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中央八部委合力啟動“三支一扶”計劃,組織應屆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在新農村建設正式啟動的第一年,此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甚至有媒體稱為新一輪“知識分子上山下鄉”運動。
其實,在這個計劃實施之前,地方上已經普遍開展了“村官空降”工程,大學生下鄉在河南等地已經進行了20年之久的試驗和探索,湖北的“資教生計劃”更是引起了中央的關注。不管是北京的大張旗鼓還是海南的偃旗息鼓,眾多地方上的創新,為我們提供了可以深入觀察的樣本。
目前,在農村基層組織中,主要活躍著三支不同的外來建設力量:首先就是下鄉的大學生,他們是最受關注的群體;其次是以溫鐵軍為代表的高級知識分子,作為“鄉村建設派”,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備受矚目;三是地方政府下派到農村基層的村干部。
面對數萬人的龐大隊伍,不禁引人深思:“我要去”還是“要我去”?融入還是游離?農村受益還是城市受益?一項城、鄉、人多贏的政策嗎?進入與退出的通道完善嗎?配套政策是否健全?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在觀察中尋找答案。
以“三支一扶”計劃的實施為契機,《決策》選取了湖北、河南、安徽等省的典型范例,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層層剖析中解讀知識分子下鄉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