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各種專業技術服務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例如律師、注冊會計師、設計師等等,針對這些行業的法律法規也不斷出臺。在這種環境下,各財產保險公司都開發出多種職業責任保險,承保專業技術服務人員在從事工作時因疏忽過失造成專業服務消費者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而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希望在滿足社會新的保險需求的同時,尋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
一、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的意義
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險是保險公司為注冊會計師執業提供的一種險種。發展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對每個被保險人和委托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一、使會計師事務所的風險得以轉移,并加速會計師事務所向合伙制過渡。事務所脫鉤改制后,成為市場競爭主體,要獨立承擔經濟責任與法律責任,面臨的風險很大。通過這項舉措可實現與保險公司互助互保、共擔風險的機制,大大提高事務所的抗風險能力。另外,雖然我國法律允許設立合伙制事務所,但由于合伙人需對債務承擔無限責任,大部分事務所仍為有限責任制。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的建立為注冊會計師執業在經濟上提供了保障,可堅定事務所向合伙制過渡的決心。
第二、使《注冊會計師法》的要求得以落實。我國于1993年頒布的《注冊會計師法》規定:會計師事務所按照國務院財政部門的規定建立職業風險基金,辦理職業保險。但是,多年來保險領域一直是一片空白,事務所脫鉤后,仍沿襲原來計提職業風險基金的方法,潛在風險很高。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的出現填補了保險領域的空白,使《注冊會計師法》的要求得以落實。
第三、使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質量得以提高,并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社會公信力。事務所投保后,一方面,其執業風險由保險公司和事務所共同承擔,保險公司為確保自身利益,會對事務所的執業質量進行監督,以防止“逆選擇”的發生;另一方面,該保險會強調被保險人(注冊會計師)對委托者應負的民事及經濟責任,在某種程度上會對其審計等行為起約束作用,加強其規范執業的意識,有助于工作質量的提高,同時也提高了注冊會計師的公信力。
二、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責任保險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才逐步發展的。職業責任保險的推出,僅是最近兩年的事情。而注冊會計師責任保險則是在1999年12月31日全國注冊會計師事務所脫鉤轉制工作結束,事務所的所有制性質變為合伙制或有限責任制,其民事責任加重,要求事務所必須將風險轉嫁的情況下,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結合《注冊會計師法》,經保監會批準,于2000年年中推出的。該險種的出臺,在我國開創了會計師責任保險的先河,但仍存在許多問題,致使目前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面臨著尷尬的現狀;投保者寥寥,不能形成規模,對保險公司而言形同虛設,無法形成新的業務增長點;對投保人(注冊會計師或事務所)而言,經常是要么覺得白交了錢,要么對保險公司的理賠服務不滿意;相關的保險糾紛不斷發生。保險公司不滿意,投保人也不滿意。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人們的保險意識淡薄,保險知識缺乏。由于我國長期處于計劃經濟環境下,人們的保險意識淡薄,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缺乏通過購買保險轉嫁風險的意識,保險公司開發的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險在現階段缺乏有效的市場需求,許多產品在開發后相當長的時間內無人問津。另外,一些被保險的保險知識缺乏,錯誤地認為,如果在一年中從保險公司得到的賠付少于繳納的保費,自己就吃虧了;還有些被保險人認為,既然買了保險,一切損失都應當由保險公司承擔,賠多賠少與己無關,在處理可能與保險有關的事故時沒有未投保時盡職盡責。
第二、保險費率太高,投保成本太大。保險經營是以“大數法則”為基礎的,需要承保足夠的風險單位來分散風險。由于職業責任險投保單位太少,保險公司面臨的風險無法分散,還可能面臨著“逆選擇”的風險,不得不將費率定到比較高的水平或者干脆對于為數不多的投保人拒絕承保。高額的保費支出致使投保成本加大,使本來就缺乏積極性的潛在投保人選擇不投保,形成惡性循環。
第三、法律制度不夠完善。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承保的保險標的是被保險人(注冊會計師或事務所)在提供專業服務時,因過失致使服務的消費者或第三者遭受財產損失或人身傷害而“依法”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因此,是否有法可依是判定保險責任的關鍵所在,也是該險種得以持續經營的重要基礎。我國近年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法規,例如《旅行社管理條例》、《物業管理責任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等,對于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對于專業服務提供者應當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的認定大都沒有詳細的規定,加之我國大多數專業服務歷史不長,以往專業服務消費者的索賠意識不強,在實際執法中沒有足夠的案例可循,導致判定何種情況下專業服務機構應當承擔經濟賠償責任、賠償到何種程度存在相當大的困難。
第四、保險公司在產品開發中條款不夠嚴謹。由于注冊會計師職業服務在國內的發展歷史很短,相關法規不完善,注冊會計師職業保險的保險范圍狹窄及保險責任界定存在明確的問題。如該保險只承保審計業務的風險。而在會計師的業務工作中,除審計之外還有如辦理投資評估、資信評估等其它業務量占相當大的比重,就其風險而言,其民事責任并不低于審計業務。再如,注冊會計師責任保險條款中保險責任部分第2條“……由于疏忽或過失造成委托人或其它利害關系人的經濟損失……”,這里的“其它利害關系人”沒有作明確地范圍界定,如若不對該概念作出清楚的解釋,不僅妨礙會計師的正常工作,還會使保險公司背上無限制的賠償責任。
三、大力發展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的途徑
針對目前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我們應進一步完善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使其真正成為當前降低注冊會計師執業風險、保護委托人
利益的一個重要途徑。筆者認為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應該注意:
第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責任保險的認識。目前我國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步階段,人們的保險意識本來就比較淡薄,更何況是職業責任保險。許多注冊會計師或其事務所僥幸心理嚴重,認為自己水平高,倒霉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加之我國尚沒有出現會計師事務所因審計等業務失敗而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案例,這也是我國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發展緩慢的一個關鍵原因。我們也可以看到,財產保險公司對其產品的宣傳力度遠遠小于壽險公司,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更是很少有人知曉。因此,各保險公司應該協同社會各界對各種職業責任保險加大宣傳。
第二,進一步完善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條款,使其更加準確嚴謹。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要想使該險種有更大的發展,就應當使自己掌握的信息盡量完備,并盡可能預測到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概率,進而盡快完善現有的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條款應進一步界定“過失”、“疏忽”、“故意”、“其它利害關系人”等概念,以此作為賠付依據。另外,對“過失”行為還應當根據其行為結果造成的損害程度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如一般過失、重大過失和特重大過失等,并依據不同的等級制定和選擇不同的保險費率或賠付限額。這樣不但可以為索賠和理賠建立更確切的依據,減少糾紛,還有利于體現社會公平。
第三,實行有彈性的保險費率制度,使保險費率公平合理。由于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在我國剛剛開辦近兩年,保費價格的制定缺乏歷史經驗,目前實行的保險費率比較單一,無彈性,沒有形成級差。因此,具體實施時主要應考慮以下因素:事務所的業務性質、規模及復雜程度,事務所的營運及盈利狀況,雇員的技術水平、素質及職業道德狀況,內部質量控制的有效程度,發生意外損害賠償責任可能性大小,賠償限額和免賠額的高低,有關法律對損害賠償的規定,承保區域大小,責任事故的歷史損失資料及索賠處理情況等。
第四,不斷拓展保險責任范圍,提供豐富的保險品種,更好地滿足需求。審計業務一般包括會計報表審計、企業資本驗證、企業改組、合并、分立、整頓、解散清算審計、納稅申報等,此外注冊會計師事務所還有會計咨詢、鑒證服務等業務內容。而根據注冊會計師協會與保險公司的協議,目前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的范圍僅限于狹義的審計業務,不僅不包括驗資等審計業務,更不包括會計咨詢、納稅服務等其它業務,承保范圍較窄。從現實情況來看,隨著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從事的驗資、納稅服務、鑒證等業務的日益增多,相應的風險也越來越大,注冊會計師責任保險則應明確地將這些業務列作保險責任范圍,更好地滿足需求。同時,保險公司應該豐富保險品種,因為注冊會計師執業的業務項目要求不同、風險不同,相應的保險的賠付也不同,費率應該進行細分。如細分為上市公司審計保險、非上市公司審計保險、評估業務保險、驗資業務保險、咨詢業務保險、稅務代理業務保險等等,由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根據自身業務的重點選擇不同的保險品種,這更有利于吸引會計師事務所參保。
此外,從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角度來看,應當在以下幾方面完善,以減少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機率。今后,要完善注冊會計師管理體制,加大行業監管力度;其次,借鑒國際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成熟做法,盡快建立一套與注冊會計師服務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注冊會計師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健全會計師事務所機構、業務、人員管理方面的各項法規、規章,建立嚴格的民事責任賠償制度,提高法律意識,不斷提高注冊會計師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提高風險意識,樹立正確的保險觀念。這樣,就可以減少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機率。當前,有關部門對會計師事務所約束機制不夠的問題,正逐步采取各種措施。相關部門對注冊會計師出具虛假報告和審計失敗的處罰越來越嚴;根據新一屆立法委員會的安排,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的修訂也在進行。這些將對會計師事務所形成有力的約束。迫使事務所尋找管理和分散審計風險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陜西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