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部崛起的光環下,被高度關注的氛圍點燃了中部城市的熱情,個個摩拳擦掌,暗自較量,鄭州的表現尤其值得關注,一些輕微動作已經凸現出蓄勢待發的跳躍。
鄭州成為了一個炙手可熱的名字。
4月14日,聲勢浩大的第四屆中國河南國際貿易投資洽談會剛剛落下帷幕,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還未盡然離去,19日,第55屆全國藥品交易會又準時拉開序幕,鄭州復又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而這不過距3月31日舉行的讓全球華人為之矚目的“丙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僅僅20天時間。再向前10天,3月17日在鄭州舉行的首屆中國中部旅游交易會暨中部崛起旅游論壇剛剛結束。
在一次次盛會中,鄭州頻頻亮相,讓外界捕捉到了中部城市競爭中的微妙變化。在中部崛起戰略下緊繃箭弦、暗自較量的中部城市賽跑中,鄭州的輕微動作已經發出信號,鄭州已悄然發力,開始為未來的競爭囤積能量。
鄭州發力
“把鄭州建設成為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在鄭州市的“十一五”規劃中被列為工作重點。而在2005年5—10月份的5個月時間里,鄭州相繼提出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中西部會展中心、區域性文化中心、現代物流中心和中原旅游區接待服務中心等多個發展方向,以期從細節上支撐鄭州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夢想。
鄭州是中國鐵路、公路、航空兼具的立體型綜合交通樞紐之一。隴海、京廣鐵路交匯的大十字架,鄭州名副其實成為中國鐵路的“心臟”。在公路方面,京珠、連霍高速公路交匯。一類航空口岸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是航空一類口岸、全國五大航空門站之一,打造航空物流中心和航空樞紐已是鄭州為時不遠的前景。
而且,鄭州擁有中國第一家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與上海證券、深圳證券、上海期貨和大連商品交易所一起,是隸屬于中國證監會的五家證券期貨交易所之一。以農產品交易為主的中國鄭州商品交易所的市場價格,已經成為中國糧食市場的晴雨表。“鄭州價格”受到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期貨交易所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關注,成為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糧食交易的參考價,也成為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制定糧食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得“中”獨厚,便利的交通所帶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催生了鄭州商貿的發展。走過那場全國聞名的硝煙彌漫的商戰,鄭州商貿業已是百花爭艷。目前,鄭州共建成各類市場472個,其中全國性的批發市場和交易市場十幾所,市場數目和銷售額位居全國前列。活躍的商貿業又為鄭州帶來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為鄭州蓬勃發展帶來良性循環。
一個城市穩健而美麗的蛻變正在慢慢浮出水面。
中原崛起的“起搏器”
鄭汴快速通道,一條全長40公里的公路的修建,帶來了強烈的經濟驅動力,開封的房價迅速攀升,處于兩地之間的中牟對于即將來臨的機遇躍躍欲試,鄭州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顯露無疑。而鄭汴一體化只是中原城市群大戰略的第一步。
中部崛起,中原先崛起;中原崛起,城市群先崛起。河南規劃把鄭州、洛陽、開封、許昌等九個城市組合成中原城市群,進行“集團軍作戰”。九個城市以鄭州為中心,從鄭州到任何一個城市的時間都在1個半小時之內,并以鄭汴洛城市工業走廊、新鄭許漯產業軸線兩條經濟帶在鄭州交匯形成大“十”字架型的經濟架構。其區域面積和人口分別占全省的35.1%和40.4%,創造了全省55.2%的生產總值和55%的財政收入,城鎮化水平為35.5%,是河南經濟發展的核心區。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6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藍皮書》顯示,中原城市群在中國15個城市群競爭力排名中位居第七位,超過武漢經濟圈、長株潭、合肥城市群,成為中部城市群的“狀元”。
其實,中原城市群的創想來自于鄭州首位度的缺失。作為省會城市,鄭州是河南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交通樞紐。但是,用城市生產總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來衡量省會城市在全省的影響力,武漢占湖北省的30.8%,鄭州只占河南省的15.6%。區域核心城市能力欠缺,而形成九城聯動的中原城市群,無疑成就了一個“大鄭州”。
鄭汴一體化是“試金石”,進一步會加快鄭洛互動、促進鄭新呼應發展、密切鄭許經濟聯系,從而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提升鄭州的首位度和競爭力。
新鄭州的標桿
“前幾年來鄭州必去少林寺,現在來鄭州必到新區。”這是鄭東新區管委會一位工作人員在從事一年接待工作中的感受。把自己的東西展示給別人是發自內心的驕傲,少林寺曾是鄭州乃至河南的一大驕傲,而現在又多了鄭東新區。
提高鄭州首位度,開發鄭東新區成為鄭州的“時代進行曲”。
4月19日,位于鄭東新區CBD的鄭州國際會展中心彩旗飄揚,人頭竄動,第55屆全國藥品交易會在這里拉開帷幕。建筑風格標新立異的鄭州國際會展中心,連同即將施工的會展賓館是鄭東新區的標志性建筑。這座斥資22億元、建筑面積近22萬平方米的豪華建筑,是中西部地區面積最大、最先進的會展中心,其無柱大空間的特色是全國會展建筑之最。會展中心前面的中心湖與獨特的展館相映成趣,清澈的湖水倒映著周圍比肩而立的高層樓群,流露出大上海黃浦江畔的風情。
悄然啟動的鄭東新區建設,隱藏著鄭州的一個決心——擴大城市規模,拉大城市框架,提升鄭州的中心地位。150平方公里相當于鄭州原有建成區面積,等于再造一個新鄭州。
鄭州人暗自發誓說:要建就建最好的。前有浦東的成功模式作借鑒,鄭州選擇了屬于自己的模式:首先高標準、高規格規劃,先向國內外公開招標規劃方案,最終日本規劃師黑川紀章體現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和改善人居環境的“共生”理念的方案一舉奪魁。為實現在長達幾十年的建設中不以各屆政府的更換和個人的意志而改變建設方案,規劃圖紙通過人大立法,以保證執行時的統一和完整。“因為有阻力,有些人想改變一個項目的建設地點,但看到復雜的審批手續就放棄了。”鄭東新區管理委會員一位負責人說。“一張圖紙繪到底”,在鄭東新區得到實實在在的體現。
同時,新的規劃一改以往“攤大餅”式城市擴張模式,采取組團開發的概念,把城市結構分為CBD、龍湖地區、商住物流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若干組團,按時間段逐步開發。
并且,為體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新區規劃方案中針對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干線交匯于城市中心的特點,規劃出雙“V”字型城市產業帶,在產業選擇上以IT、物流、生物等新興產業為主。這樣一來,既優化了城市空間和功能布局,又完善了鄭州未來的經濟構成。
一個高標準、高規格、滲透著“共生”理念的現代化新城區呈現在世人眼前,鄭州商貿、金融、文化、商務中心的作用日趨顯現,無形中提高著鄭州的首位度和輻射力,沒有人再懷疑鄭東新區的成功。
城市突圍的鄭州探索
無論鄭東新區,還是中原城市群,都是一個內陸城市在自我突破中奮發圖強的表現。身處內陸,中部城市如何自我崛起?鄭州的探索,其實是渴望在探索中打破禁錮,找到城市發展的機遇。
2001年,鄭州的“引博工程”使全國嘩然,截止2006年1月,鄭州市已經累計引進博士200余名。雖然在全國爭議不斷,但“引博”透露出鄭州走向開放的動機。轉變政府官員的意識,創造最符合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發展環境,“引博工程”不是第一次探索,也不是最后一次。2005年,因登封市長競選而轟動全國的“三票制”,是這種探索的另一種形式。它的創新傳遞了政府在逐漸透明、民主、開放的信息,過去一些俗約成規的官場哲學在逐步打破。
2005年的最后一個月,鄭州又在戶籍改革上推出了一個“大膽”的動作——租房戶可以申請城市戶口并購買經濟適用房,外來從業人員也可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鄭州是在突破體制束縛和政策禁錮。按照規劃,鄭州將在未來變成一個500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雖然目前的戶口制度的放開面臨一些顯性問題,但從長遠來看,這個趨勢不能避免。
內陸城市如何突圍?在中部崛起的語境下,已不僅僅是鄭州在考慮的問題。
(作者系《經濟視點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