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年會暨“構建西南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于2006年4月1日至5日在云南省紅河市紅河學院召開,來自西南地區、東南地區、中南地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的110名代表,以及越南社會科學院的4位特邀嘉賓參加了研討會。會議共收到論文85篇。
會議主要以專題報告、大會發言、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著名社會學家鄭杭生教授應邀在會上所作的題為“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幾個問題”的專題報告,針對我國社會現狀,從更新觀念、調整社會結構、轉變政府功能、重建社會信任等四個方面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思路;云南大學副校長曹和平教授所作的題為“中國建置經濟增長模式的歷史傳承與制度創新”的大會發言,運用經濟增長模型進行數理分析,從中國歷史上傳承了幾千年、與西歐莊園經濟體制不同的建置經濟增長模式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慣性影響,解析了重構我國現代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代表們在報告和發言中提出了許多有啟發意義的觀點,綜合起來主要有:
1.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西南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社會基礎和文化資源;尤其是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樸素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當前我們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內容;弘揚和開發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是構建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重要措施。
2.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在統一的認同基礎之上。目前,無論是民族學界提出的和而不同的民族主義(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論),文化學界提出的文化認同說,政治學界提出的國家主義,都有其片面之處,只有建立在公民社會基礎之上的國家主義才是最好的認同基礎。
3.西南地區是生態系統極為脆弱的地區,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三大社會文明建設和諧發展,是西南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課題。
4.加快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是當前構建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根本;在當前西部大開發中,必須切實解決民族政策的非線性失效問題,注重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加強新農村建設,才有可能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5.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存在對立統一關系,但并不天然對立;現實中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現象,是開發不當造成的;解決這一關系問題,關鍵在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行體制創新,尋找契合點,走出兼顧性的發展道路。
6.社會是個利益矛盾集合體,社會和諧不是社會內部自然力量自發發展的結果,而是國家力量善治出來的;在西南民族地區,深化改革特殊傳統文化和發展經歷下形成的管理體制,從管治走向善治,才能達致和諧。
7.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傳統社會調控力量,努力推進現代民主法治建設,重構社會控制體系,是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的路徑選擇。
8.以公平正義為價值導向,以體制創新為動力,以政策調整為關鍵,以法律規范為保障,妥善調整利益關系,是緩解現實中不和諧狀況,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
9.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多元宗教文化的背景和視角;宗教在促進民族社會和諧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引導民眾樹立正確的宗教觀,自覺消除迷信,發揮宗教信仰的正面作用,是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要求。
另外還有一些代表從解決婦女問題、愛滋病預防與控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科學技術應用、勞動力流遷、家族結構變遷等具體視角提出了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措施建議。
責任編輯 陳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