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時好時壞,總在兩極搖擺,是任其發展,還是喜怒不形于色,像個男人的樣子,一個人悶在心里?很多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整天為之苦惱,我們該如何面對?
儲存、固化好情緒
情緒高昂的時候,我主張不要太吝嗇,不妨趁熱打鐵,加強一下自信,鞏固一下樂觀心態。當然,這并不是讓你忘乎所以,四處炫耀。只是,多數人對自己倒霉、不幸、可證實自己悲觀理由的經歷記憶特別深刻,相對而言,對自己順心、開心、可增加自己自信心和樂觀理由的經歷記憶就不夠深刻。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經常反復“溫習”“重演”這些負面的人生鏡頭。所以,當你在開心、順心、走運、成功的時候,應充分利用正面情緒出現的時機,在自己的大腦里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將來自信心受挫時,自己從自我人生檔案中提出來的“對應材料”是對恢復自信有利的正面印證,而不是證實悲觀論調的負面印證。
我們可以和親人、朋友共享一下自己的高昂情緒。一方面,親人、朋友會為你高興;另一方面,把他們邀請進來,將來如果自己因為種種原因步入低谷的話,由于他們掌握了這些“正面材料”,而能夠給予你需要的激勵和幫助。
當然,人是要謙虛的。和親朋好友聊聊侃侃、慶祝慶祝,但不要太過火,適可而止。重要的是,自己要有一個自己的“成功檔案”。這里說的“成功檔案”指的不只是事業、學業的成功,而包括感情方面的成功、自我調節方面的成功、甚至個人愛好方面的成功,也包括自己在各方面的提高。有很多人,當問他們有什么成功的經歷時,他們竟然一件事都想不起!記得小時候,從能叫一聲“媽媽”,到能“匍匐前進”,到走第一步,到能第一次自己上廁所了都會被記錄到成長的“成功手冊”。為什么長大了就要停止呢?還是那句話:別對自己太吝嗇!該哭的時候要哭,而該笑的時候一定要笑。別一個人偷著樂,不僅要笑,還要讓別人看見自己笑,和自己一起笑!
壞情緒宜導不宜堵
情緒不好的時候,一定不要憋在心里。這時如果大鬧一場,比如說,打一架、吵一遭、罵一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樣做經常會帶來一些自己事后會為之后悔的不良后果,最終結果是錯上加錯、亂上加亂、雪上加霜、得不償失。不發泄吧,首先是難受;再者,這難過的感覺埋在心里,就好像上了發粉,越膨脹越大,直到爆炸;如果真是埋在心里,不知不覺地找不著了,就好像為未來的一次爆發種下了一粒種子,結果可能更不好。所以,問題不是該不該發泄(宣泄),而是該怎樣發泄。
不少人,尤其是女同胞們和孩子們,會用哭來發泄。這一點還真值得男士們學習!要知道,從心理健康的角度講,“堅強”并不永遠是個褒義詞。這里我們來說說哭的好處。首先,它有效。幾乎所有人在大哭一場后都會感覺輕松、舒服了很多。第二,它有很強的靈活性。你既可以在事發之時之地,當著“當事人”的面哭,又可以在回家路上當著陌生人的面哭,也可以回家以后自己一個人哭,更可以和另外一個人擁抱而哭。不但可以嚎啕大哭,還可以低聲抽泣;既可以“光打雷不下雨”,也可以“只下雨不打雷”。不管你怎么哭,它既有效,又合情合理合法,也不擾亂社會治安,還基本不影響市容。況且,哭不僅僅是發泄,它還是一個重要的交流方式。
說出你的不快
哭可以解決或減輕很多問題,但它往往是不夠的。人畢竟是個社會的人,我們需要和周圍人交流。這時候,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有地方傾訴。
多數人會找自己最信任的朋友或親人傾訴。多數情況下,傾訴后,自己會感覺好了很多,但有時結果更加糟糕,這在很大程度上和傾訴對象(以下統稱“朋友”)的類型有關。
我把這些朋友分為三個類型:戰友型、救星型和傾聽型。
一、戰友型
戰友型的朋友最熱心。他們會毫無保留地支持你。無疑,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這種朋友。但這種朋友的一個通病就是缺乏客觀性。首先,他們永遠是站在你這邊的。“戰友”經常起“火上澆油”的作用。比如說,本來自己只是想向人傾訴一下自己婚姻、愛情中的一件委屈事,可熱心的戰友馬上就氣兒不打一處來:“啊?他還敢這樣?太不像話了!”然后馬上提議要“給他點顏色看看”“好好教訓教訓他”!本來事情沒那么嚴重,這一下,“人民內部矛盾”頓時升級成了“敵我矛盾”。你要是為他辯護幾句,這位“戰友”還會批評你心太軟。
二、救星型
救星型的朋友最有幫助解決問題的激情,而且很可能也很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經常能幫朋友們解決問題。可問題是,該不該解決的問題他們都愛攬過來。往往,你還沒說幾句,他(們)就開始分析、做結論、設計解決方案。而通常,傾訴者并不是在尋求解決方案。
以上兩種朋友經常能夠提供很好的幫助。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他們都沒能提供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傾訴者最需要的功能—— 那就是耐心傾聽。
三、傾聽型
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傾訴的人需要的既不是尋求戰友為自己沖鋒陷陣,也不是尋找救星為自己支招。他們最需要的是有人耐心地傾聽,而這正是最難做到的。記得在大學里上過一堂“傾聽”課,全學期班里同學自愿搭配成雙,互相“傾聽”。規則很簡單:只準聽,不準說。老師說:“我們所有人都不會‘聽’,這堂課就是要你們學習如何去‘聽’。”頭兩個星期甭提多難受了,總是忍不住想摩拳擦掌、殺將進去,快刀斬亂麻,顯示一下自己心理學家的本事。經過一段時間后,終于漸漸習慣了,并且明白了學會傾聽的道理。首先,因為我們是雙向傾聽,所以,感受也是雙方面的。作為傾訴者,自己第一次有人耐心地、不打斷地、不加判斷地、完整地傾聽自己的傾訴。經過這樣不急不慢的傾訴,自己的頭腦和思緒也慢慢地清晰了。而作為傾聽者,很快也發現,在自己開始想急于開始“干預”時,自己其實還根本沒有真正了解情況。如果當時真的“干預”了,雖然是出于好心,結果往往是添亂,而不是幫忙。
寫出你的煩惱
前面講的這些,一方面是提醒傾訴者注意選擇合適的傾訴對象,同時也是提醒傾聽者注意以聽為主。但是,在去找他們之前,自己可以先做些什么呢?我建議,心緒煩亂、情緒低靡時,不妨靜靜坐下,提起筆來,把自己的感覺、心情寫下來。
寫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兩點:工整、明白。
寫得工整不是為了好看(當然,好看也重要。如果寫得亂七八糟,自己看著也會更心煩)。工整有更重要的作用。當人心情不好時,頭腦不僅很亂,而且速度太快,好像想把100句話同時講出來。這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大腦慢下來。語言,尤其是書寫的文字語言,有它固定的速度、節奏和韻律。你必須一句話、一句話地寫,一個字、一個字地寫。所以,工整地寫出來,本身就幫助你把自己的大腦思維速度和節奏放慢,同時,也能幫助你的情緒穩定下來。
要寫得明白。這話說起來容易,而做起來則不那么容易。利用書寫,你可以把你繁亂的思緒梳理一番。當一個人情緒不好時,他說話經常缺乏邏輯性,跳躍特別多。雖然講了不少話,可是別人還是聽不明白。當一個人想同時說100句話時,這種情況并不奇怪。有趣的是,當一個人說話語無倫次時,他自己是不會感覺到的。可是,如果他讀自己書寫出來的東西,他就會注意到。當自己說的時候,自己很自然地把很多組織、整理、歸納和理解的工作交給了聽者,自己只要把相關材料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一股腦扔過去就成了。而如果那樣書寫,自己都不可能接受。所以,書寫不僅可以幫助穩定情緒,還能幫助理清思路,而不是讓情緒主宰一切。
開始寫時,自己可能會發現,寫出的東西真是很亂。需要的話,可以耐心修改,直到清晰、明白為止。對很多人來說,這很可能是自己對這件事第一次明白!
這樣,通過書寫,把情緒穩定下來,又把思緒捋清楚了,多數情況下,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如果需要,再去找朋友傾訴。這時的傾訴更像頭腦清醒的交流,而不再是像把一大堆亂麻扔給朋友,效果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