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正明 1963年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 副教授。作品參加全國第三、四、六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五、六、七屆書法篆刻展,全國首屆新人新作書法展,全國首屆行草書法大展,全國首屆楹聯書法大展,江蘇書法五十年展覽,第六屆中國書法藝術節書法大展。榮獲全國首屆神龍杯青少年書法大賽金獎,文化部首屆國際文化交流賽克勒杯書法大賽二等獎,全國健力寶杯書畫大獎賽書法二等獎,江蘇省青年書法篆刻展銀獎,江蘇省首屆美術節書法銅獎。書法作品刻石于中國翰墨碑林、中國徐霞客碑林并被海內外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中國書法通論》副主編,《中國書法鑒賞》副主編,編寫《硬筆書法名家范帖》兩本。2002年被中國文聯授予“德藝雙馨”書法家稱號。
在南京大學的講壇上教授中國書法,肩上有一種沉甸甸的分量與責任。
一百年前,兩江師范學堂的校長、“清道人”李瑞清曾在此首創圖畫手工科,并手書八個碑體大字“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五十年前,前輩胡小石教授也曾站在這里的講壇上說“中國書法的線條應如鐘表中常運之發條,不可如湯鍋中煮爛之面條”。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匡亞明老校長曾首任南京大學書畫研究會會長,后來,我還很榮幸地為匡老刻制過一方姓名印章。
再后來,我也走上了南大的講壇,講授中國書法,能不覺得這沉甸甸的份量嗎?
彈指間,走過了八年。
當一屆又一屆選修完《中國書法》、《書法創作》課的同學從不喜歡寫字到愛上書法,并用漂亮的毛筆小楷寫上“黃老師,牙齒天天曬太陽”的賀卡寄來時,我那個高興!
當選修《中國書畫鑒賞》課的同學問:李西臺是指李邕還是李建中?我由衷地欣慰,因為這說明他已不僅僅能欣賞,而且已經在思考、在研究了。
如今,當“打字”已成為現實,如果再過多地強調書法的實用與重要已近乎可笑,但是作為一門優秀的傳統藝術,一門國粹,她反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她是我們民族的印記與驕傲!
古人說:書為心畫。
站在講壇上,我常常問自己,最好給同學們講些什么呢,只講書法中的技法嗎?不,技法只是中國書法藝術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大多數人可以在短期內即完成技法的訓練,而書法藝術中那種“通會之際”的境界是需要千錘百煉之后方可達到的。
唐人孫過庭在《書譜》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這神采何來?當有豐厚的學養來支撐。就中國書法藝術而言,她包括文、史、哲及相關姊妹藝術的滋養與涵蓋,這可是需要一個人用一生去體悟的。
我以為,讓同學們沿著中國書畫的筆墨、線條和色彩去探尋優秀的傳統文化更為重要。
選修藝術類課程的同學來自各院系,有文、有理、有本科、有碩士、還有博士和留學生,他們起點不一,程度參差,那么教師就是引領著他們走入藝術圣殿的向導。值得驕傲的是我們南大同學們的素質,雖然藝術不是他們所學的專業,但在課堂上我從他們的眼中讀到了共鳴,他們對藝術的理解與感悟有時已遠遠超過了學專業的學生,他們學習技法時的進步常常令我吃驚,我為他們感到驕傲。
教學相長。這里選登的書法作品是我近期教學之余的創作,請各位同道指教。
胡小石先生曾說:學有造詣的人應兼具“儒林”、“文苑”之所長,既要搞研究,也要懂創作,在知識的領域內,要達到既深且廣。
我想,這正是我追求的目標。
站在南大的講壇上,我感到有壓力也有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