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千世界中,有無數的線,如各種物體的邊緣線、建筑的輪廓線、地平線等。但這些處處都能看到的線,卻觸摸不到。它是客觀物象在人的大腦中的一種反映,是抽象的結果。
客觀世界中并沒有抽象的線,只有體。線是抽象的結果,是人的主觀創造,是從客觀對象中提煉出來的。從原始人的巖畫、彩陶圖案、象形文字等可以看出,人對線有著天生的感受力,用線去造型是人的靈性和本能。
用線造型構成了中國繪畫特點,線的變化,無窮無盡,線是感情媒介,畫家憑借線條的加強、取舍來表現對象的精神,傳達主觀的情感。
中國繪畫理論中有以形寫神,傳神寫照,傳移模寫等說法。形是客觀物象,神則是物象中反映出來的精神、情感、生命力。沒有形則神不現,沒有神則形死。形是展現于畫面的,神是從畫面形象中感知的,二者統一于畫面,顯現于線條中。線既然是人們認識的結果,必然與感情因素有著自然相通的渠道。因此,中國畫的用線還可以表現畫家的情趣,具有傳情達意、抒發情感的主觀表現功能。中國繪畫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樣的線,千變萬化,無窮無盡的形式,以完成寫形傳神的目的。
程式化是藝術形式成熟的標志。由于線是從客觀對象抽象概括出來的,本身就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和鮮明的個性特征。程式化的線是對象典型特征和畫家個性風格的統一。線雖然有一定規律,但在客觀世界中仍是雜亂無章,有時甚至是變幻莫測、不易捕捉的。需要畫家進行整理、提煉、組織,使其合乎一定的規律,適合表現一定的對象。此外,中國繪畫的觀察、創作方法一般不是對景直摹,而是以目識心記對象。有一定規律程式的線條是適合這種觀察和表現方法的。中國畫家在長期實踐中創造了多樣線條程式,如“錐畫沙”、“屋漏痕”、“驚蛇入草”等,這些都是來形容線條的不同形態的。繪畫中的各種描法因形而得名,其中包含了畫家的個性和主觀感受。不同特點的線只有恰當表現了對象才有意義。
線的夸張,由于線條造型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抓住對象主要結構的線條,所以適當夸張形象的特征,才能使形象更加鮮明、突出,線條也更加肯定。例如傳統的繪畫把主要人物的線加重加粗,而把次要人物縮小等。五代貫休畫的羅漢“龐眉大目,朵頤隆鼻,”用夸張的線條表現了羅漢的奇偉。
畫家要有深刻的觀察,理解和概括能力,才能恰當運用夸張手法,突出對象特征,達到本質的似。
線的性格化,有些線的表現完全脫離了客觀對象的外部特征,而和人物形象融為一體,成為人物畫的形象特征。如陳老蓮筆下的水滸頁子中的人物線條。
線的寫形傳神,包括傳達客觀對象的精神和抒發畫家的主觀情感。所有的線兼有傳神和抒情的特征。中國繪畫的特點是借物抒情。通過對客觀對象的觀察,意在筆先,描寫、寄托、抒發,表現畫家主觀情感意念。線條的洗練、簡潔、有力就成了這些情感的載體。周昉筆下的線,滲透著他對貴族婦女體態、氣質的欣賞,尤其是紗衣透體的肌肉豐腴的描繪,表現了畫家勾線的高超技巧。中國繪畫的線是抓住最深刻本質的東西,以簡練的線條,并通過這種有限的外在繪畫語言,表現出某種無限的、極其生動的內在神韻和詩意。
對于中國畫中線的理解應是兩個方面的:一是線條本身的變化,即不同線型及用筆產生的線的粗細輕重、濃淡、剛柔、虛實、頓挫、轉折等變化;二是由線在畫面上的安排和組織疏密、聚散、長短、取舍、前后穿插等,表現結構空間、層次、節奏韻律及裝飾風格。這兩個方面的結合組成了線的整體表現力。
畫面中線的安排和組織、穿插,是由畫面構圖需要所決定的,但也要考慮畫面形式感、裝飾感。線的組織原則是多層次的統一,是線的疏密、聚散關系。客觀對象的線是紛雜的,只有根據表現對象的需要進行提煉、概括、組織,使其疏者更疏、密者加密,疏不見其簡,密而空靈透氣。線的粗細、長短、曲直、虛實對比及線的運動方向、氣勢等,使畫面成為由線組成的變化統一的整體,產生多種層次、空間,產生對比、節奏、韻律、氣勢、運動等美感。像張擇端的作品在線的組織方面顯示了極高的才華。他的《清明上河圖》場面大、人物多,而人物衣飾變化繁而不亂,而每一根線都溶于形象之中。畫中的建筑刻畫精細,又不繁瑣,老辣、兼工帶寫的線描中,感受到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時節汴河兩岸風光及城市社會生活各方面。整個畫面就是由各種線交織在一起的,構成了和諧之美。
前人畫論中關于線的組織論述不多見,但是留下了豐富生動的形象和作品,讓我們去理解、體會、學習。一定要掌握好物象線的形成,變化規律和畫面線的構成規律。線的組織是畫面整體感的關鍵。古往今來,畫家們之所以對線條的發掘傾注了精力和才華,使線條的運用日臻完善,是因為線把藝術生命中最輝煌、美好的瞬間,概括、生動地表達出來了。
(作者單位:大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