目標也是可持續的。因為農民的幸福是全方位的,人的需求是多層次的。財富越多,未必幸福越多。以農民的幸福為目標,就要求用較少的資源和環境犧牲,來使農民接受一種更加科學、合理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從而得到更多的幸福。而這正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三)提升農民幸福指數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
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們已經進入了21世紀,對于中國和世界來說,溫飽問題正在得到逐步的解決,而追求幸福的需要變得更為重要。隨著中國城市化的發展,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不但能讓人民擺脫貧困,而且能讓他們過上富足生活。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強烈表達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心,提出要認真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其中就包括努力緩解地區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等。現在農民是比過去富了,但是農民生活與城里人的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目前,城鄉發展不協調,城鄉居民收入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不安定是造成社會沖突的主要因素,降低了人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經濟增長是為了人民的幸福,政治善治也是為了人民的幸福,文化發展還是為了人民的幸福,而社會和諧更是為了人民的幸福。所以,我們要追求的應該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成為和諧社會建設成果的受益者、享用者。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全面、綜合、和諧和科學的范疇。說到底,經濟發展的最后目標是讓農民過上好日子,而日子過得好不好其實是“個人的感覺”。社會主義新農村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全面綜合地反映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個村鎮建設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城鄉統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農村經濟建設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包括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有機統一體,是社會綜合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
三、提升農民幸福指數的路徑選擇
(一)提升農民幸福指數,必須建立新農村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調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的財政支出,將主要用于農村,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重點要放在農業和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和國民收入分配中所處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大力發展縣城經濟,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業和城鎮有序轉移;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如果單單依靠農民自身力量來進行新農村建設是不可能的,而完全依靠國家來進行也是不現實的。只有“公”(財政、社會力量的投入等)、“私”(農民自有資金投入)結合才能使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公”“私”投入領域應各有側重,前者主要是作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科教文衛等公共物品的建設和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后者主要用于村容村貌的改善和農業生產的投入。要通過稅收優惠、價格補貼、資金配套等有效措施降低農村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非公共物品的提供及農業投入風險,以吸引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可通過提供物資、投入分擔、以獎代投等辦法來提高農民投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隨著中央在財政上加大對農村投入、在公共服務和文化建設上更加重視農村,農民的收入和生活將得到明顯的改善,農民對幸福的感受將會凸顯在權威的幸福指數調查報告中,并受到高度關注。
(二)提升農民幸福指數,必須在新農村建設中強化農民的主體意識
建設杜會主義新農村,提升幸福指數,不能“剃頭挑子一頭熱”。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民素質。新農村建設必須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首先要著眼于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和發展,讓農民真正“能”起來,成為“能民”。能什么?能理解黨的方針、政策,吃透上級精神;能認清形勢,把握機遇;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改變農村一窮二白的面貌,有能力靠先進的意識、手藝和技術改變自身的生活和生產狀況。掌握科學,做到能耕會種;熱心農村民主管理,在法律的框架內做到能說會道;積極參與農村長遠發展規劃,做到能寫會算。總之,是要讓農民有能力,變成能人,成為改變自身命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能工巧匠。
幸福指數固然與經濟收入有關,但即使沒有太多錢財,如果社會運行符合正義公平原則,人們能夠擁有各種基本權利,那也是幸福的。新農村是農民群眾自己的家園,新農村如何建設、達到什么要求,農民群眾最有發言權。因此,建設新農村,必須注意尊重農民意愿,無論開展哪項工作,事先都要進行民主協商,充分征求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努力取得最大多數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對群眾一時不理解的,要加大教育引導力度,對多數群眾不同意的,暫時不要進行;必須充分發揮農民作用,在加強政府支持、加大財政投入、促進社會幫扶的過程中,阿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農民群眾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的生活,防止大包大攬、包辦代替和強迫命令;真正使建設新農村的過程成為農民群眾參與發展、共享成果、實現價值的過程,最終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
(三)提升農民幸福指數,必須在農村廣泛開展塑造新風貌活動
20多年來,中國城市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農村面貌的改善不大,一些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一直不盡如人意,中西部地區的農村更為落后。因此,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減少農村人口的同時,也要把農村建設好,加強農村道路、通信、電網、飲用水、沼氣、垃圾收集處理等方面的建設,通過農民的辛勤勞動和國家的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整體面貌。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代,應該大力改善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了。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美化、凈化村容鎮貌,盡快改變現在農村的臟、亂、差現象;通過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營造積極向上、人心向善、安定有序、精神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風氣,使農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造就一代既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又有一定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農民。促使新風尚蔚然成風,不斷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QS力。全面推進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塑造農村新風尚。
農村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農民占人口的大多數,沒有農民的富裕,就沒有國家的持久繁榮,就難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今,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20個字要求,核心是“生產發展”,根本目的是提高農村和農民生產生活水準,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提升農民幸福指數。鄧小平同志早就說過,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因此,我們要把農民愿意不愿意、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新農村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協調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目標。
責任編輯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